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2次陽泉視察與保晉公司

陽泉是我國著名的無煙煤生產基地,也是中國現代化冶鐵的發祥地之一。豐厚的煤鐵資源,引起了國內外的普遍關注和帝國主義者的垂涎。

孫中山2次陽泉視察與保晉公司

孫中山與閻錫山

據民國7年(1918)《山西保晉礦務公司特刊》載:“平定(今陽泉)各礦地質構造頗為整齊,岩石層序亦井然不紊。大略可分三段:東段如娘子關一帶,即太行山區域,為冀州系所構成,於廣厚泥凝灰岩、石灰岩中,並無煤鐵兩礦藏;自此以西之石灰岩中,鐵礦露頭遍地有之。如五渡、桃坡、楊家莊、煙裡、林裡、千畝坪、三郊、楊樹溝等村,均為產鐵之區,自北至南狹長如帶。此為中段在冀州系石灰岩石之上,煤系之下,中有鐵礦、系鐵二氧三所成,色紅棕或黃色,時作核狀,並多氣孔,無一定形成,分佈甚廣,而以石灰岩之裂縫中所含最為豐富;過此以西為西段,如平潭堖、李家莊、馮家莊、漢河溝以及蒙村、賽魚等處,均為煤田分佈之區,概由水成岩所構成。其主要岩石為砂岩、石灰岩、葉(頁)巖、泥板岩、礫岩等。此石灰岩中含燧石質,士人名曰固石,常為採煤最要之標識,蓋一遇固石,即知距煤層已不遠也。至煤層屬古生代之煤系,常介於砂岩及葉(頁)巖之間,共分十層,自上而下有二尺、七尺、一尺、三尺、四尺二寸、一丈八尺等層,距地表多在三十丈上下”。

這份特刊,較為詳細地概括了陽泉煤鐵資源的佈局情況。正因為陽泉有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才引起帝國主義的插足和孫中山的關注和重視。才有了山西爭礦運動的爆發和孫中山的山西之行及兩次到陽泉考察,為他的《建國方略》提供可靠的依據。同時,也為民國5年(1916)保晉公司總部遷至陽泉,就地發展煤鐵工業奠定了基礎。

孫中山2次陽泉視察與保晉公司

保晉公司第三任總經理崔廷獻

民國元年(1912)8月初,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赴北京商談興築全國鐵路計劃。當時,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尚未完成,但主張全國需修築鐵路20萬公里才能富強的思想已成定局。8月中旬,山西各界獲悉孫中山在京,殷切希望來晉視察,並由山西都督閻錫山及山西國民公會等各界的邀請。山西當局派谷思慎、邢殿元、溫壽泉、南桂馨、樑上棟赴京迎接。孫中山於9月17日從京啟程,負責國民黨黨務的張繼、交通部的葉恭綽,曾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次長的景耀月,澳大利亞人端納、秘書吳鐵城陪同一併來晉。

孫中山2次陽泉視察與保晉公司

張士林

9月18日,閻錫山一早就率人到正太鐵路陽泉境內的巖會車站靜候。下午,閻錫山等人陪同孫中山西行,一路上交談興致勃勃。據陪同人員樑上棟回憶說:“當火車路經小陽泉村簡子溝和鐵爐溝等礦山時,看到鐵路旁煤炭堆積如山,孫中山十分高興,詳細詢問了煤鐵開採情況。”孫中山還詢問了山西各界與英國福公司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7月發生的爭礦運動起因和經過,山西人用巨資廢約自辦的情況,以及保晉公司的經營狀況。陪同人員告訴孫中山:“福公司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七八月間派礦師住平潭街進行桃河兩岸確權劃界,照會清政府取締當地人開辦的小煤窯,危及百姓生計,引起當地群眾的不滿。於是,紳民聯合保礦,引發了山西爭礦運動的爆發。最後,這次震驚朝野、波及海外的運動由山西人入股湊銀廢約自辦,成立山西商辦全省保晉礦務有限總公司結束”。孫中山認為:“以貨惡其於地,不必藏於己”。“主張儘量開採,對外商投資,不必十分排斥”。他又說:“我所擬的鐵路計劃,如不利用外資,將永遠不會成功”。孫中山還說:“我國版圖廣闊,物藏豐富,非求開發,不足以言富強,開發之道,必須是先修鐵路”。

