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启动公车改革,人均车补500元!教师能领吗?

关于车补,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公务员,公务员凭着优渥的隐形福利,各种补贴完胜其他群体。在工作期间享受车补也是常事,车补标准也从1300到500,这让很多事业单位人员羡慕不已,虽说事业单位车改在持续推进,可迟迟未见动静。

多省启动公车改革,人均车补500元!教师能领吗?

据小编了解得知,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八个省份出台方案,包括江西省、广西省、陕西省、山西省、湖北省、青海省、贵州省、山东省在内的8个省份都确定要实施车改。

有网友好气具体胡怎么改,就拿青海省来讲是沿用中央事业单位车改做法,结合参改单位分类,就是把事业单位分成两类,分别施策推进改革,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参照执行党政机关车改政策,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车改则按照《青海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执行。

这也就是说,每个事业单位参改人员每月能拿到不低于500元的补助,想想还是很不错的。想想事业单位车改都在稳步进行了,教师也属于事业单位的一类,教师能否享受车补呢!

针对这一问题,有专家表示,事业单位车补是针对公务活动产生的费用,但是反观教师并未有公务外出的活动,并且教师群体上下班、家访等能不能视为公务活动,并未有明确界定,所以针对教师群体能不能领,还是未知,跟小编一起来讨论吧!

行测类比推理:既要“识大体,亦需拘小节”

在事业单位各类考试当中,类比推理属于比较常见的题型,这类题型从文字量看比较少,做题所需的理论知识也比较“生活化”,以至于会有很多考生认为此类题型很简单,不需要认真的准备复习,在考试当中往往略知皮毛便仓促作答,结果粗心大意,得分情况并不是很好。其实,类比的题型强调既强调“识大体”,即将基本的知识理论掌握,更强调“拘小节”,即词项之间细微之处的比较。在这里,总结了几类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忽略的小细节,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的提升类比推理这一题型的答题正确率。

一、程度差异以及色彩差异

在类比推理的题型当中有一类比较常规的考点:即近义词和反义词关系。很多考生看到题干当中出现的一组词项是近义词关系或者反义词,心理就开始高兴,以为会比较简单,殊不知,很多时候在我们会发现选项当中会出现两个以上的选项都具有近义词或者反义词关系,稍有疏忽就容易选错答案。

例题1:天真:幼稚

A.小偷:强盗 B.懵懂:糊涂 C.公正:公平 D.懦弱:忍让

解析:正确答案B,“天真”和“幼稚”是近义词,前者中性词,后者贬义词。“懵懂”和“糊涂”是近义词,前者中性词,后者贬义词。故正确答案是B。 A选项,“小偷”和“强盗”并列关系,两类不同的犯罪人员,错误。C,“公正”和“公平”虽然含义相近,但是体现的是搭配不同,错误。D,“懦弱”和“忍让”没有含义上的任何联系,错误。

二、词性的差异

词性是词语的属性,类比推理主要考察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三大词性。考上在考试当中不仅需要确定词项之间的语法关系,即动宾关系、偏正关系、主谓关系,还要通过词性来判断的选项之间的细微的差别。

例题2:教案 对于 ( ) 相当于 ( ) 对于 分类

A.课件 信息 B.教学 归类 C.提纲 商品 D.授课 标准

解析:正确答案D.在此题中“教案”是名词,“分类”是动词,从词性的角度,可排除A、B、C三个选项,所以选择D选项。

一、代入排除法

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是特别牢固的考生,选项代入排除法是解决真假话问题首选的方法。该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验证思想,通过将选项带入题干中进行验证,找到能满足所有条件的选项。这种方法既能避免考生在推理时出现错误,又能快速解题,下面我们看一道例题:

【例1】某工地上的建筑材料遭窃,四名门卫因涉嫌偷窃而被传讯。四人的供述如下: 甲:我们四人都没作案。 乙:我们中有人作案。

丙: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作案。 丁:我没作案。

如果四个门卫中有两人说的是真话,有两人说的是假话,则下列推断能成立的是: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丙 B.说真话的是乙和丙

C.说真话的是甲和丁 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

解析:就本题而言,看似比较复杂,题干中涉及两真两假,进行推理时也比较复杂,但我们发现通过选项代入验证即可快速解题。A项中甲、丙为真,若甲为真则四人均为作案,则丁为真,不符。同理C项中甲为真则丙为真,不符。D项中丁为真则丙为真,不符。故选择B项。

二、矛盾法

该方法利用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的特性,来进行解题。这种方法需要考生掌握一些常考命题的矛盾关系,相对于代入法而言理论性较强,但一旦掌握矛盾关系后,其解题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因此也需要各位考生熟练掌握。

【例2】某慈善基金会收到一笔没有署名的捐款,经多方调查得知,是林川、吴飞、郑傅和郭博四人中的一人捐的。但问到他们时,林川说“我没捐”;郑傅说“是吴飞捐的”;吴飞说“是郭博捐的”;郭博说“不是我捐的”。

如果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则下列哪项为真?

A.林川说真话,是吴飞捐的 B.林川说假话,是林川捐的

C.吴飞说真话,是郭博捐的 D.郑傅说假话,是郑傅捐的

【答案】B。解析:吴飞的话与郭博的话矛盾,必有一真一假,由只有一真可知林川的话为假,则可推出是林川捐的。

三、假设法

假设法是通过设某句话为真或为假进行推理,看所推理的结果是否产生矛盾,若于题干矛盾则该假设不成立,反正推理成立。该方法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推理能力,在考试中一般最后予以考虑。

【例3】A、B、C、D为四位漂亮女生,她们喜欢穿漂亮衣服,某天,她们穿的衣服颜色各不相同,有黄色、绿色、蓝色和红色四种。在问到她们各自衣服的颜色时,A说:“B的衣服不是黄色的。”B说:“C的衣服是绿色的。”C说:“D的衣服不是蓝色的。”D说:“A、B、C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衣服是绿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如果D 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C 的衣服是蓝色的,D 的衣服是绿色的

B.B 的衣服是蓝色的,C 的衣服是红色的

C.A 的衣服是绿色的,B 的衣服是红色的

D.D 的衣服是绿色的,A 的衣服是红色的

【答案】C。解析:由 D 的话可知,说实话的人的衣服是绿色的。只有 B 说的话提到了绿色,可以此为突破口。B 的话不可能为真,否则 B、C 的衣服都是绿色,与只有一人的衣服是绿色的矛盾;所以B 的话为假,C 的衣服不是绿色的。则 C 说假话,故D 的衣服是蓝色的。穿绿衣服的只能是A,A 说的是真话,故B 的衣服不是黄色的,是红色的。C 的衣服是黄色的。故答案选 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