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槓桿與錢荒之下,傳統實體店還能撐多久?

離筆者家僅百米之遙的家樂福門可羅雀,就連一樓的空調都懶得開了。筆者同事家附近的沃爾瑪,看上去也是店員比顧客多。

這是怎麼了?昔日生意火爆,買單結賬需要排半小時隊的實體店,如今怎麼變得如此蕭條?

就在前兩天,筆者一位做蘋果生鮮供應鏈的朋友,從微信發來他與他一位同行的聊天記錄截圖。從截圖上看,是他的這位同行好友,由於正大卜蜂蓮花超市連續數月不結算貨款,從而導致其資金鍊斷裂,公司奄奄一息。就在近日打算收手不幹了。另一方面,已經和其它幾位沒有結算到貨款的供應商,把正大卜蜂蓮花告上法庭。

去槓桿與錢荒之下,傳統實體店還能撐多久?

家樂福

去槓桿與錢荒之下,傳統實體店還能撐多久?

沃爾瑪

去槓桿與錢荒之下,傳統實體店還能撐多久?

卜蜂蓮花

其實類似的事情正在各行各業發生併發酵。

就拿筆者所在的眼鏡行業來說。南方某大型隱形眼鏡批發商,年營收上億,表面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是由於上游實體零售商貨款賬期長達半年甚至一年,所以只得依靠押下游製造商、品牌方的貨款,利用賬期時間差的現金流來維繫運營。整個業務鏈條早就陷入紅線報警期,隨時都有崩盤的危險。

可見,實體經濟表面看來都是風平浪靜,實則卻是暗潮湧動。作為吃瓜群眾的老百姓,每個月拿著穩定的工資、獎金,對於潛在的危機幾乎零感知。甚至突然有一天拿到公司的裁員通知,或者收到公司倒閉清算的消息,除了一口罵罵咧咧,也未必知道實際內情所在。

實體經濟不景氣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打從電商火爆的那天起,大多數實體老闆們也已感到切膚之痛。後來馬雲、雷軍等大佬們提出了“新零售”,紛紛開始線下戰略,彷彿又給廣大實體店主打了一劑麻藥:實體店的春天又回來了!

然而,新零售的實體店並非傳統實體店。如果說電商是傳統實體店的掘墳鐵鍬,那麼新零售就是活埋傳統實體店的最後一撮土。

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斥資224億港元,拿下線下零售之王大潤發36.16%的股份。

2018年1月23日,法國零售商家樂福(Carrefour)宣佈,騰訊與永輝將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且家樂福與騰訊已達成在華戰略合作協議。

這兩則消息並非意味著阿里、騰訊兩家巨頭看中傳統實體店,而是將通過互聯網化的新零售戰略,對傳統實體店進行顛覆式的改造。通過線上流量、物流體系、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立體賦能傳統實體店,提高實體店鋪的運營效率。

其中阿里將以高於同行效率5倍的盒馬鮮生為藍本,原班將新零售模式賦能給大潤發。根據後者發佈的消息來看,大潤發與阿里深度合作以來,已經在整體效能上得到倍數級的提升。

面對巨頭們的強強聯手,還未被翻牌的傳統實體店將受到空前的擠壓。原本就不景氣的市場,可能在最近一兩年,把自己原本就小得可憐的夾縫市場拱手相讓。

傳統實體店的死期,就在眼前!

要說這是怎麼造成的?單純是因為阿里、騰訊巨頭們的攪局嗎?實則不然!

自從國家推行去槓桿,許多傳統實體店的巨頭們原本可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獲得銀行貸款,如今變得沒那麼容易了!

瞭解傳統實體門店的人都知道,巨頭們之所以在早年可以高歌猛進,除了中國的人口紅利以外,和其自身與供應商的賬期、銀行提供的低成本貸款息息相關。表面上實體巨頭盈利頗豐,但是為了擴張更大的市場,大量資金實際是被無底線佔用的。突然國家宣佈去槓桿了,巨頭們一下就慌了,因為這意味著不再有源源不斷的低成本資金供他們“揮霍”了!

船大難調頭,佔用資金的壞習慣也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掉的。如此一來,供應商以及他們背後的製造商就會被牽連其中。整個業務和資金鍊條就被繃緊,乃至到崩潰邊緣。

為什麼大潤發、家樂福中國這些本來可以呼風喚雨的實體,如今要賣身阿里、騰訊?因為後者賬面資金充裕啊!銀行不給錢,巨頭可以給啊。只是相比於銀行借貸融資,股權融資的成本要高得多得多!但是為了活命,那也是沒辦法的事,不是嗎?

很多還沒有死的實體店,紛紛依葫蘆畫瓢,開始模仿巨頭們做所謂的新零售。以為搭上新零售這個性感的風口詞彙,就能得到資本青睞了!?

