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周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光影流轉,凱歌奮進。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也是四校合併組建新浙江大學二十週年。四校合併,是我國高教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四校的融合發展,是紮根中國大地踐行忠誠擔當的生動寫照。過去四十年,特別是並校發展二十年來,浙江大學響應國家改革開放號召,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勇立潮頭,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深刻總結二十年來不平凡的歷程,牢記使命,勇攀高峰,《浙江大學報》、求是新聞網、浙大官微、浙大頭條號、浙大官Q等校內媒體聯手開闢《勇立潮頭廿載跨越——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專欄,從不同方面對並校二十年來的工作進行系列報道。

從1998到2018,浙江大學改革發展的歷程中始終貫穿一個“人”字——

一撇定方向,立德樹人,全面發展,不忘報國初心;

一捺展宏圖,求是創新、追求卓越,緊扣時代之弦;

大寫一個“人”字,頭頂天,腳踏地,有勇立潮頭,走在前列的胸襟氣魄,也有牢記使命,甘於奉獻的忠誠擔當。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浙江大學召開並校發展二十週年座談會

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浙大指出,人才培養“總的標準是‘德智體美,德育為先’:既要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又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既要培育科學精神,又要培育人文情懷;既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創新的能力,又要具有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既要有一方面或多方面‘專’的要求,又要有複合的、交叉的‘全’的素養;既要懂得怎麼做事,又要懂得怎麼做人”。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把育人放在各項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厚植人才沃土,用實際行動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深刻命題。

同心同向,培根固土

浙江大學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新時代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同時也強調了“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核心要求。

二十年來,同根同源的精神文化一脈相承,賦予求是創新歷史新意,帶來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為學校跨越式發展提供精神力量,為全面提升立德樹人質量紮實根基。

在浙大,“我們的價值觀”大討論深入開展,凝練形成了“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浙大人共同價值觀和“海納江河、啟真厚德、開物前民、樹我邦國”的浙大精神,明確了“以天下為己任、以真理為依歸”的初心和“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追求。

在浙大,校史館、竺可楨紀念館、校友林等校園景觀相繼建成,“重走西遷路”成為國情教育、校史教育、實踐教育的大平臺,西遷文化內涵得到不斷弘揚,《馬蘭謠》《文軍西征》等文化作品感召人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浙大校史館

在浙大,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傳習與弘揚的馬一浮書院和高端翻譯學研究實踐機構“中華譯學館”成為現實,《中國曆代繪畫大系》《中華禮藏》和敦煌學研究等成果在海內外產生重大影響,“東亞漢典”研究計劃正在實施。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中國曆代繪畫大系”驚豔亮相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在浙大,有“學生設計、學生主創、學生參與”的學生節,有近40個非盈利目的的師生交流吧建成使用,有學生文化長廊對外開放,有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典禮中持續了3年多的感恩教育。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2017年3月,學校印發《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健全思想政治和黨務工作隊伍,推廣“馬工程”重點教材。同年,學校將思想政治表現和道德品行作為學生評優獎勵首要標準,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第二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構築起開源創新的思想文化高地,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大學精神的源泉和價值認同的基礎,用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滋養求是學子,用層次豐富的文化符號構築表達體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逐步使核心價值觀在學子中內化於心、外踐於行。

同時,學校充分發揮浙江是中國革命紅船的起航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的優勢,開展特色鮮明的研究與實踐,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努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勢轉化為立德樹人的能力。

二十年來,學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為師生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搭建了廣闊舞臺,廣大教師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為黨和國家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從2006年研究生導師資助制度到2011年開創性啟動研究生“五好”導學團隊評選互動,從2008年實施教師崗位分類管理改革到2011年構建本科教育評價和獎勵體系,更有“育人強師計劃”“百人計劃”“學術大師匯聚工程”“高層次人才培育支持計劃”“高峰學科建設支持計劃”“一流骨幹基礎學科建設支持計劃”等人才計劃大力實施。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浙大第八屆研究生“五好”導學團隊、2017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

學校通過設置求是講席教授、求是特聘學者、文科資深教授等構建具有國際人才競爭優勢的人力資源體系;通過“新生之友”寢室聯繫制度、研究生德育導師制度、“竺可楨獎”“永平獎教金”“三育人”等評選活動,發展“信念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通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的事蹟宣傳,弘揚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格局情懷。

蘇德礦,教學一線耕耘30載,把最難學的高數變成最受歡迎的課;汪自強,扶貧不輟10餘年,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姚玉峰,獨創“姚氏法角膜移植術”,攀登世界角膜移植的高峰……一批優秀教師深受學生喜愛。

