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爲精準脫貧蓄積內生動力

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特色種養產業

金秋即將到來,在合肥市廬江縣的大地上,處處瓜果飄香,豐收在望。

穿行在石頭鎮笏山村的農田間,彷彿身處在一片“綠海”,令人心曠神怡。放眼望去,接連成片的是一種綠色藤蔓類植物,爬滿了一人多高的棚架,景象十分壯觀。進入棚架下細看,成千上萬只巴掌大小、圓滾滾的果實掛滿枝頭,大部分通體碧綠,有的已有些泛黃,看來距離“瓜熟蒂落”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這就是村裡這幾年重點培育的特色產業項目——瓜蔞。最初栽種200畝,現在已經擴大到1500畝了。再有一個多月,果子就可以採摘了。 ”看著長勢喜人的瓜蔞,鎮黨委書記朱長武介紹,笏山村的農田大多屬於崗坡地,蓄水、灌溉難度較大,種植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差,近年來農戶紛紛外出務工,村裡的土地大多閒置或者拋荒。2014年,村“兩委”及幾位本地經濟能人經過多番考察和研究,決定栽種經濟價值較高、耐旱能力強的農作物瓜蔞。

“瓜蔞全身都是寶,瓜子可炒制食用,瓜皮、瓜根能入藥,瓜瓤可釀酒。以瓜蔞5年生長期計算,每畝每年收益可比水稻、小麥等增收三四千塊錢。 ”當地瓜蔞合作社負責人殷百信說。 “生瓜子不愁銷路,一斤能賣18-25元。今年天氣好,產量估計能達到60萬斤以上。 ”

此時,在該縣湯池鎮鳳橋社區的“美林美生態農業園”裡,另一種已經成熟的果實——黃晶梨也掛滿枝頭,農戶們正在園中忙著採摘、打包、裝車。

“現在一天能銷售萬把斤,其中大約一半通過網上銷售。 ”安徽美林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呂美林介紹說,今年夏天溫度、雨水都比較適宜,眼下黃晶梨迎來了“大豐收”,今年預計總產量能達到120萬-130萬斤。

“皮薄、汁多、味甜。 ”這種表皮金黃、果肉晶亮的“黃晶梨”,口感鬆脆,味道甜美,深受市場歡迎。談及當初為何栽種梨樹,鳳橋社區黨委書記李幫兵介紹,這裡的土地也屬高崗地,灌溉條件差、農業基礎設施弱,傳統農作物“旱澇不保收”。而這種從山東農業大學引進的“黃晶梨”品種正適宜當地地形氣候,以及偏沙質的土壤。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農業生態園裡的黃晶梨已有360畝,年產值500萬元以上。

瓜蔞子、黃晶梨、名優茶、中藥材、稻田蝦……近年來,廬江縣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符合當地生產實際的特色種養產業,一大批規模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紛紛形成。

創新發力,建成148個產業扶貧基地

“一開始村裡說要種中藥材,我們都不看好。現在大家賺了錢,都心服口服了! ”在羅河鎮高橋村,當地貧困戶劉翠英大姐喜出望外地說。她告訴記者,幾年前,村裡流轉村民們的土地,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打造了扶貧產業園,帶動當地貧困戶一起參與中藥材種植。然而習慣於種糧種菜的村民們,起先並不相信種藥能賺錢,但現在徹底改變了原先的想法。劉大姐說,自己現在每個月在園裡務工收入有2000多元,此外每年還有一定土地租金、分紅等,“一畝地每年保底能拿400塊錢,以後還會更多。 ”劉大姐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

羅河鎮黨委副書記朱國宏告訴記者,高橋村是廬江縣24個省級貧困村之一,長期以來村集體經濟薄弱,產業結構單一,貧困人口眾多。 2014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7戶701人,貧困發生率超過10%,全村約十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國家貧困紅線以下。2015年,高橋村依託當地生態資源優勢,打造了集典型示範、技術服務、龍頭帶動為一體的中藥材扶貧產業園。產業園實施“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對全村中藥材進行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同時,結合藥企需求採取訂單種植、訂單加工、訂單銷售,依託電商開展線上線下交易,市場空間不斷拓展。目前,產業園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600畝,中藥材品種10多種,幫扶全村100多名貧困人員長期穩定脫貧。 “今年預計銷售中藥材160多噸,產值100萬元以上。”園區負責人丁守金說。

