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爆炸」環境下我們需要怎樣的知識?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我們常說現在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工作中,學習中,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各種各樣的知識。如何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知識海洋中不至於迷失自己呢?這就需要我們弄清楚什麼樣的知識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學術界由於長期受到二元論思想的影響,往往將知識分為兩類:隱性和顯性知識,這個分類的標準是以能否言說為依據。隱性知識主要指那些不可以言說的知識,例如匠人的訣竅;另一類可以言說的知識為顯性知識,例如公理、公式。

這兩類知識實質上代表了理性知識與感性知識,而基於情感和價值判斷的知識(既可以是隱性的,也可以是顯性的)卻往往被混在了理性和感性知識之中了。鑑於此不足,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楊百寅教授提出,知識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理性知識,一種是感性知識,還有一種是活性知識。

我們經常聽到這種說法:“你應當看到硬幣的另一面”,而事實上,硬幣有三面:正面、背面和側面。硬幣的側面往往被人忽視,然而側面實際上是鏈接正面和反面的中樞。

知識也有三個層面。人類知識除了這兩種傳統的分類,還有極其重要的活性成分。活性知識也與明代王陽明提出的“良知”相對應,即我們對於好壞、是非、善惡的判斷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我們將知識定義為,人類通過智力交流、個人經驗及情感體驗形成的對外在客觀環境與情況的認識與理解。這個定義說明知識有三層含義:

第一,知識表現為對真實的理解,即“求真”。知識作為一種社會建構並非處於靜止狀態,而是人們與外界互相作用的結果。例如,儒家對於社會秩序的理解,首先是根源於孔子對於春秋時代秩序混亂的厭惡,他提倡克己復禮,後世入聖不斷根據當時的社會秩序提出不同的範疇,如宋儒提出的理學與心學,豐富了儒家思想體系。

第二,知識可以通過個人和社會生活經驗被學習和積累,知識是由內在和外在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生成的,即“務實”。很多知識系統是多代人積累的成果,這些成果不斷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有些條件發生了改變,新的知識形態就出現了。有些現象無法用既有的理論進行說明和解釋,就需要新知識。

第三,第三個認識通道連接內在狀態與外在真實:以態度、情感與精神等“至善”途徑認識世界。例如,近代中國經歷百年屈辱,這個百年也是中華民族不斷探索的過程,從林則徐到張之洞,從洪秀全到康有為、梁啟超,從曾國藩到孫中山,以及後來的中國共產黨,都通過自己的精神理念、實際行動以及情感體驗試圖改變中國社會。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知識的三個層面各有其存在的意義,但也有著一定的缺陷。

理性層面代表著人類對於真實世界的真實性、規律性的認識和理解,理性知識提供了清晰而明確的認知結果,並可以通過正式而系統的模式進行傳播。它可以將真與假區分開來,是可以系統整理的知識。它是技術知識的一部分,人們努力理解現實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書本上的理論、模型和公式都是典型的理性知識,但它不能提供知識的完整畫面。它沒有涉及到那些模糊的複雜問題。

理性知識的根本動力是理性,即追求真理。但是,過於專注理性而忽視其前提與假定則會受到邏輯本身的侷限,就會出現生搬硬套的問題。詩人泰戈爾說過:“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鋒刃的刀。它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完全理性的人是犀利的,但往往也是愚蠢的。一個人若是過於理智而缺乏一種激情和決斷,雖然精於算計、深思熟慮,但可能事與願違;雖然邏輯推理無懈可擊、結論似乎正確,但是分析推理的前提或許不符合現實。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感性知識是由人類行為直接觸動而不一定通過思辨形成的知識。這種知識對應於隱性知識,即難以公開表達或陳述的知識。感性知識是對個人具體情境的熟知或者尚難以表述的熟知,往往難以形式化和溝通。感性知識通常來自個人行為、行動、實踐或者經驗積累,是對事物現實性、可行性的認識。

從根本上來說,感性知識的內在動力是人對外界刺激的感受性

。每個人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信息刺激,通過感受能力或邏輯心智模式,對這些信息進行選擇、鑑別並作出反應。感性知識往往是以感悟、訣竅、洞察力、直覺和心智模式等形式反映出來的。

