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麵的中年危機:網絡訂餐跨界打擊方便麵 比3年前少賣80億包

方便麵今年59歲,自1958年出生開始,就一直沒吃過苦頭。卻在年過半百的時候,遭遇了人生危機,逐漸失去曾經最為寵愛它的中國市場。

曾經有一份真摯的感情……

中國人愛吃方便麵。世界方便麵協會統計,在2015年全世界總消費的977億份方便麵中,僅中國人就吃了404.3億份,位列第一,是排名其後的8個國家需求量的總和。

中國人對方便麵的喜愛也不是一時新鮮。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方便麵在中國的營業額曾有連續18年的遞增。

多年前為了集齊水滸卡,中國孩子一放學就飛奔去小賣部買乾脆面。

方便麵的中年危機:網絡訂餐跨界打擊方便麵 比3年前少賣80億包

多年後,中國大媽去意大利掃貨一擲千金,仍要蹲在Gucci門口吃泡麵。

方便麵的中年危機:網絡訂餐跨界打擊方便麵 比3年前少賣80億包

往事不要再提,面生已多風雨

但這正在成為過去式,中國人似乎不再愛吃方便麵了。

銷量下滑是最直觀的反饋。

方便麵的銷量在2007年達到巔峰(498億包),2012年後下滑。2015年,整個方便麵行業出現了12.5%的下降。這已是方便麵連續五年出現衰退跡象。

作為加班拍檔、創業伴侶、春運神器,曾幾何時,方便麵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朋友”,然而這種景象卻在近5年出現了戲劇性的逆轉。統計顯示,2011年之前,方便麵銷量在中國連續1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13年的年銷量更是創下462億包的輝煌戰績;但2013年以來,方便麵銷量卻連續3年下跌,只剩380億包。

難道昔日的“明星產品”已經遭遇市場飽和了?業內人士對此並不認同。實際上,中國的方便麵人均消費量遠達不到韓日等國水平,甚至不到韓國人均消費量一半。那麼,方便麵銷量遭遇滑鐵盧受到哪些因素影響?中國的消費業態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夜幕降臨,燒一壺開水,就著升騰的熱氣和香味吃下一碗方便麵,這曾經是加班的你、偷懶的你亦或趕火車的你經常遇到的場景。

世界方便麵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13年以前的中國,這種場景平均每年約發生400億次,國人吃掉的方便麵相當於世界總消費量的一半。

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生活漸漸淡出了你的視野。人們手邊的方便麵被各種外賣所代替,曾經的戰績輝煌不再。“是誰導演這場戲?”

中國方便麵銷量遭遇滑鐵盧,誰之過?

記者隨機對身邊的10位朋友做了一次調查,其中,50%的受訪者表示超過1年未吃過方便麵;70%的受訪者認為方便麵並非健康食品;而90%的受訪者有過網絡訂餐的經歷。

相較於方便麵,網絡訂餐成為大家更加青睞的消費選擇。近6年來,網絡訂餐市場規模的“井噴式”增長,也充分反映了人們消費方式的變化。

當方便麵銷量開始遭遇滑鐵盧時,正是國內在線訂餐規模迅速擴張的時期。

艾媒諮詢公佈的《2016~2017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研究報告》指出,2011~2016年,中國在線訂餐市場規模由216.8億元增長至1662.4億元,6年間增長了近8倍。而根據該機構的預測,2017年在線訂餐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大關。

從增速來看,2012年以來,網絡訂餐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平均增速50%左右。其中,2012年在線訂餐市場規模比2011年增長54.8%,達到335.5億元;2013年比2012年增長49.8%,達到502.6億元;2014年比2013年增長71.3%,漲幅一舉突破50%,規模也攀升至860.8億元。

這與國內方便麵行業2013年出現的由盛及衰的世紀拐點形成鮮明對照。2013~2016年,方便麵銷量連續3年下滑,3年跌去將近80億包。

方便麵的對手不只是外賣,還有不斷增加的便利店。從2010年至2015年,中國的便利店總數,從2.1萬家增至4.4萬家,增長了115%。24小時便利店逐漸替代散兵遊勇的夫妻店和小賣部,它們雖然也給了方便麵機會,但得到機會的還有包子、便當、關東煮等等熱乎的鮮食。

方便麵的中年危機:網絡訂餐跨界打擊方便麵 比3年前少賣80億包

方便麵該何去何從?

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方便麵可能只是人們懷念的記憶味道,或是為了嚐鮮偶爾吃一回的零食,更受歡迎的可能是那些小包裝、小分量的杯面。

統一、康師傅等品牌都不約而同押寶高端領域。在蔬菜包料、大塊肉、非油炸麵餅等營養、健康層面下了不少功夫。

2016年,康師傅相繼推出了“黑白胡椒”、“金湯”、“匠湯”、“愛鮮大餐升級版”、“湯大師”等高端產品。

統一也不甘示弱,推出“湯達人”、“革面”、“冠軍榜”、“滿漢宴”、“都會小館”等新品。

你還記得上一次吃方便麵是什麼時候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