孫中山2次陽泉視察與保晉公司

趙鐵卿

孫中山在並期間,多次應各界盛請做演講報告,並與閻錫山多次促膝長談。在一次軍事集會上,孫中山說:“……此次來山西,見山西煤鐵甲於天下。方今為鋼鐵世界,有鐵有鋼可以自制武器,即能爭雄世界。兄弟擬在山西設一大鋼廠,製造最新武器,以供全國擴大武備之用,要求軍界諸君贊同……”

9月21日,孫中山離並,由樑上棟陪同回京。在火車上,孫中山再三地講:“山西以素稱閉塞的省份,革命竟能如此神速,今所見者都是新氣象,且有開賦之煤鐵資源,山西前途不可估量”。當火車抵達陽泉後,孫中山下車參觀了一些煤礦,如簡子溝煤礦、鐵爐溝煤礦、燕子溝煤礦等,並向正在工作的礦工們問好。當他看到煤灰堆積如山,量多質好,又看到桃河畔驢馱、馬拉、人挑紅火的繁忙場面十分感慨。陪同人員告訴他:“此礦都是些小煤窯,私人開採較多,產量也低,原由同濟公司、建昌公司接收。目前,正與保晉公司交接手續,還有些礦權未收回”。當孫中山問起煤的儲量時,陪同人員回答說:“據英國福公司的調查,無煙煤約13500英里,煙煤約為20000英里,共計33500英里,僅陽泉站附近就有小陽泉、平潭街、石卜嘴等11處礦窯,面積為54平方英里,煤分三層,有四尺、七尺和一丈八尺厚”。孫中山問起鐵礦資源情況時陪同人員說:“在桃河北面自北向南有一條長帶狀為鐵礦儲區”。

孫中山2次陽泉視察與保晉公司

趙鐵卿

當孫中山看到礦工口鼻含煤,身揹簍筐,手握鎬頭時,十分感慨地說:“真是辛苦啊!這是民生之權啊!”他深知陽泉的獅腦山下、桃河兩岸盛產煤鐵時說:“這是民國之福啊”!隨即,孫中山又視察了一些煤窯和鐵礦採區。

孫中山在民國元年(1912)9月18日、9月21日赴並回京途中兩次視察陽泉煤鐵資源,給當地老百姓留下深刻印象,也為他的《建國方略》提供了依據:“直隸、山西無盡藏之煤鐵,應以大規模取之”。“今假以五萬萬或十萬萬資本投諸此事業。當中國一般的開發計劃進行之始,鋼鐵銷場立即擴大,殊非現實實業界所能供給”。“故制鐵,鍊鋼廠者,富國家之急需,亦厚利之實業也”。(《孫中山選集》第230頁,人民出版社1956年11月)。

 孫中山山西之行後不久,民國5年(1916),保晉公司第三任總經理崔廷獻一上任就將保晉公司總部遷至陽泉火車站附近。連續召開了三次股東大會,率先成立了礦窯處,“調查平定、盂縣鐵礦,擬定開採方針”。將公司分為採煤、制鐵、營業三系,聘英國冶金留學生、北洋政府鍊鐵技師趙錚為制鐵部長。民國6年(1917)11月,崔廷獻將保晉公司制鐵部改為保晉公司陽泉鐵廠(簡稱保晉鐵廠,後稱陽鋼集團),趙錚任廠長兼總技師。選址在距陽泉火車站0.5公里許的桃河北岸、平潭堖村南端的一個叫銀蹄灣的半坡山地120畝及河灘,投資70萬銀圓作為辦廠資金。崔廷獻還親筆寫下了“保晉鐵廠”和“一脈薪傳光焰不息,十分火候工夫純青”的楹聯,開始了煤鐵並重的開發經營理念。就這樣,保晉鐵廠與清光緒二十二年(1890)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光緒三十一年(1905)大倉喜八郎創建的本溪鐵廠構成了我國三足鼎立的現代化冶鐵態勢,完成了孫中山視察正太鐵路及小陽泉簡子溝煤礦及周邊礦產資源時提出的“以平定煤鑄太行鐵”的宏偉構想。

陽泉的採煤業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肯定的說,保晉時期煤礦的發展和壯大為陽泉現代採煤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在孫中山“以平定煤鑄太行鐵”的工業強國思想的影響下,陽泉依託豐富的煤鐵資源及其衍生產品,形成了工業“百花齊放”的局面,有力的促進了其他工業的發展。而保晉公司當年創辦的格局在此後相當的時間裡也一直起著支配全局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