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度小麥秋冬種技術指導意見

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2018年9月)

今年夏季以來,冬小麥主產區降雨較多,土壤底墒總體較足。秋熟作物生長髮育進程接近常年同期,預計成熟期與常年相近,大部分地區冬小麥可望適期播種。小麥用種供應充足,可滿足生產需要。但今年秋種期間天氣條件及土壤墒情存在不確定性。各地應早作準備,切實提高冬小麥播種質量,培育冬前壯苗全苗,夯實明年夏糧豐收的基礎。現分四大種植區域研究提出2018—2019年度小麥秋冬種技術指導意見,供各地參考。

黃淮冬麥區包括山東、河南(信陽除外)、河北中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山西西南部以及陝西關中地區等地。北部冬麥區包括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及東南部、陝西渭北等地。黃淮及北部冬麥區是我國最大的冬小麥產區,也是我國優質強筋、中強筋小麥的主要產區。本區生產條件較好,光熱資源較為豐富,年降水量400—900毫米,南部降水偏多,北部降水偏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種植制度以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為主。小麥10月上中旬開始播種,次年5月底至6月上中旬收穫。該區小麥秋播及冬前管理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播前準備

1.品種選用。宜根據當地氣候、土壤、地力、種植制度、產量水平和病蟲害等情況,以高產、優質、高效為目標,以減災避害、豐產穩產為重點,選用適宜品種。確保生產用種的種子質量高,種子純度不低於99%,淨度不低於99%,發芽率(正常苗率)在85%以上。一是根據品質需求選用品種。按照企業加工需求,適當擴大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強筋小麥適宜種植區可選用品質優異、豐產性較好的強筋品種,中筋、中強筋小麥要兼顧豐產性、抗逆性和品質。二是根據不同生態區的氣溫條件選用冬性、半冬性品種。北部冬麥區嚴格選用冬性品種,黃淮冬麥區選用冬性或半冬性品種,黃淮南片部分地區或晚播麥田可適當選用弱春性品種,嚴禁跨區種植和選用未經審定的品種。三是根據種植制度選用品種。麥棉套種要求小麥品種適宜晚播早熟,以縮短麥、棉共生期,同時要求植株較矮、株型緊湊,邊行優勢強,可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四是根據土壤條件選用品種。肥水條件好的高產田選用豐產潛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種,缺水地區選用耐旱節水穩產品種,旱薄地選用抗旱耐瘠品種,肥力較高的旱肥地選用抗旱耐肥品種。五是針對區域易發災害選用品種。乾熱風重的地區應選用適當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種,易發晚霜凍害的地區選擇早春生長穩健、抗霜凍能力強的品種,降水偏多、漬澇嚴重的南部地區宜選用耐溼、抗(耐)赤黴病及種子休眠期長的品種,鏽病感染較重的地區應選用抗(耐)鏽病的品種。六是嚴格引種換種。根據生產條件變化,適時更換品種,防止不經過試驗就大量引種、調種及頻繁更換良種。在種植主推品種的同時,注意積極引進新品種進行試驗、示範,並做好種子繁育工作,確定“接班”品種。

2.種子處理。加強小麥種子處理,切實做好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減輕秋苗發病,壓低越冬菌源,控制苗期地下害蟲危害,可以推遲小麥條鏽病、白粉病、紋枯病等病害發病時間。根據各地小麥品種抗病性、發病程度以及氣候條件、栽培方式,合理選擇藥劑。嚴格拌種用藥量,禁止超量用藥;拌種後立即播種,現拌現用,當日播完。適當增加藥劑拌種後用種量。包衣和拌種時,按照農藥標籤說明使用藥劑。

3.秸稈還田。玉米秸稈還田要做到“切碎、撒勻、深埋、壓實”。秸稈粉碎還田要求長度≦7釐米,均勻拋撒地表,耕翻深埋地下。如果採用深松技術,必須先旋耕,將秸稈切入土層,旋耕深度15釐米以上,秸稈還田後要灌水踏實,如墒情適宜,則要及時耙壓。