徐仁寶-陳宜張獎學基金,浚生貧困學生助學基金、岑可法教育基金、闕端麟獎學金、陳天洲獎教基金……一批教授將個人家庭積蓄捐贈給學校和社會,設立助學和獎學金、獎教金,幫助有志青年實現人生理想。

心有方向,才能行有定力。二十年來,浙江大學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培養人的重要意義,在教學相長中培養了學生也培養了老師。一流人才的競相湧現,成為一所大學最持久的競爭力。對照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與學校發展願景和精神文化相匹配的人才培養定位不斷明晰,更多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華的時代新人湧現出來。

育智育情,樹高葉茂

從知識、能力、素質俱佳的KAQ1.0階段到“知識-能力-素質-人格”四位一體(KAQ2.0)的人才培養體系,浙江大學始終將培養一流人才作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立校之本,努力培養學生具備寬厚基礎、卓越能力、全面素質和健全人格。

學校自2006年起開始試行通識教育、大類培養、專業教育的培養模式,確立了通識課程、大類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完成了從原公共選修課到通識課的過渡。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2017年,在通識教育專家委員會指導下,學校推進新一輪通識教育改革。梳理通識課程體系架構與修讀政策,鼓勵知名教師講授通識課程,完善由6類通識必修課程和“6+1”類通識選修課程組成的、具有浙大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目前,60門通識核心課程已經建成,“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模式成為通識課程建設的標杆,高質量通識核心課程建設不斷推進。

2000年,榮譽學院“竺可楨學院”成立。這是進一步因材施教,實施英才教育,加大本科優秀學生培養力度的重要探索。學院制定了新生選拔制度、分流制度、導師制等系列管理制度,以培養“基礎寬厚,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卓越人才”為理念,以“為傑出人才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宗旨,建立了“重基礎、寬口徑、模塊化”的教學體系,在培養模式多樣化、培養方案個性化、教學內容基礎化、學生學習主體化、教學手段現代化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

2008年,本科生院成立,旨在進一步整合教學資源、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優化本科管理模式、提升本科辦學水平。

二十年來,人才培養工作的改革探索作為浙江大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中心任務,進一步以系統改革的思維,提升並實踐“整合培養”理念,推行個性培養、能力為本的教學改革,重塑以學生為本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培養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本科研究生人數比持續優化,學生海內外深造率持續攀升。

二十年來,學校高層次人才數不斷增長,在校中國科學院院士從7人增長到2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從6人增長到20人。目前有文科資深教授9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含青年項目)237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含青年學者)10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29人,在全職引進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在高水平教師指導下,獨具浙大特色的學生科研隊伍不斷壯大。學校優化研究生教育教學體系,建成80門核心課程、113門示範性課程、138門素養與能力培養型課程等,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改革,聘請千餘位校外合作導師參與學生培養,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2004年,學校研究生招生錄取數為6518人,首次超過本科生,形成了本科生培養與研究生培養並重的局面,並於當年推行新的培養模式,研究生入校後即可選擇研究生選題。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二十年來,學校健全“四個課堂”協作機制,強化第一課堂主體地位,完善啟發探究式教學模式,豐富第二課堂以學生社團、文體競賽、學術活動等為載體的校內實踐,拓展第三課堂的社會實踐,加強第四課堂的海外研修、國際交流、聯合培養項目實施,使思政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文體教育等相互支撐。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浙大赴韓國首爾大學對外學習交流活動

在浙大,屬於學生的學術舞臺不斷搭建,“啟真杯”學生十大學術新成果評選、學生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評選洋溢青春的思維之美;求是大講堂、西湖學術論壇、浙大東方論壇、海外名師大講堂、DMB(登攀)節、博士生報告團、博士生創新論壇等,上千場講座論壇碰撞出智慧火花。

在浙大,師生為本理念不斷落實,“一流管理、服務師生”主題活動持續開展,理順調整部門職能,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將師生從填表格、跑部門的繁文縟節中解放出來,全身心投入教學主業。

在浙大,高校便捷的服務供給不斷完善,網絡數據共享,智慧校園建設,圖書資料齊備,國家級視頻公開課製作等,努力營造更加舒適便捷的工作學習環境,著力構建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服務體系。

在浙大,女排隊員周蘇紅、射擊運動員朱啟南、武術運動員毛婭綺、游泳運動員孫楊、田徑運動員謝震業等先後就讀;文琴樂團朗朗歌聲、黑白劇社動人對白,從美麗的校園風景成為國內外舞臺上的中國符號。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文琴樂團

重智重情,才能枝繁葉茂。二十年來,學校構建了“一橫多縱”的大類學生管理模式、開環整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推行了四學期制、連貫“通”“專”“跨”的通識教育、四課堂融通、科教融合等,著力打造了一流的本科生教育品牌和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品牌,充分點燃教與學的動力,全面整合優質資源聚焦人才培養。

