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文廟 六百多年歷史看盡滄桑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河西文廟位於今通海縣城西北15公里處的河西鎮,2004年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關於河西文廟的建蓋,明萬曆《雲南通志》卷八《學校志》載: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河西縣儒學,在縣治東,元泰定年間建。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建,嘉靖十二年(1533年)改遷,三十一年(1552年)兵備道蔣宗魯重修。

可見,河西文廟始建於元泰定年間(1324~1328年),清乾隆《河西縣誌》更將河西儒學建立時間考訂為“元泰定乙丑”,即1325年。河西儒學原建於元代河西縣舊治東的螺髻山下,明嘉靖十二年遷於今址。河西文廟的修葺,除明嘉靖三十一年兵備道蔣宗魯重修外,較重要的是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大修。經此大修,孔廟主殿屋面全部換為琉璃瓦,佔地達9000多平方米,規模堪稱宏大。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1990年,省、市、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河西文廟進行修葺,經過重新修整的河西文廟,四周環境幽雅,整體佈局寬敞,殿堂、牌坊雄偉壯觀。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河西文廟現存的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文明坊、大成門、東西廊廡和明倫堂等,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整座文廟坐東朝西,按當時統一佈局規劃建造,主要建築沿中軸線對稱排列。主要建築中,大成殿5間,通寬19.2米,進深11.3米,高11米,單簷硬山頂,抬梁式木架,簷下坊雕刻花鳥圖案,琉璃瓦屋面,頗為富麗堂皇;文明坊為三間牌樓式樣,高8米,寬13.5米,四棵巨大圓柱直承屋頂,中間兩柱基上前後有石獅和石麒麟各一對及青石雕刻的護欄板,屋架用小型斗拱疊架支撐。牌坊石雕及殿臺基座浮雕,動物造型栩栩如生,花卉圖案裝飾精美,頗具觀賞價值。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在河西文廟內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物和古蹟,其中尤以《禮部批文碑》、《儒學箴碑》、先師殿前石柱對聯和唐柏最為人們稱道。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禮部批文碑》又名《右仰通知碑》,立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碑文是明初禮部發布全國的重要文件,全文共十四條款,內容以教育為主,其中有尊師重教,擇優提舉,以及司法和民風道德之規定。

《儒學箴碑》立於明宣德七年(1432年),內容系教育格言,闡述發展教育,養成尊師重教風氣,以達“化民成俗,以善其鄉;成德達材,以資於邦”的目的,是研究歷史上通海乃至整個雲南文化教育的重要史料。

先師殿前立有四棵石柱,柱上鐫對聯兩副:

數仞宮牆有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六經仁義如日月之明四時之行。

德冠生民溯闢地天開鹹尊首出;

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

對聯在文廟內較為常見,然河西文廟的對聯刻於石柱之上,則較為別緻可觀。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文廟西廡南牆角有古樹一株,屬名貴榛柏樹種。據民國《續河西縣誌》載:

此柏樹種於唐初,距今1000多年,元代建立文廟前就稱為古柏,本礙文廟建築,古人為保護此樹,故未建西廡一角。

今唐柏年深色古,虯枝婆娑,夭矯如龍,高10米餘,根圍4.5米,仍聳然屹立。相傳,古代杞麓湖水位高時,漁人常系舟於此樹上,因此樹上還留有系舟的銅釘。

河西文庙 六百多年历史看尽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