4.深耕(深松)耙壓。突出抓好深耕(深松)、鎮壓為主要內容的高質量、規範化整地技術,全面提高整地質量,打好麥播基礎。深耕23—25釐米然後耙壓,或深松30—35釐米然後旋耕耙壓。深耕或深松能打破犁底層,可促進小麥根系下扎,增強抗旱能力;耙壓能破碎坷垃,沉實土壤,防透風失墒,保全苗壯苗,安全越冬。深耕或深松的效果可持續2年,可以1年深耕或深松,2年旋耕整地。一年一作旱地麥田深耕、深松應在7月上旬進行,利於納雨蓄墒,並及時耙耱收墒。部分旱地可採取以深松為主的少免耕技術,或推廣旋耕、施肥、播種、鎮壓一體作業機械。同時,要加強農機手作業前培訓,使其真正掌握整地質量標準和技術要領,提高田間整地作業質量。

5.施用基肥。注重測土配方施肥,氮磷鉀肥配合,補施微量元素肥。高產田採用氮肥後移技術,氮肥底施和追施各佔50%,其他肥料全部底施。根據科學試驗和實踐經驗,不同地力水平的適宜施肥量參考如下:畝產300—400公斤,每畝施純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4—6公斤、氧化鉀4—6公斤,氮肥的70%底施,30%起身期追施,磷、鉀肥全部底施。畝產400—500公斤,每畝施純氮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6—7公斤、氧化鉀5—6公斤,氮肥60%底施,40%起身期或拔節期追施,磷、鉀肥全部底施。畝產500—600公斤,每畝施純氮14—16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鉀6—8公斤,氮肥50%底施,50%拔節期追施,磷、鉀肥全部底施。

6.澆水造墒。堅持足墒播種,確保一播全苗。墒情不足(當0—40釐米土層土壤相對含水量低於70%時)的麥田要先造墒再播種。對不能及時造墒而播後澆矇頭水的麥田及時劃鋤,保證小麥及時出苗,防止土壤板結,減少土壤水分散失。南部低窪麥田注意排除田間積水,晾墒播種;旱地注意趁墒播種。

(二)播種

7.適宜播期。一般冬性品種適期播種的日平均氣溫為16—18℃,半冬性品種為14—16℃。培育冬前壯苗,冬性和半冬性品種要保證冬前有效積溫達550—600℃,冬前形成主莖5—6片葉、單株分櫱3—5個、次生根3—5條的壯苗,同時還要考慮天氣條件、肥力水平、病蟲害和安全越冬等情況。一般北部冬麥區9月底至10月上旬,黃淮冬麥區北部和中部10月5—15日,黃淮冬麥區南部10月10—20日為適宜播期。

8.合理播量。合理播量、適宜基本苗數是奠定高質量群體的起點,是構建合理群體結構,協調群體與個體、小麥生長髮育與環境條件關係的重要措施。在適宜播期內需因地、因種、因時確定適宜播量。一是品種特性。分櫱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適當減少播量。二是播種時間。播種早的播量適當減少,播種晚的播量適當增加。三是地力水平。土壤肥水條件較好的基本苗宜稀、播量宜少,水肥條件差的麥田播量適當增加。一般北部冬麥區畝基本苗20萬—30萬,黃淮冬麥區北部和中部15萬—25萬,黃淮南片15萬—18萬。播種時日平均氣溫低於15℃後,每推遲一天播種,基本苗增加1萬,但最多不宜超過35萬。

9.精細播種。用符合要求、質量合格的小麥播種機播種。在高質量整地前提下,推廣寬幅勻播、寬窄行播種、等行距縮距勻播等播種方式;旱作區可示範推廣機械溝播、整地播種一體化等方式;稻茬麥區推廣機械條播。各地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適宜播種行距,做到行距一致、播量準確、深淺一致,播種深度3—5釐米,不漏播、不重播。

10.播後鎮壓。播種鎮壓是抗旱、防凍和提高出苗質量、培育冬前壯苗的重要措施。帶鎮壓器的播種機要做到隨播隨壓,不帶鎮壓器的播種機播種後要用鎮壓器鎮壓。要保證鎮壓力度,確保鎮壓質量,做到土壤沉實,減少土壤透風失墒,促進麥苗生長,培育冬前壯苗。

