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自己修的是大乘止觀?

上淨下界法師 淨土教觀學苑

【學員問題】

第一個,請法師慈悲開示,小乘止觀跟大乘止觀的不同點。

【師父答疑】

這個我們剛剛講過了,小乘的空觀是一味地出離,所以我們認為小乘的空觀是偏一邊的。大乘的空觀,它觀遍計本空,但是它又強調依他如幻,它空掉的是心中的不平等,但是它保留了心中的願力跟希望,所以這一點是不同。

【學員提問】

《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大乘止觀?

【師父答疑】

《金剛經》當然是大乘止觀,所以它那個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調伏自己的。諸位要知道:止觀,如果是在調伏你心中的有所得心,那就是大乘止觀;如果這個止觀是對一切因緣法全盤否定,那這個是小乘止觀。

比如說,我這一念心中對於常見特別厲害,我總是覺得這個世間上是固定的,人也是固定的、事情也固定的,那你也可以修無常觀。但是你的無常觀必須是在調伏心中的有所得、不平等的心,這種常見的心,那這也是大乘止觀,因為沒有傷害到依他如幻。總之,小乘的空觀叫偏空,它是毫無保留地全盤否定。只要這個空觀是在對治你心中的有所得,即使是無分別智也好,無常觀也好,都可以當作大乘空觀的方便。

大乘的空觀,一言以蔽之,它的判定標準就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達到這兩個效果。這兩個缺一不可,就是大乘止觀。它能夠調伏你的執取,但是它不會傷害你的願力、你對生命的希望、你對希望的承當,這個就是大乘止觀。

所以,“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是大乘止觀的非常重要的兩條綱目:第一個,遍計本空,空正見;第二個,依他如幻,菩提心,不能忘掉你的責任。所以《金剛經》它也是一個內觀,往內對治心中的不平等。所以它對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不平等的執取,把這個四相都抹平,當然它是大乘止觀。

《金剛經》是沒有講到依他如幻。但是,它沒有講不表示它否定依他如幻。《金剛經》偏重在遍計本空。它認為說,你要修依他如幻,你找其他的經典,但是它絕對不會忽略你的菩提心。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說明。當然本論講得很詳細,它前面講到無分別智以後,再用三種法來磨練其心,加強菩提心,斷除四種的過失。它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兩個都講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