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亟須對改革開放基本規律進行理論概括和系統總結

智庫動態

本報記者 範思立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9月18日表示,“經濟學動態·大型研討會2018”側重於理論經濟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宗旨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指導,推進中國經濟理論的研究和理論體系的建設”。

高培勇指出,對改革開放40年進行系統總結、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進行經濟學理論解釋、研究新時代的中國宏觀調控體系、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構建問題,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也是亟須包括經濟研究所在內的經濟理論工作者在深入研究基礎上提供學理支撐和方法論支持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改革開放40年,最需要做的是在總體概括改革開放40年基本軌跡、基本經驗基礎上,作出關於基本規律的理論概括和系統總結。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在“如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主題演講中指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重視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全要素生產率。這一指標可以解釋國家興衰、增長表現及中等收入陷阱。

蔡昉指出,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三個源泉,分別是提高資本勞動比、人力資本水平和全要素生產率。資本勞動比提高過度後會導致資本報酬遞減;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則需要假以時日,而且貢獻的絕對水平較低;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則是可持續、多源泉的。全要素生產率可以通過庫茲涅茨效應、熊彼特效應、創新聚集要素效應三種機制得到提高,所以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效率。蔡昉列出了有利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改革清單,也指出了不宜採取的政策傾向,以避免對全要素生產率提高造成不利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在“提升消費力轉換新動能”的主題演講中提出,轉變增長新動能,轉變發展方式,使消費成為真正的推動經濟增長新動能,是在經濟運行機制、經濟資源配置方式根本轉變上的某種選擇,或者某種改革深化的判斷。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階段,目前有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很可能構成消費持續增長的中堅力量。而且,中國國內需求規模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這些現實都為轉換增長動能,轉向以消費拉動為主提供了深厚的基礎。但是,目前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和拉動還存在許多被束縛的地方,包括可支配收入佔國民收入比重偏低,儲蓄比例偏高、城鄉地區間及城鄉居民間收入差距偏大等,導致消費需求增長速度落後於名義GDP增長速度。下一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體制調整的空間比較大。

在此後舉行的第一場專題圓桌論壇——“改革開放40年:深化改革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應當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這個完整的命題出發研究經濟學,需要理順產權關係,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央民族大學校長黃泰巖認為,解放思想帶來了兩次經濟理論創新,帶來了經濟發展的實踐和巨大進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推動大健康領域的發展是內需增長一個重要的來源。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院長郭克莎認為,改革開放關鍵節點突破口的帶動作用很重要。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楊春學認為,價格和市場社會的形態是社會制度的產物。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微觀經濟學研究室主任杜創研究員認為,在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當中可能需要更多研究一個一個市場,它的市場機制是什麼樣的。

在第二場圓桌論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上,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許憲春認為,新經濟的快速增長在推動著經濟發展,在抵消著傳統經濟下行壓力,也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中國人民大學學術期刊社社長楊瑞龍認為,高質量的發展需要高質量的制度來保證。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認為,需要關注民營實體經濟的政策環境和輿論環境。南開大學原副校長佟家棟認為,我國正處在國際經濟政策環境不確定的時期走向相對確定時期的過渡階段。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院長黃少安認為,需要準確判斷中國發展階段以及研究未來經濟增長的貢獻要素。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平認為,內外雙向開放,才能利用好國際資源。

“經濟學動態·大型研討會2018”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經濟學動態》編輯部承辦,其主題聚焦“改革開放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會議還以“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闡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選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青年論壇”“助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為主題舉行四場分論壇。

本次會議旨在歸納40年來中國經濟奇蹟的基本軌跡、基本經驗和基本規律,探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境界的理論解釋和政策選擇,提出並形成“有用、能用、管用”的研究成果,肩負起構建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任務,併為世界貢獻“聽得懂、用得上、有理論、可操作”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