11.查苗補種。小麥出苗後要及時查苗,缺苗或漏播地方要及早用同一品種的種子催芽補種,防止因缺苗斷壟影響全苗勻苗和群體質量。

(三)冬前管理

12.澆越冬水。對缺墒麥田和秸稈還田、旋耕播種、土壤懸空不實的麥田,要適時澆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澆越冬水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氣溫穩定在3℃左右、水分可及時下滲時進行,“夜凍晝消”時完成。提倡節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後及時劃鋤,鬆土保墒,防止地表龜裂,避免透風傷根死苗。12月初,土壤墒情適宜(麥田0—40釐米土層平均土壤相對含水量達到或高於70%),整地質量高、底肥充足、生長正常、群體適宜的麥田,冬前可不澆越冬水。對於沒有澆水條件的麥田,每次降雨後要及時劃鋤保墒。

13.化學除草。冬前是麥田化學除草的有利時機。一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上),小麥3—4葉期、雜草2葉1心至3葉期,選用適宜藥劑,防除麥田雜草。

14.防治地下害蟲。對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危害較重的麥田,畝用適宜藥劑兌水拌細土,結合鋤地施入土中。藥劑量按照農藥標籤說明使用。

15.嚴禁啃青。要加強冬前麥田管護,管好畜禽,杜絕畜禽啃青,確保麥苗正常生長和安全越冬。

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

該區包括蘇皖兩省淮河以南區域、湖北大部以及河南信陽,是我國冬小麥主產區之一。該區氣候溼潤,熱量條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400毫米;地勢低平,土壤以水稻土為主。種植制度以水稻、小麥一年兩熟為主,小麥多於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種,次年5月下旬至6月初收穫。該區中北部是我國重要的中筋小麥產區,南部的沿江、沿海地區是優質弱筋小麥產區。該區小麥秋播及冬前管理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播前準備

1.品種選用。選用高產、優質及抗溼、抗凍、抗倒、抗病性強(主要是抗赤黴病、白粉病、紋枯病)和抗穗發芽的品種,其中北部可選用半冬性品種,南部可選用春性品種,適度擴大優質弱筋小麥的種植面積。同時推動建立專用小麥生產基地,強化與麵粉加工企業及食品加工企業聯動,實現優質、專用、高效生產。

2.種子處理。紋枯病、黑穗病等病害發生區可選用適宜藥劑拌種(包衣)。要嚴格掌握種子處理劑使用的藥量、濃度,不得隨意增減藥量和濃度;確保種衣劑(拌種劑)均勻覆蓋在種子表面,提高包衣(拌種)效果;大力推廣專用器械拌種(包衣),提高種子處理質量;現拌(包)現用,當日播完。

3.秸稈還田。水稻要控制好最後的上水時間,收割前7—10天斷水,為小麥播種創造良好的墒情條件,成熟後及時收穫,防止過分“養老稻”。水稻收穫機械要普及切碎、勻鋪裝置,碎草長度控制在5釐米左右,留茬高度10釐米以下,並均勻撒鋪,稻草勻鋪不到位須人工撒勻;稻草切碎長度過長或水稻收穫時留茬高度過高,收穫後應採用專用秸稈粉碎機進行粉碎,秸稈粉碎機要勻速行駛,粉碎刀要貼近地面,確保留茬及秸稈粉碎徹底,分佈均勻。選用90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機旋耕滅草還田,旋耕埋草深度應達到12—15釐米,防止稻草富集於播種層。

4.施用基肥。畝產300—400公斤的弱筋小麥一般畝施純氮12—14公斤,基肥佔70%,拔節肥佔30%。畝產400—500公斤的中筋小麥畝施純氮14—15公斤,基肥佔60%,拔節肥佔40%。高產田提倡採用基肥佔60%,拔節肥佔20%,孕穗肥(劍葉抽出一半施用)佔20%施用。根據土壤基礎地力水平,中筋、弱筋小麥氮磷鉀配比為1︰(0.4—0.6)︰(0.4—0.6),磷鉀以基肥比拔節肥為5︰5較適宜。一般基肥可用尿素(含氮46%)5—10公斤、45%複合肥(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含量均為15%)15—25公斤。