但是對不起,國家去槓桿政策出臺後,民間私募基金的日子也不好過。以往這些基金通過自募3億,加上高槓杆,還能得到銀行配資什麼的。可是一旦去了槓桿,銀行也不敢動了。以至於導致2018年的錢荒!是的,民間風險投資機構募資難了!有錢的金主都紛紛捂緊錢袋子,和銀行一樣,不敢輕舉妄動了。

如此一來,即便線下實體店再怎麼搭車新零售,在錢荒背景下,也忽悠不到風險投資商的錢。

當然,箇中原理遠要比筆者描述的複雜得多得多,還有中美貿易戰等原因,導致資金外逃更是讓錢荒雪上加霜……

面對冷酷惡劣的市場環境,實體經濟還能自我救贖嗎?筆者認為,做新零售本沒有錯,但是在當下,希冀著被巨頭翻牌,亦或投資機構注資,可能還是痴心妄想。畢竟在資本寒冬的情況下,巨頭們也只會青睞家樂福、大潤發等基本面還不錯的頭部企業。等輪到你,可能黃瓜菜都涼了!關鍵還在於,可能就算輪,也輪不到你!

想要熬過寒冬,接軌新零售,筆者認為,當下唯一出路是:自我清零後冷啟動,拋棄芥蒂,抱團取暖,集體向前衝!

以筆者自己的創業項目伊視可眼鏡為例。早在上一個資本寒冬2015年的時候,我們團隊就毅然決然的放棄了“高毛利高淨利”的直營模式,選擇敞開大門,與大家一起打造眼鏡新零售模式,集體抱團取暖向前衝。公司雖然犧牲了大部分利潤給城市合夥人,但是換來了更快速度的發展,以及更大規模的市場。

去槓桿與錢荒之下,傳統實體店還能撐多久?

伊視可驗光車上門配眼鏡

去槓桿與錢荒之下,傳統實體店還能撐多久?

伊視可驗光車上門配眼鏡

去槓桿與錢荒之下,傳統實體店還能撐多久?

伊視可驗光車上門配眼鏡

伊視可眼鏡模式主要是互聯網預約,驗光車上門配眼鏡的新零售模式,銷售團隊自主研發的專利眼鏡產品。而我們分佈在全國50座城市的驗光車每天不需要為訂單發愁,只要根據公司制定的統一標準服務體系,在24小時雲視頻的監督下,為總部每天調派去的訂單客戶,開著驗光車,就近為提供鏡架試戴、驗光服務。

不需要為訂單發愁的商業模式,說白了就是一種躺著賺錢的模式。早年伊視可眼鏡驗光車在招募全國城市合夥人的時候,許多業內、業外的人都持觀望態度,但是也有一些願意第一個吃螃蟹的,而這些人後來都賺得盆滿缽滿。至於當初的觀望者後來看到別人賺錢了,自己再想加入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因為出於市場保護,新增驗光車我們只會優先放給第一批城市合夥人。

為什麼會對第一批城市合夥人如此保護呢?因為這些人大多之前是傳統實體店的經營者,他們願意拋棄自己的傳統優勢,自我清零並同公司總部共同冷啟動一個市場,本身就是需要胸懷與勇氣的。而這波人,無論在哪個行業都是賺到最多錢的。這是市場規律,也是規則!

2018年8月,我們伊視可眼鏡繼驗光車之後,再次發佈“伊視可眼鏡閃店”項目。通過把一個佔地不到1平米的可移動貨架,陳列到離用戶更近的寫字樓、園區、高校寢室、商場中島等地,銷售專利眼鏡產品。用戶現場體驗,繼而線上下單購買。

去槓桿與錢荒之下,傳統實體店還能撐多久?

伊視可眼鏡閃店

去槓桿與錢荒之下,傳統實體店還能撐多久?

伊視可眼鏡閃店

伊視可眼鏡閃店實際是我們團隊早於驗光車之前,就開始測試了多年的項目,如今已經升級到5.1版本。但是,當正式發佈並全國招募城市合夥人的時候,筆者又發現了和當初驗光車招募城市合夥人一樣的情形,遇到了眾多“觀望”。

從這個案例看來,我們不難發現,做新零售是眾望所歸,實際上也的確是眾“望”所歸。真正能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還是寥寥無幾。這就好比,人人都知道買股票要“抄底”,但是真等股票跌到3000點、2000點甚至1000點的時候,又有多少人敢抄找個底呢?

在去槓桿和錢荒背景下,傳統實體店的死期就在眼前。唯一擺在眼前的只有自救一條路。然而當真正需要自我清零的時候,真正有勇氣的又有幾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