創新創造,花果飄香

二十年的快速發展,源自於創新生態體系內在結構的生機活力——堅持學科、人才、科研的深度互動融合。伴隨著創新範式的不斷演變,各類創新要素和平臺互通互聯,在校內交流交融匯合匯聚,發生了有趣的物理反應、化學反應、生物反應。

2016年4月,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由7名浙大本科生共同完成的空氣洗手裝置,榮膺最高金獎和特別大獎。這項發明和“圖易三維動漫玩具設計軟件”“多關節氣動蛇形機器人”等許多項發明設計一起,多年來在這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展覽上留下了浙大學子閃亮的名字。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浙大學生髮明空氣洗手裝置

二十年來,學校秉持“展示才華、提升能力、培養協作、享受過程”學科競賽理念,以組織各類學科競賽為著力點,通過一系列政策激勵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追求知識的慾望,引燃學生思維和激情。手動起來了、腦子想起來了、時間忙起來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也真正提升起來。

2001年至今,學校已建立21類學科競賽實踐基地為學生參與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提供條件支持與保障,每年組織開展75大類140項學科競賽項目,從校內到校外,甚至走出國門融入國際大學生學科競賽的舞臺。

迄今,共有3萬多支隊伍參加各級學科競賽,參賽學生數近10萬人次,共獲國際特等獎15隊、國際一等獎321隊、國際二等獎275隊、國家特等獎25項、國家一等205項、國家二等209項。其中,有許多享譽國內和國際的學科競賽獎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本科組最高獎“高教社杯”、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特等獎、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球總冠軍和世界大學生機器人競賽小型組冠軍……

二十年來,學校沿著科教協同的思路,將科學研究的優勢嵌入教育教學,打通人才培養與科研實踐環節,實現科學研究與教育教學的高度互動耦合,包括“大學生科研創新訓練計劃(SRTP)、科研課題、創新創業項目和學科競賽在內的科研訓練體系不斷構建完善,覆蓋三分之二的本科生和全部的研究生,“高水平研究支撐高水平教學”的目的得以實現。

二十年來,學校大力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點,推動一流科研設施基地向學生開放,推動啟發式、研討式、參與式教學改革。集中相關院系部門的力量,充分依託創新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大學科技園、技術轉移中心等各類科研成果轉化平臺,為學生提供項目凝練、團隊建設、市場拓展、風險管控等全方位的指導和服務,促進成果的落地。

1999年,浙江大學開設出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在國內率先嚐試走“工科專業+創新能力+創業素質”的綜合型培養路徑。從負責學生工作的部門舉辦創業競賽到學校開辦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再到開設創業教育等30餘門創業教育類通識課程,學校擴大創業教育理念,力爭讓不同專業的學生都能具有創業精神並具備基本的創業知識。

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國創業教育聯盟設在了浙大。2017年,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同年入選國家雙創示範基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浙江大學有140多位校友擔任上市公司創始人或負責人,其中A股上市公司110多家、海外上市公司20多家。2016年10月,PitchBook發佈了2006年1月到2016年8月之間“獨角獸”公司創始人本科階段學校排名,浙江大學排名全球第九。2017年,學校以37人穩居胡潤最具財富創造力中國大學排行榜第一。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二十年來,浙大學生創新型創業潮的形成,一方面得益於浙江大學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諸多涉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實際應用的良好平臺,更重要的,在於浙江大學長期培育形成的“生態化、全鏈式”創業教育架構。

在浙大,創新、創意、創造、創業、創投、創富的“六創”協同創業教育體系日趨成熟,以課程建設、創立創業教育博士點、開設輔修專業等第一課堂模式,對接第二課堂的“挑戰杯”大賽,“研究生創新創業中心”“未來企業傢俱樂部”“浙大微創業聯盟”“求是強鷹實踐成長計劃等”,搭建“專業指導”“自我學習”和“導師帶徒”的核心模式,完善指導服務體系,引入風險投資面對面,培育優秀創業團隊。

在浙大,e-WORKS創業實驗室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眾創空間,納入國家級孵化器管理體系;紫金創業元空間成為創業團隊最活躍的校內園地;紫金港校區旁的IdeaBank,為浙大在校師生、校友創新創業活動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服務平臺,2017年底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助力學生築夢圓夢。

在浙大,學生投身全球重大挑戰峰會、“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等賽事中,屢獲最高獎項,檢驗創新創業的年輕實踐。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2018“創青春”大賽新聞發佈會

創新創造,可見碩果累累。二十年來,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浙江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特色。全鏈條的創新創業教育和成果轉化體系,四課堂融合貫通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圈,協同發展的創新創業教育政策環境,將具有創新能力、創業素質和共同理想的學生凝聚起來,培育師生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