(二)播種

5.適宜播期。播種至越冬始期需要0℃以上積溫500—550℃。為保證麥苗在越冬始期形成適齡壯苗(主莖5—6葉、單株分櫱2—3個、次生根3—5條),該區適宜播種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6.合理播量。本區適期播種採用精量、半精量播種,畝基本苗控制在12萬—16萬之間;遲於播種適期,要適當增加播種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萬基本苗,最多不超過預期穗數的80%。要注意根據墒情、秸稈還田整地播種質量等影響出苗因素適當調節播種量。

7.精細播種。對水稻收穫較早、騰茬及時、墒情適宜(土壤含水量在田間持水量80%以下)、土壤適耕狀態好的麥田可採用2BG-6A型等少(免)耕條播機,一次作業完成淺旋、開槽、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播種深度2—3釐米,行距20—25釐米,中速行駛,確保落籽均勻,來回兩趟之間接頭要吻合,避免重播或拉大行距,避免田中停機形成堆籽。田塊兩頭先留空幅,便於機身轉彎,最後補種兩頭空幅,對機器播不到的死角要人工補種或出苗後移密補稀。土壤含水量達田間持水量80%以上時,應採用新改進的帶狀條播機播種,防止排種口堵塞、出現缺苗斷壟。播種質量總的要求是播深適宜、深淺一致、苗量合理、出苗均勻。

8.播後鎮壓。帶鎮壓器的播種機要做到隨播隨壓,不帶鎮壓器的播種機播種後要及時用鎮壓器鎮壓,確保鎮壓質量。

9.機械開溝。播後適時機械開溝,每2.5—3米開挖一條豎溝,溝寬20釐米,溝深25—30釐米。距田兩端橫埂2—3米各挖一條橫溝,較長的田塊每隔50米增開一條腰溝,溝寬20釐米,溝深35—40釐米。田頭出水溝要求寬25釐米,深40—50釐米。要確保內外三溝相通,注意均勻拋撒溝泥,覆蓋麥壟,減少露籽,防凍保苗。

(三)冬前管理

10.早補苗肥。基本苗偏少、基肥施用不足的田塊2葉期應及時補施苗肥。主莖總葉片數為11葉及以下的麥田,基肥及苗肥均不足時,應在主莖3—4葉期施用壯櫱肥。在冬前及越冬期間施用泥、雜灰肥培土壅根,保暖防凍,培肥土壤。秸稈還田量大的麥田,如麥苗發黃嚴重,應儘快施用速效複合肥或氮肥轉化苗情。

11.及時除草。小麥田雜草要以冬前除草為主,根據草相、草齡、墒情等適期使用藥劑,春季補除為輔。墒情適宜時於播後芽前進行土壤封閉化學除草,未進行封閉化學除草或除草效果不理想的田塊,冬前應及時根據草相及優勢草種,進行噴藥,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在雜草2—4葉期進行防治。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在小麥4—5葉期、雜草齊苗後進行防治。單、雙子葉雜草混生的麥田,需選用可選用適宜藥劑進行防治。要特別注意需按藥品使用說明或在當地農技人員指導下用藥,不能重複用藥,並在冷尾暖頭、日平均氣溫在8℃以上的晴天進行,避免低溫寒潮天氣用藥造成凍藥害。

12.降漬抗旱。及時清溝理墒,疏通排灌水系,防止漬害。播後如墒情不足,應灌齊苗水,促進及時出苗,注意不可大水漫灌,防止爛芽、悶芽。在底墒不足或秋冬季乾旱、耕作層土壤相對含水量低於60%時冬灌,注意瘦地弱苗早灌,肥地旺苗遲灌。冬灌一般在日均溫3—4℃時進行。冬灌宜採用溝灌等方法,做到田間不積水,以免土壤板結,切忌大水漫灌,沖刷表土。