改革開放初期,大量農民、工人、幹部及知識分子等成功轉變為企業家,他們通過商業實踐獲得了大量的感悟,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事的訣竅。不斷的失敗也培養了企業家的直覺,塑造了企業家的心智模式,提高了其洞察商機的能力。

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做生意之前都要在路邊擺地攤,這種練攤確實是培養一個人快速成為商場能手的有效方式。練攤可以鍛鍊一個人察言觀色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無法從書本上學習的。擺攤賣東西在民間早就存在,像很多徽商、浙商,大都是以這種走街串巷起步,最終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感性知識的致命缺陷是缺乏系統性與穩定性,使人難以發現事物的內在規律,並且不易跨時空傳播應用

大量中國企業家無法將感性知識轉化為可以傳承的理性知識,這些巨大的知識財富隨著企業家個體的離世而埋沒在歷史的煙塵裡,這無疑是一項重大的損失。這正如蘇東坡先生所感嘆的:“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知識的活性層面屬於人類情感與價值範疇,它反映了個體行為背後的本源,即“為什麼”。活性知識是人類對於事物重要性、價值性的認識,它包含著人們對其周圍的客觀世界和事情的心態與感受。

活性知識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倡導的“良知”,康德的價值判斷及當代哲學家哈貝馬斯的“自由知識”。

我們之所以把這類知識命名為活性知識,是基於這樣的一個基本事實:所有活著的生命體都有使自己活下去及將基因傳遞下去的本能。

活性知識主要指人類為了追求自身自由與社會公平所產生的價值性認識。人不斷接受外來的信息刺激,因此具有受動性,但人類還會對這些信息進行反饋並做出回應,這種內在的情感體驗並不僅僅是被動的,而且還具有能動性。

其實,人類的實踐是關鍵點,但人類的實踐是受其價值導向和情感指揮的。人類常常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調整自己或者改變自然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導向就是人類特有的活性知識的內在組成部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直是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但諸如嚴嵩、秦檜之流學問都做的不錯,實踐業務能力也很強,但是終究有才無德、遺臭萬年。所以,王陽明強調讀書人還要致良知。我們認為更加全面的座右銘應該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良知人”。

一個人掌握活性知識的能力,往往表現為高情商。現實生活中,一些專家或業務部門領導的理論功底很強,實踐能力也不錯,但往往活性知識不夠,導致無法與人相處,其領導力難以發展。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知識整體論主張三個層面的知識缺一不可

例如,一個人銷售人員所掌握的顧客服務原理和產品性能,可能來自專家和培訓課程上所傳授的理性知識。

各種正規培訓除了會提供一些系統化的理性知識,教員和學員還會將他們的工作經驗和真知灼見帶到培訓課堂,這些就是服務顧客的感性知識。因為培訓師不可能要求每個學員對培訓內容有相同的感受,感性知識還包括那些不同於個人對於同一概念的理解。

最後,學員的學習動機、個人職業發展追求、職業道德操守及事業追求等,都代表著參與者的價值觀念。這些認識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使參與者從一定約束中解放出來,獲得自由,從而形成活性知識。

現代人對於理性知識的重要性的認識已經相當清晰了,因為所謂知識大爆炸主要是理性知識的大爆炸。發展科學與技術,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進步,人類的實踐經驗知識也在不斷擴展,一個職業學校的學生很快就能通過實踐獲得某一項過去需要很多年才能學會的技術,生產的效率越來越高。

但是,相對於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的大肆擴張而言,人類的活性知識往往被忽視,甚至出現了停滯不前、相對萎縮的局面。隨著資本邏輯不斷入侵人類社會,拜金主義盛行,技術至上也正在成為人類發展的巨大隱患,現代社會面臨著諸多問題和風險。

因此,在現實生活裡,我們不僅要致力於發展實踐知識和理性知識,還要發展活性知識,良知是知識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做人和做事既要講究讀書和實踐,更要有良知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本文觀點資料來自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

“知识爆炸”环境下我们需要怎样的知识?

《定力: 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

作 者: 楊百寅 單許昌 著

剖析社會轉型下國人精神世界,

組織管理領域著名學者楊百寅教授耗費十年筆力、沉澱思考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