卓識卓越,頂天立地

“樹我邦國,天下來同”,浙江大學校歌傳唱80載,大學使命和民族責任,是浙大人“家國情懷”的起點和行為準則。浙大培養的人首先要有過硬的政治素養和家國情懷。

迄今為止,浙江大學已有200餘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5位校友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4位校友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程開甲、林俊德、臧克茂……忠誠為國、以身許國,成為新時代浙大學子的前行明燈。

2007年,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溫州艦艦長的浙大校友劉志剛當選“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標兵”。他以強國強軍為己任,從一名普通地方大學生成長為海軍最新型導彈護衛艦全訓合格艦長。

2015年,研究生劉麗雅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她七年追夢,五次衝鋒,兩度從軍,用實際行動詮釋從軍報國的家國情懷。

2016年,博士生葉沈俏當選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她正視困境、磨礪心性,憑藉堅毅和刻苦,一路求學至博士,踐行勇敢追夢的青春宣言。

2018年,中國海軍工程大學教授肖飛校友被記一等功,他挑戰世界性難題,多項成果實現“彎道超車”,實現我國艦船動力向電力化跨越,讓海軍戰艦澎湃“中國心”。

同年,屠德展、陳琪佳兩位浙大學生同時站上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獲得第十一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他們深知科技是國之利器,希望通過自己在科研創新道路上的持之以恆,把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與民族事業中。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屠德展(左一)、陳琪佳

二十年來,學校更加引導學生崇尚真理、胸懷天下,選調生錄取、赴國際組織、國防軍工單位以及西部就業的人數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和關鍵崗位上建功立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學會感悟、成長成才。

學校自1996年起實施研究生掛職鍛鍊計劃,試點單位由最初的5個發展到當下遍佈全國20餘個省、市、自治區的130餘個基地,從第一批8名研究生到現在每年1000餘名研究生,以“做貢獻、受教育、長才幹”為出發點,到政府、企業中學習成長。2015年,《浙江大學博士生必修環節社會實踐管理辦法(試行)》將博士研究生社會實踐列為學業必修內容。2018年,學校實施“致遠”研究生海外社會實踐行動計劃,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腳步追隨目光,眼界決定格局。浙大學子在祖國的四面八方追逐夢想,也在世界的天南地北磨礪翅膀。

學校實施本科生世界一流名校計劃,加快推進本科生海外交流,不斷提高研究生培養國際化水平。聯合培養、交換生項目、實習實踐、創新創業交流、學術交流、文化交流越來越多。本科生海外交流將近25000人次,研究生海外交流10000餘人次。其中,本科生對外交流比例達74%,博士研究生對外交流比例達73%。

大學文化與學術國際交流合作網正躍然呈現:截至2017年,學校海外一流學科夥伴提升計劃合作項目27項,境外聯合研發機構18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協議國際機構117個,CADAL大學數字圖書館國際協作高校30餘所,浙大學生國際交流項目分佈於23個國家,留學生來源國141個。“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仍響徹耳畔。

二十年來,學校構建開環整合的人才培養體系,不僅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加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中國學是浙江大學的碩士學位國際化教育項目之一,2008年在全國首設,2010年啟動全英文授課,2013年,浙大中國學成為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高端碩士學位獎學金項目。

2017年10月,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全面啟用。國際校區堅持“以我為主、高水平、一對多”的發展模式,形成由浙江大學主導,覆蓋多個學科的國際化辦學環境。目前,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共建了兩個國際聯合學院,經兩所學校評估,國際聯合學院當前兩級本科生的學業現狀符合甚至超過了兩所學校本部的標準。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人才是這樣培養的!

浙大海寧校區

在浙大,國際學生總規模達到6843人,學生來自148個國家,其中學歷生超過4100人,佔比超過60%。

在浙大,海外學術大師聯合工作室的試點工作已經開展,越來越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走進浙大報告會。

在浙大,海外教師全英文課程建設繼續開展,管理和評價體系不斷完善……2002年,紫金港校區東區投入使用,2萬餘名學生在這裡學習生活。“十三五”期間,紫金港西區一期建設將完成,又約1.5萬學生將入駐。與此同時,海洋學院(舟山校區)、國際合作辦學示範區(海寧國際校區)、高水平產教融合示範區(寧波“五位一體”校區)、創新性工程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工程師學院),正在為培養越來越多具有卓知卓見、頂天立地的新時代人才,驅動內在活力,迸發勃勃生氣。

二十年,光影流轉,樹木樹人。圍繞“人”字,浙江大學精心打造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更具特色的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未來,浙江大學將繼續引領師生牢記使命,勇攀高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報記者:周伊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