13.控旺轉壯。對播種過早、群體過大、過旺麥田,可採取中耕或鎮壓,也可以噴施生長抑制劑,控旺轉壯,保苗安全越冬。

三、西南冬麥區

該區包括重慶、四川、雲南、貴州,陝西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以冬小麥為主。本區氣候溼潤,熱量條件良好,年降水量800—1100毫米;地勢複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相間分佈,海拔300—2500米。種植制度水田以稻麥兩熟為主、旱地以“麥/玉/苕”“麥/玉//豆”、小麥—玉米等形式為主。小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次年5月中下旬收穫。該區小麥秋播及冬前管理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播前準備

1.品種選用。稻茬麥選擇抗病(條鏽病、白粉病等)、耐肥、抗倒、產量潛力高的品種;丘陵旱地選擇耐旱、抗病、適合間套種植的豐產小麥品種。注意選擇耐低溫、耐(抗)穗發芽品種。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特點,適當擴大優質中筋和弱筋品種面積。

2.藥劑拌種。西南冬麥區條鏽病暴發危害風險較高,苗期是重要的防控環節。在常年地下害蟲和苗期條鏽病發生較重的地區,要選用適宜藥劑進行混合拌種。病害、蟲害混發地塊可在農技人員指導下選用適宜藥劑進行混合拌種後晾乾待播。

3.秸稈還田。在水稻灌漿後期及時排水晾田,有利於水稻收割和秸稈還田。西南冬麥區60%的稻茬小麥採取免耕栽培,前茬水稻秸稈主要以覆蓋方式還田。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2BJ-2型簡易播種機將種子擺播在免耕土壤表面,再人工覆蓋稻草,稻草整稈或切碎均可;另一種是,收割水稻時將稻草切碎拋灑或高茬收稻,播種前再進行滅茬處理,之後免耕帶旋播種。前茬為玉米的旱地套作麥田,玉米收穫後將秸稈就地覆蓋還田,吸納秋季雨水,改善小麥播種時的土壤墒情,提高出苗質量。小麥—玉米連作模式,玉米收穫後可將秸稈粉碎覆蓋地表或立於田間,採取立茬播種機播種小麥。

4.施用基肥。該區土壤有機質和鉀素含量較高,但有效磷缺乏。根據地力水平和目標產量確定適宜施肥量。稻茬麥畝產350—500公斤,畝施純氮9—11公斤,其中60%作底肥、40%作拔節期追肥,基施五氧化二磷6—7公斤、氧化鉀3—5公斤。旱地套作小麥,畝施純氮8—10公斤,其中70%作底肥、30%作分櫱期追肥,基施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鉀5公斤。機械化播種選擇複合肥,將用作基肥的純氮換算成複合肥,隨播種施用。鑑於土壤缺磷,複合肥中磷的含量不能過低,氮、磷、鉀含量為20%︰15%︰10%為宜。鼓勵增施有機肥,每畝1000—2000公斤,並適當降低氮肥用量。

(二)播種

5.適宜播期。西南冬麥區的品種為春性,考慮抽穗揚花期可能遭遇倒春寒,安全高產播期集中在10月25日—11月5日,播期提前遭遇低溫危害風險較大,播期推遲則不利高產。在此範圍內,春性較強的品種播期宜靠後,春性較弱的品種宜靠前。

6.合理播量。穗數不足是該區產量不高的主因。由於冬季溫度較高、有效分櫱時間較短,基本苗不宜過低,一般每畝15萬—20萬。每畝超過20萬基本苗,倒伏威脅加大,不利高產。對質量合格的種子,若按發芽率90%、田間出苗率75%計,大粒品種(千粒重45克以上)畝播量11—14公斤,小粒品種(千粒重45克以下)畝播量9—12公斤。

7.精細播種。免耕麥田應在播前7天進行除草,可選用滅生性除草劑按要求用藥。播種機主要有兩種選擇:一是2BJ-2型簡易播種機,行距20釐米、窩距10釐米;二是免耕帶旋機播,行距20—23釐米,種子呈帶式分佈,幅寬約4釐米。旱地套作小麥先用微耕機旋耕一遍,再用2B-4或2B-5型播種機播種。旱地淨作小麥採取帶旋機播或立茬機播。

