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村寨变迁焕生机 江口“红色引擎”给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江口县始终坚持以民心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不断创新基层组织建设路径,构建基层组织工作体系,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发展集体经济、制定村规民约等举措,开创了农村发展新局面。

“主题党日”迸发红色动能

9月7日,江口县农牧科技局党支部食用菌临时党小组把活动阵地建在了桃映镇双龙社区食用菌产业基地,4名技术骨干现身说法,就茶树菇出菇期间的管育技术进行了培训指导,帮基地补齐了技术上的短板。

“这样的活动我们基层喜欢,实打实为我们发展产业送来了技术,增添了信心。”桃映农业服务中心郭启云说。

当天,江口县348个基层党支部同步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8000多名党员参与。

去年来,该县把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有效载体,固定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作为“主题党日”,通过不断创新“主题党日+”模式,强化民生要素,让党员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

该县自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来,每月一主题、月月有活动、支部齐动员、党员全参与雷打不动,一些党员从“请都不来”到“不请自来”,支部就像磁铁,把党员凝聚在一起,基层组织“神经末梢”彻底打通,活力被全面激活。

集体经济变身“致富动车”

金秋时节,走进坝盘镇龙阳村,3650亩软籽石榴种植基地一个个鲜红硕大的石榴挂满枝头,为全村2575人开启了增收致富的大门。

龙阳村地处偏远,长年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为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增强“造血”功能,该村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集体和群众双致富。

经过外出考察学习,结合龙阳村当地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该村最终选择将软籽石榴作为主导产业,并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抱团”致富。

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全村3650亩土地进行量化入股,通过实施“三变”改革,实现了村民人人是股东,户户按股分红,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我家有3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亩土地每年分红6000元,在石榴基地打零工,每天还有80元工钱,一年下来能拿到1万多元工资,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谈起种植软籽石榴带来的好处,正在锄草的杨南昌笑得合不拢嘴。

该村支书吴进益介绍,软籽石榴种植基地建立以来,一年四季都能为附近村民提供不同就业岗位。农忙季节每天有上百人在基地务工,一年发放务工费200多万元。

此外,龙阳村还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模式,发展林下养鸡2万羽、黄桃200亩、龙虾50亩、蜜蜂200桶等。产业的不断壮大,让龙阳村每年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5万元以上,让群众的腰包实实在在的鼓了起来。

近年来,该县按照产业发展“八要素”要求,精准聚焦产业选择、组织形式、利益联结、基层党建等各环节,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成为“致富动车”,做大“集体蛋糕”,带动群众致富。

截至目前,该县已实现10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产业全覆盖,形成了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新局面。

“村规民约”孕育文明新风

“村里整洁漂亮了,村民们谋正事的多了,想集体利益的多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快场村不少群众感叹,实施村规民约“十二条”以来,爱护环境卫生蔚然成风。

和许多农村地区一样,群众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在快场村曾是个老大难。“因为没有形成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习惯,村民们乱丢垃圾,严重影响了快场村的形象。”快场村支书郑云清说。

随着梵净山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让地处梵净山核心区的快场村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香饽饽”。因此,乡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成了快场村走乡村旅游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该村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出台了《快场村规民约》“十二条”,内容涉及村风民俗、红白喜事、村容村貌、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尤其在环境卫生方面,倡导创建宜居宜游美丽家园。

谁履行《村规民约》,谁就能成为典型,谁就是文明村民,荣誉就会刻在所有人的心里。为强化《村规民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该村还成立了监督小组,不断形成了相关奖惩机制,促使群众相互约束、相互督促,按规定办事。

此外,该村配套成立了快场村“垃圾兑换机构”,与“十二条”共同架构起一“疏”一“堵”的环境治理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孕育出强大的文明力量。

不仅是看得见的环境在变化,还有看不见的乡风已润入心田。通过“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尚,村民都乐意遵守,乡风民风也发生了持续性好转。

去年来,该县持续开展党的政策好、人居环境好、社会风气好、干群关系好“四个好”宣传创建活动,将村规民约作为推进村民自治、树立文明乡风的有力抓手,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王勇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