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魚:又一個山寨假貨聚集地?

閒魚:又一個山寨假貨聚集地?

最近,某多多的侵權假冒商品問題成為眾矢之的,實際上,在其他一些電商平臺上,類似問題並不少見。

“尾單”“專櫃同款”“帶原標牌”“版型保正”“做工精細”……在一些二手閒置交易平臺上,《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調查發現,有不少賣家不僅沒在賣二手閒置物品,反而公然銷售高仿、山寨商品。

這些幾乎可以以假亂真的仿冒商品,價格最低不到正品的十分之一,吸引了大量買家的關注和交易。

二手閒置交易平臺本是個人用戶轉賣二手物品、降低存量物品閒置率的重要場所,無論是日常用品、數碼產品,還是服飾美妝品,只要談攏價格,都會是一筆令雙方滿意的好買賣。

但隨著二手電商的興起,B2C(商家對個人買家)電商平臺的監管趨嚴,C2C模式(個人賣家對個人賣家)的二手交易平臺儼然成了侵權假冒商品新的集散地。

高仿雲集

二手手機、遊戲交易、母嬰玩具、服飾鞋包、美妝撿漏……記者打開一款名為“閒魚”的二手閒置交易APP後看到,首頁設置了若干不同的二手商品頻道。

在這裡,用戶可以搜索、發佈信息,尋找合乎心意的二手商品,或者通過淘寶平臺“一鍵轉賣”,直接處理掉失寵的二手貨,操作流程相當簡單。

不過,比起應用程序的簡單操作,二手平臺交易背後的水可要深得多。

記者在運動頻道內隨意翻看,找到一位用戶名為“婷姐”的賣家,資料顯示她身居廣州,個人主頁的相冊裡,基本都是各大知名運動品牌的產品照片。

進入其中某品牌貝殼頭板鞋商品頁面後,記者發現,這款產品宣稱“頭層牛皮專櫃品質”“高品質低價格”,下附多張實拍高清產品圖。

不可思議的是,這款運動的價格僅售39.99元,而記者在品牌官方網站查詢,這款產品的官方售價為799元,相差巨大。

閒魚:又一個山寨假貨聚集地?

在和“婷姐”溝通中,對方直接承認商品為全新高仿品,她並非個人賣家,而是直接從廠家拿貨。

在美妝商品中,記者也發現了類似情況。賣家A主要售賣品牌美妝產品,在售的某明星品牌粉底液,號稱全新未開封,標示價格僅58元,而這款粉底液在中國官網的售價為600元。

當記者詢問是否為正品時,賣家表示商品為“尾單”,即達不到專櫃要求的貨品,“不算正品”,同樣是從國內廠家拿貨。而在業界,“尾單”更多時候指次品或仿品。

記者隨後又找到另外一位同款產品賣家B,他直言自家商品就是高仿,並暗示記者“正品價格大家心裡都清楚”。

即便這些高仿售價和正品相差數十倍,仍有用戶在商品下方留言詢問是否為真貨。而且這類高仿品交易量並不少。“婷姐”的主頁信息顯示,她來閒魚38天,共賣出過1289件寶貝。

除了高仿,記者還找到不少“踩法律紅線”的商品和服務。

記者以“按摩”“spa”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居然發現“尋找援助女”“U盤128G你懂得”等涉嫌淫穢色情服務和資源交易的信息。

閒魚:又一個山寨假貨聚集地?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產品和服務的頁面有不少都充斥衣著暴露美女圖片,且不少賣家在交流時,都建議記者脫離平臺,利用微信溝通,這樣就能避開平臺的一些監管規則。

平臺監管問題

二手閒置交易平臺出現侵權假冒商品問題,和其商業模式本身脫不了干係。

據記者瞭解,當前我國互聯網行業的二手閒置物品交易平臺主要分為兩種,C2B2C與C2C,前者是二手商家從個人手中收購二手物品,再轉賣給其他消費者,從中賺取差價。

後者以閒魚、轉轉等為代表,撮合買賣雙方,讓個人買家和個人賣家直接對接,雙方協商價格後完成交易,實現閒置物品的再次流通。

C2B2C與鏈家等房產中介類似,因為有工商登記註冊的商家當中介,所以安全性和規範性相對更高,受到的規則約束也相對更高,交易流程也會複雜一些。

C2C的交易過程完全交給個人賣家和個人買家,這類交易便捷靈活,門檻低,操作簡單。但同時,因為準入門檻低,也不可避免存在難以控制的風險,即賣家的貨品來源、質量、售後服務等,相對更缺乏保障。

比如在閒魚上,記者發現,普通用戶只需通過實名認證(個人身份認證),無需繳納保證金,無需提供企業相關的營業資質,甚至不用開設店鋪,就能發佈商品,上架商品也無前期審核過程。

在後期維權階段,按照規定,用戶發現買到假貨,可以在後臺舉報。記者舉報了前述販賣仿冒運動鞋的賣家,並就平臺審核標準、賣家售假處理辦法等問題諮詢閒魚的消費者熱線,不過截至發稿,還未得到進一步回覆。

而如果買家需要維權,大多數二手交易平臺要求買家提供真假對比圖以及品牌方出具的假貨憑證等,這無疑提高了買家的維權成本,再加上購買的商品價格低,真正願意花時間精力維權的買家並不多。

而從賣家的角度看,這些二手閒置交易平臺上也不乏心存惡意、薅平臺羊毛的買家。

據一些賣家透露,常見的騙局是,買家收到貨後,以產品存在瑕疵等理由要求部分退款或者是退款退貨,不少賣家圖省事退款了事。

但也有賣家表示,退回的商品被買家替換了零部件,尤其以電子數碼類產品為甚,賣家往往因為無法舉證,最後落得啞巴吃黃連的下場。

行業監管之困

要在二手交易需求和監管之間找到平衡點,顯然不是平臺方一家的事,而是一個行業難題。

二手物品交易糾紛繁多,不僅因為閒置商品通常無法提供購買渠道憑證,更因為缺乏鑑定環節,無法對產品保質保量。

一位知識產權領域的律師介紹,平臺上的山寨產品若使用了知名品牌商標,已經侵犯了品牌的商標權;如果沒有用商標,而是仿造正品外觀設計,則是侵犯了產品的專利權。

另外,買賣雙方如果避開閒魚等平臺,用其他平臺和工具來交易、支付,這就涉及到跨平臺的信息流、資金流、交易商流等,這也是閒魚等平臺的監管輻射不到的區域。

除了這些共同難題,出於對商業利益以及擴大用戶群體的考慮,平臺也有“苦衷”。

一位電商從業人員分析,如果提高對個人賣家的資質要求,二手電商平臺操作方便、流程簡單的優勢將被弱化。同時,在企業早期擴張階段,很可能會將大批潛在用戶隔絕在外。

而如果責成平臺解決交易中的風險和規範問題,並加碼檢測、認證、調解等環節,則會大幅提高人力和運營成本,損害企業的商業利益。

不過逐利並非企業逃避責任的理由。今年年中,《電子商務法(草案)》三審稿(下稱“三審稿”)公佈,對監管範圍、平臺責任等內容進行了補充。

三審稿新增的“打假”條款明確提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如果知假售假,明知平臺內經營者銷售的商品有侵犯消費者權益行為而未採取必要措施,將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前述知識產權律師認為,二手電商交易平臺基本已經過了野蠻生長階段,當下需要開始考慮這方面的監管責任和法律風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