(三)冬前管理

8.出苗管理。播種後加強水分管理,促進苗全苗齊苗壯。稻茬麥田多數年份土壤溼度大,出苗容易,一些丘陵稻茬麥田往往偏溼,要排水降漬,旱地小麥和受旱稻茬田要及時澆水。

9.化學除草。免耕麥田應在播前化除基礎上,於3—4葉期再進行一次化學除草,或在當地農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

10.防治病蟲。旱地麥和部分稻茬麥田地下害蟲發生嚴重,需選用適宜藥劑防治。冬前病蟲害主要有鏽病、白粉病、蚜蟲等。若出現條鏽病,主要呈“點狀”發生,需加強監控,在擴散之前進行拔除,如果出現中心病團,則進行噴藥防治,以減少擴散和菌源量。

四、西北冬麥區

西北冬麥區包括新疆、甘肅、青海、寧夏等地的冬小麥種植區域。本區氣候乾燥,蒸發量大,年降水量200—650毫米;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幹物質積累;地勢複雜,有高原、盆地、沙漠。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冬小麥9月中下旬播種,次年6月底至7月上旬收穫。該區小麥秋播及冬前管理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播前準備

1.品種選擇。水澆地選擇莖稈彈性好,抗倒伏,株型較緊湊,對條鏽病、白粉病中抗以上的品種。旱地小麥選擇抗旱性較強,對條鏽病、白粉病中抗以上,株高85—95釐米的中大穗品種。新疆選用半冬性和冬性品種,其他區域選擇冬性或強冬性品種。旱地地膜覆蓋和秸稈帶狀覆蓋種植地區,應選擇株型緊湊、分櫱成穗率高、穗層整齊、中大穗、豐產性較好的品種。適當擴大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的種植面積。今年,該區部分地區冬小麥收穫期遭遇連陰雨出現穗發芽,或收穫後未及時晾曬,帶溼悶種,外表雖然沒有露白,但已經喪失發芽能力或出現黑胚,因此強調播前檢測種子發芽率、田間出苗率,做到足量下種。

2.藥劑拌種。今年土壤墒情好,病蟲害可能發生偏重,必須採取藥劑拌種。同時,選用適宜藥劑重點防治小麥條鏽病、白粉病、黑穗病、全蝕病、根腐病、黃矮病等病害,以及麥蜘蛛、麥蚜、地下害蟲等蟲害。病、蟲混發地塊,可在農技人員指導下選用適宜藥劑混合拌種後晾乾待播。

3.秸稈還田。玉米小麥一年兩茬的地塊,玉米秸稈粉碎長度≤7釐米,留茬高度5-7釐米,越低越好。耕深20釐米以上,將秸稈耕翻入地下。如採用深松技術,要配合旋耕,將秸稈切入土層,旋耕深度15釐米以上;有條件的地方最好灌水踏實,如墒情適宜不用灌水要及時耙壓踏實。

4.深耕耙壓。夏茬田收穫後及時耕作滅茬,到秋末再旋耕碎土、施基肥,整平土壤,等待播種。秋茬田隨收隨耕,將耕作整地、施基肥、秸稈還田一次性作業完成。耕作可採取深耕或深松,深耕要達到23—25釐米。有條件地方可採用深松技術,即前茬收穫後及時深松30—35釐米,播前再結合旋耕施基肥後耙耱整平。地膜覆蓋麥田,覆膜前用輕磙壓平土面。深耕或深松可隔兩年一次。

5.施用基肥。耕作整地施肥,要在測土配方基礎上,儘可能減少化肥和農藥用量,強調磷肥一次性深施做基肥;畝產150公斤左右的地塊,畝施腐熟有機肥1500公斤、純氮5公斤、五氧化二磷4公斤。畝產250—300公斤的地塊,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公斤、純氮8公斤、五氧化二磷5—6公斤。畝產300—400公斤的地塊,畝施腐熟有機肥1000公斤、純氮8—11公斤、五氧化二磷6公斤。旱地採用全膜覆土穴播種植和秸稈帶狀覆蓋種植,可根據產量水平適當增加氮肥和磷肥用量。

