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健身妙招:太極雲手|本刊第7期

《少林與太極》2018年第7期精彩內容“搶”先看

封面:

上班族健身妙招:太極雲手|本刊第7期

目錄:

上班族健身妙招:太極雲手|本刊第7期

上班族健身妙招:太極雲手|本刊第7期

文章集萃

—p32 拳法運用二十四字訣

上班族健身妙招:太極雲手|本刊第7期

1.扳喚攪撂法

扳者,反手打去也。喚者,叫也。叫之動而觀其可以來也,叫之不動而即動,則將迎風轉變其術以取之可也。叫之動彼不動,即便失人一著,緊人一步,遂使日月無光,而盲乎莫睹也。

攪者,阻也,見其來而阻之使不得前進也。撂者,摟也,乘其勢而撂之,使不得不退也。

扳喚使於未動之先,攪撂使於已動之後。必須觀其頭先來、手先來、腳先來,或高或低或左或右,隨勢打勢,得門飛入,最忌思悟。手起撩陰,腳打膝分,足起望膝,膝起望懷,肘起護心。

詩曰:未用扳喚先秀身,眼位身法要定真。迎風使去方為妙,接來送去始知神。

2.移身閃站法

移身者,將身移於一旁也。閃者,閃其猛來之勢也。站者,我必存盡,我步以站立住,而不致於傾跌也。

蓋交手之際,彼來若緩,接法易見;彼來若猛,來勢將直衝撞,以恍惚難以提防,故見其撲身而來,即將我身移於一旁,閃其勢、懈其力,而乘機以取之也。

昔人云:移閃之法最為出奇,戰鬥中之妙技,計謀中之妙著也。然亦貴乎善用焉,彼未來而先移則失於早,早則見我移而不來,或變勢而來。彼已動而移,移則失於晚,晚則我欲移而不得,必要身受其毒。用此術者,須將眼位審明,身法辨明,步法分明,手法說明,提贅術熟,呼吸氣練,迎其風而閃之,乘其間而取之,一存一盡,一動一靜,而功捷矣,所謂捶打人不防也。

詩曰:捶把妙術在移閃,動靜呼吸一氣連。來來去去需隨便,玄妙盡在接取間。通背名移閃,心意號騰挪。近移接取便,遠挪找不著。一氣通天地,兩氣隔山河。密雲蔽日月,總為妙術多。

......(未完)


文章集萃

—p44 河南心意拳之解讀

上班族健身妙招:太極雲手|本刊第7期

河南心意拳分佈

在河南心意拳發展過程中,馬學禮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馬學禮在洛陽將拳藝主要傳於馬三元、馬興、張志誠。三人之中馬三元早逝,因此馬興和張志誠成為河南心意拳的主要傳承者。經二人傳承下去的心意拳遍佈河南洛陽、許昌、周口、南陽等地。

河南心意拳傳承及流派

河南地區心意拳傳承人主要為馬學禮支系。

第一代傳人:馬學禮。

第二代傳人:張志誠等。

第三代傳人:李政等。

第四代傳人:張聚等。

第五代傳人:買壯圖和張老根。其中買壯圖一系又分成了五支系,第六代傳人:買學禮、袁長清、袁鳳儀、安大慶、丁兆祥。

到了第七代,傳人又分成七個支系:第一支是第六代買學禮的繼承人買清選、買志豪、買景力、馬保劍;第二支是第六代袁長青的傳承人袁洪亮、買金金、買老治、陳金坡、陳金聚;第三支、第四支、第五支、第六支均是第六代袁鳳儀的傳承人尚學禮、盧嵩高、楊殿卿、宋國賓;第七支是第六代安大慶的傳承人寶鼎。

到了第八代,傳人分成了八個支系:第一支是第七代買清選等的傳承人買貴生、買志剛、買志強、買自選;第二支是第七代袁洪亮等的傳承人陳憲堂、陳斌;第三支、第四支、第五支均是第七代尚學禮的傳承人李豪友、李道夫、呂瑞芳;第六支、第七支是第七代盧嵩高的傳承人於化龍、解興邦、李尊思、孫少甫;第八支是第七代楊殿卿的傳承人楊祥麟。

到了第九代,傳人也分成了八個支系:第一支、第二支、第三支均是第八代的陳憲堂等的傳承人張子斌、買西山、馬廷揚、宋真;第四支是第八代李道夫的傳承人王紹仁,第五支、第六支是第八代呂瑞芳的傳承人呂廷芝、李洳波;第七支是第八代於化龍的傳承人楊國勝、楊彥濤;第八支是第八代楊祥麟的傳承人楊青梅。

到了第十代,傳人僅剩下四個支系:第一支、第二支是第九代張子斌的傳承人時小武、買衛東、邱玉;第三支是第九代買西山的傳承人買勇、買威;第四支是第九代呂廷芝的傳承人單良、單斌、陳剛。

第十一代傳人則是第十代時小武支系的董劍、於潮州。

......(未完)

—p58 太極拳核心區力量訓練之我見

上班族健身妙招:太極雲手|本刊第7期

太極雲手作為太極拳標誌性基礎技術動作之一,其來源主要借鑑我國傳統水墨畫中以螺旋手法表現雲朵的方式。武術中的“雲手”具有較強的攻防特點,收肘纏手,以腰發力,是實現“四兩撥千斤”之關鍵。這個動作能夠訓練人體對於“螺旋力”的應用,通過配合意識與呼吸,長期練習的人會肩胯靈活,能夠更好運用螺旋力量,同時對腰椎、髖關節的深層肌肉力量起到加強作用。“雲手”使手臂部和軀幹部、下肢部融為一體運轉,就會構成人體最佳的攻防動態動作,無論是在演練套路還是實戰中,肘隨手變,對方立刻處於“落空”與被動狀態,若非高手則即刻出局。習練雲手對人的身體部位協調性要求極高,初學者難以掌握其中之技巧。

動作要點:

1.在習練時不能以手臂來帶動身體發力,而是要以腰為中心軸,同時松肩、沉胯與呼吸相和。在習練、演練等過程中要始終保持重心平穩,不得出現重心起伏,否則會造成底盤空洞,失去技擊之功效。雙手要隨腰部的轉動而移,從而使手臂在運動過程中收放自如,達到“腰為樞紐,手腳相隨”的最佳狀態。

2.腳下要穩,腳尖向前,不可抬腳跟或內八字,否則易分力。在習練中要使呼吸與動作相應配合,手在提起時吸氣,落下時呼氣,始終要意守丹田,形神合一。

太極“雲手”對習練人員的身體素質與協調性要求極高,其動作看似簡單卻深有奧妙,整個動作的完成需要上肢、腰部、下肢與意念精巧配合。太極“雲手”具有較強的實戰性,有高低架之分,長期習練者可降低重心,穩固“底盤”,在實戰中可處於明顯的優勢。“雲手”作為太極拳特有的力量訓練之一,把太極拳的精神特點完整地表現出來,對於人體核心區力量的增加,尤其是核心穩定性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未完)

摘自:《少林與太極》2018年第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