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放苗,到底行不行?


清水放苗,到底行不行?

在高位池養殖中,由於池塘底部缺乏營養物質,所以進水後,養殖戶都會選擇適當的方法去肥水,為後期的放苗操作提供一個良好的、適合的水體環境。但做水過程中常發現,特別是在三四月份,很多養殖戶的池塘並沒有如其所願的肥起來,而是到了放苗時,池塘依舊清澈見底,甚至有些池塘還長滿青苔。

大家都知道,施肥應當少量多次,然而往往一兩天水沒肥起來,養殖戶又開始追肥,等到突然天氣放晴,藻類生長旺盛,藻種單一,生長極度不穩定,便快速進入藻類的生長衰退期,出現倒藻,產生藻毒,泡沫增多等不良情況。

水肥不起來,主要有幾個因素造成:

  1. 引入的水體藻種少,或經過高強度的消毒後,水體藻類完全被殺滅,甚至消毒後的餘氯殘留抑制藻類生長;
  2. 清明前後階段,氣溫依舊居低,且多為陰雨天氣,光照強度弱、水溫低等均不利於藻類生長繁殖;
  3. 水體、底質基礎肥力不足,營養結構單一、不全;
  4. 存在高pH值、重金屬、浮游動物等藻類生長繁殖的抑制因子。這些因素均影響著肥水,使水體肥不起來,水體長期處於較高的透明度,陽光促使底部青苔孢子萌發、快速吸收水體僅有的營養而迅猛生長,並進一步抑制藻類生長,加大肥水難度。這可如何是好,清水放苗,到底行不行?


清水放苗,到底行不行?


所謂的清水,也就是指池塘水體透明度高,藻類丰度不足,數量少的水體。

清水放苗的優點1.pH穩定,日波動小,因為水體藻類數量少,光合作用弱,所以pH無明波動小,水質指標穩定。

2.有害菌少,在保證進水水源沒有有害菌的前提下,池塘水和水源水有害菌幾乎一樣,因為有害菌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和氧氣,但高位池缺乏底質營養物質,如果藻類數量少,整口池塘有機物含量低,有害菌無法生長。

酵之源是進口EM菌種,自己發酵,畝調水成本低至1元左右。酵之源是把光合細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放線菌群、絲狀菌群等組合在同一狀態,這麼多的有益細菌形成了複雜而又穩定的微生態系統。肥水調水,穩定水質,降低ph,補充有益菌。

3.提高蝦子飼料適應性,因為池塘藻類數量少,可供蝦子攝食的物質不足,蝦子會選擇人工配合飼料,提前讓蝦子適應飼料口感。

清水放苗的不足1.透明度高,光線直射池底,容易造成蝦子應激,影響蝦子正常生長。

2.溶氧不足,由於缺乏藻類的光合作用,容易造成溶氧不足。

3.長青苔,由於池塘透明度高,光線直射池底,再加上進水時間長,增氧機打不到的區域形成靜水或者水流波動小,容易造成青苔生長,青苔會和藻類競爭營養,而且競爭力強,不先處理,很難把藻類培起來,且蝦苗也會被青苔纏繞而無法自由活動、甚至死亡,導致蝦苗受損,影響產量。

所以對於清水放苗,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1.確定放苗時間後,提前五天開始進水,消毒,肥水,就算沒肥起來,也不怕有青苔長起來。

2.清水放苗時,要保證充足的氧氣,但因小苗需氧量小,所以打開底氧即可。

3.進行遮光處理,降低強光對蝦子造成的應激。

只要做到以上三點,清水放苗也無妨。那是不是一造蝦養下來都不需要肥水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清水養殖,到了養殖後期,1.因為缺乏藻類光合作用,增氧機的增氧效率有限,容易造成氧氣供應不足。2.隨著投餵量增大,氨氮急劇升高,沒有藻類的吸收,容易造成水質指標惡化,嚴重影響蝦的生長。

所以,在放苗之後,等天氣好轉,就要進行補肥、補菌,使水體環境處於菌藻平衡的良好狀態,蝦才能健康、快速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