(二)規範化播種

6.適宜播期。日平均氣溫14—18℃時開始播種,冬前0℃以上積溫500—550℃為宜。該區旱地小麥一般在9月20—30日,水澆地小麥10月1—15日播種(新疆北部水澆地小麥9月20日—10月5日播種)。旱地地膜覆蓋種植區播期較露地推遲一週左右,旱地秸稈帶狀覆蓋種植區播期較露地提前一週左右。

7.合理播量。按照“以田定產、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的四定原則確定播量。旱地小麥畝產250—300公斤的地塊,畝基本苗20萬—30萬;畝產150—200公斤,畝基本苗15萬—20萬。水澆地畝產300—400公斤,畝基本苗25萬—30萬。旱地地膜覆蓋和秸稈帶狀覆蓋種植的基本苗應與常規露地條播相同。

8.精細播種。西北小麥有如下幾種播種方式:一是常規露地種植。露地種植採取機條播,行距15—20釐米,水澆地行距一般較旱地小,播種深淺一致,播種深度3—5釐米,不漏播不重播。二是溝播種植。採用免耕開溝鎮壓播種一體機械,溝寬40釐米,溝深13.5釐米,每溝播種2行,播深3—5釐米,播後鎮壓。三是壟膜溝播地膜覆蓋栽培。採用鋪膜播種一體機械,按60釐米一帶,使用40釐米寬的地膜蓋壟,壟高10—15釐米,壟間距30釐米,壟間種兩行小麥,提倡用可降解地膜。四是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採用穴播機播種,幅寬120釐米地膜種7行,穴距12釐米。膜側溝播栽培,幅寬70釐米地膜種4行,行距17—20釐米,播種深度4—5釐米,提倡用可降解地膜。五是旱地秸稈帶狀覆蓋種植。分秸稈覆蓋帶和種植帶,秸稈覆蓋帶和種植帶寬度分別為50釐米、70釐米,覆蓋度42%左右,兩帶相間排列。播種時預留覆蓋帶,每種植帶平作穴播或條播4—5行小麥,行距14—18釐米。由於膜側溝播和秸稈帶狀覆蓋種植有效播種面積縮小,為不降低單位面積基本苗數,相應的行播量應高出常規露地條播50%左右。3葉期至封凍前,將玉米整稈放置於預留覆蓋帶。六是滴灌栽培。沙壤土:3.6米播幅,播24行小麥,鋪設4條滴灌管,滴灌管間距為90釐米,小麥行距12.5釐米,鋪設滴灌管位置小麥行距為20釐米,一管滴6行小麥。壤土或粘土:3.6米播幅,播24行小麥,鋪設5—6條滴灌管,滴灌管間距為60—75釐米,一管滴4—5行小麥。小麥播種深度3—5釐米,不漏播不重播。將滴灌管淺埋於土壤1—2釐米。

9.播後鎮壓。播後立即鎮壓,尤其秸稈還田地塊播後要適當重壓,1.2米幅寬的鎮壓器重量應在70—80公斤。若採取地膜覆蓋技術,播後不再鎮壓。播後遇雨及時破板結。

(三)冬前管理

10.澆越冬水。西北麥區冬季溫度較低,因此有條件的水澆地冬前要澆越冬水,確保麥苗安全越冬,也為第二年返青生長奠定基礎。一般在日平均氣溫3—5℃,11月下旬進行。

11.防治病蟲。條鏽病要採取“帶藥偵查、打點保面、統防統治”防控對策。越冬前15天人工除草一次,若雜草較多,也可進行化學除草。

12.鎮壓保墒。尚未封凍、坷垃較多的麥田,封凍前鎮壓碎土、彌補裂縫,增溫保墒。旺長麥田封凍前可深耘斷根或鎮壓,控旺轉壯,有條件地方可早澆越冬水。旺苗田冬前通過中耕和控制水肥進行蹲苗。

13.嚴禁啃青。冬季禁止家畜啃青。覆膜田做好護膜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