避孕套到底能不能拦住艾滋病毒?

避孕套到底能不能拦住艾滋病毒?

相信很多朋友,一听到艾滋病,都会感觉到特别的害怕,并自行脑补很多人得了艾滋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景象。艾滋病的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危害人类生存健康的终极杀人魔,目前在临床上,它的传播途径有三种,分别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根据目前的医疗技术和手段,像艾滋病的这样的性传播疾病,还是无法彻底治愈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及时做好相关措施。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日常使用的避孕套真的能预防艾滋病吗?

避孕套到底能不能拦住艾滋病毒?

避孕套是一种由高强度、高弹性的乳胶薄膜做成的套子,但它并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膜,确切点说应该是一个橡胶网。每只避孕套约有一亿多个120纳米以上孔径,其乳胶膜体存在5000到70000纳米之间的天然裂隙。

但你知道吗,艾滋病毒的直径只有120纳米,这样一来,艾滋病毒岂不是能很轻易地穿过避孕套?

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研究表明,即使是只有42纳米的乙肝病毒(相当于艾滋病毒直径的1/3),也无法透过乳胶避孕套形成的屏障。避孕套对各种大小的性病病原体都能提供有效防护!

以艾滋病毒为例,研究表明,坚持使用避孕套和不使用避孕套的伴侣相比,发生艾滋病毒传播的案例可以减少70%(同性恋)-80%(异性恋)左右。

避孕套到底能不能拦住艾滋病毒?

另外,还要告诉你的是,水分子的直径只有0.4纳米,艾滋病毒的直径可是水分子的300倍!你肯定从来没有见过,避孕套像漏斗一样漏水吧,连0.4纳米水分子都不能穿越微孔,120纳米的病毒如何穿越?所以用病毒大小来判断其能否穿越避孕套显然是不对的。那么,避孕套是如何将艾滋病毒拒之门外的呢?

避孕套到底能不能拦住艾滋病毒?

微观世界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这里面牵涉很多物理和化学的问题。决定病毒是否能从缝隙中穿过的重要因素是流体的流动,而非病毒的大小;即使是比病毒大上好多倍的空隙,因为流体不能通过,病毒也是无法穿透的。

人体的体液(精液、生殖道分泌物)就是这样的流体,它是不能穿过避孕套的,因为水分子之间存在有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叫做氢键,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聚合成一大团。而精液中90%以上都是水分子,精子、病毒颗粒等物质被包裹在一大团水分子之间的化学键中,理论上不存在单个颗粒外漏的可能。

避孕套到底能不能拦住艾滋病毒?

病毒倘若穿越避孕套,必然是脱离了体液的。液体分子脱离液体变成气体的现象,那叫蒸发(小编的初中物理水平还是很扎实的)。而艾滋病毒的传播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病毒活性和病毒量。这就必须要有体液交换。无法形成体液交换,脱离体液后的病毒是无法有所作为的。况且这是微观角度极其偶然性的若干病毒颗粒分子的穿越,根本不可能有效感染!

请大家不要忘了医生动手术的手套也是用的橡胶胶材料,而且他们直接会接触大量体液,并且手术时间很长。如果艾滋病毒能穿越橡胶,医生岂不是世界上最高危的群体?另外,尽管艾滋病毒看起来很恐怖,事实上它是外强中干,非常脆弱。它只能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这也降低了艾滋病毒传播的概率。

避孕套到底能不能拦住艾滋病毒?

当然,必须明确的是,期待一种措施对疾病达到百分之百的预防效果是不科学的,这种心态也是不可取的。没有单一的措施可以让感染风险绝对降到0。避孕套对于各种性病都可以提供有效的保护,只不过,这个有效程度并不是百分之百,对于不同的性病,避孕套能够提供的保护效果也有区别。

而在实际情况下,人们不能保证每次使用的避孕套质量都可靠,也不能保证每次的使用方法都完全正确,因而避孕套在性交过程中出现滑脱或破裂的情况仍会发生,因此对性病的实际保护效果也就难以达到理论水平。

简而言之,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性行为,正确使用合格的避孕套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但不能确保百分之百保护率,不要以为有了避孕套就一定安全。为了你自己、为了你的家庭,请不要放纵自己的性行为,小心那下一个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漏网之“鱼”钻进你是身体。

避孕套到底能不能拦住艾滋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