“針對已脫貧戶,為增強其自我造血能力,防止返貧,縣裡分了A、B、C三檔進行差異化幫扶,進行‘靶向’施策。 ”廬江縣農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據瞭解,今年3月,該縣創新實施已脫貧戶分類管理,將所有已脫貧戶分為脫貧後發展能力不足戶(A類)、脫貧後發展能力一般戶(B類)、脫貧後發展能力較強戶(C類)三類。根據分類結果,在產業、就業、小額信貸等方面進行差異化幫扶。針對產業扶貧,今年該縣出臺了《特色種養業扶貧獎補辦法》,設立產業扶貧專項資金6000萬元,對發展特色種養業的貧困村、貧困戶及經營主體給予獎補。其中,對自主從事特色種養業的貧困戶,達到一定產業發展及經營收入標準的,未脫貧戶和已脫貧A類戶每戶獎補3000元,已脫貧B類和C類戶每戶獎補2000元。

通過完善政策配套、創新扶貧模式,加強服務引導,目前廬江縣特色種養業扶貧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今年7月底,全縣已建成產業扶貧基地148個,其中24個貧困村建設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41個。全縣特色種養業產業達標戶12105戶,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比例達76.8%。

產業轉型,更多旅遊資源期待走出“深閨”

特色種養業不但“喚醒”了“沉睡”的農田,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鼓起了群眾的口袋,而且有力地推動著農村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轉型和升級,逐步帶動農村休閒觀光、生態旅遊業的發展,廣大農村美景如畫、遊客紛至沓來。

鮮果採摘、休閒垂釣、花卉觀賞、美食餐飲、民俗民宿……在美林美生態農業園,一系列 “農家樂”體驗項目讓遊客流連忘返,寧靜優美的田園風光令人沉醉。鳳橋社區黨委書記李幫兵介紹,這幾年,園區按照農業+旅遊的發展思路,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遊接待服務功能,建起了遊客服務中心以及五大特色旅遊功能區,每年還舉辦採摘節,組織農事體驗活動等,目前生態園已成為城裡遊客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下一步我們還將全面深入挖掘社區內的旅遊、文化資源,將其串珠成鏈,打造更具本地特色、更具民俗風味的鄉村美景。 ”李幫兵說。

更多旅遊資源期待走出“深閨”。“等到春天,這裡全是漫山遍野的芍藥花,別提多漂亮了! ”走在羅河鎮高橋村中藥材扶貧產業園的小路上,負責人丁守金指著滿地的芍藥告訴記者。 “這些芍藥既能入藥,又能觀賞。你看這裡有山有水,風景很美,如果能將部分藥材同時作為觀賞花卉,將這部分旅遊資源開發出來,肯定能給村裡帶來更多收入。 ”丁守金充滿希望地說。然而由於項目前期投入大,一時難有資金、精力投入旅遊項目開發,這個心願暫時還沒有實現。

採訪中不少農業大戶表示,許多種養業項目基礎設施投入大,加上部分農產品產出週期長,常需要很長時間才可回本。持續加強產業引導、政策扶持、資金補貼,將有力地增強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心,呵護產業由小變大。而對於生產出的農產品而言,難賣出去、賣不上價依然是普遍問題。為更好地讓農產品“走出去”,必須進一步做大產品品牌,做深、做長產品鏈,千方百計擴大銷路,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知名度。

“到2020年,全縣規模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將實現‘510’目標,即建成10萬畝稻蝦(漁)綜合種養基地、10萬畝綠色蔬菜瓜果生產基地、10萬畝名優茶生產基地、10萬畝特色經果林生產基地、10萬畝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基地。 ”廬江縣農委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該縣將根據“510”產業發展總體佈局,進一步加大特色種養項目資金投入,努力構建穩固的扶貧機制,積極開展產銷對接服務,持續優化產業機構,深入推進三產融合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