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中日經濟關係將在哪些領域實現突破

獨家:中日經濟關係將在哪些領域實現突破

2018年9月12日,李克強會見日本經濟界代表團


201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40週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週年。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讓所有中國人有目共睹,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保證了中日兩國在東亞的和平。推行改革開放難,簽訂和平友好條約也相當的不易。看一看沒有改革開放的蘇聯,如今已經消失近三十年;1956年先於中國恢復與日本邦交正常化的蘇聯及其主要繼承者俄羅斯,至今沒有和日本簽訂和平友好條約,可見改革開放及和平條約,對中國來說是在1978年那個時間點上,非常好地抓住了機遇,讓中國也讓日本在後來的40年裡,有了一個經濟發展和穩定的時期。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及中日關係,應該在過去40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鞏固。2018年9月,日本經濟界代表團到中國訪問,在大致相同的時間裡,中日兩國首腦在俄羅斯會面,以及10月安倍晉三首相將訪華,這讓中日經濟關係會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日本經濟界代表團在京活動期間,筆者獨家與幾家日方代表團成員進行了交流,對中日未來經濟交流領域該從哪些地方實現突破,中日經濟合作的關鍵點在哪裡,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中日在第三國合作方面加大了力度

不論是日本媒體還是官員,在與筆者討論未來中日合作問題時,都強調了在第三國合作的可能性,兩國在第三國合作上都拿出自己的誠意。

日本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不評論,不參與,在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參與與否問題上,持否定態度。

獨家:中日經濟關係將在哪些領域實現突破

9月12日,李克強會見日本經濟界代表團


現在日本幾乎是世界上唯一不參加亞投行的大國,而且今後在相關態度的修正上,不太會發生大的變化,但對一帶一路倡議,日本通過使用“第三方合作”一詞,已經基本上在國家與輿論層面不再堅持反對態度。

“日本政府在下個月(10月)首相訪華時,會調整兩國在第三國社會基礎設施方面推進共同事業的方向。”《朝日新聞》9月13日的報道中說。此次日本經濟界代表訪華團來北京,筆者也與該報的隨團記者面談兩個多小時,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內容就是討論一帶一路倡議。感覺日本媒體開始關心一帶一路,也開始能夠理解這個倡議了。

日經濟界代表訪華團成員,向筆者通報了其副團長,住友商事相談役(顧問)大森一夫的觀點。大森認為,中日已經同意舉辦“中日第三國市場合作論壇”,中國在社會基礎設施方面有工程成本優勢,決定項目使用的時間短,銀行願意向相關項目投資;日本則在工程質量管理方面知識豐富,與東南亞國家交往的時間長、人脈廣,日本企業本身的技術能力、設計能力也相當的強。大森建議中日兩國在第三國社會基礎設施方面多合作。

不論是媒體態度還是企業觀點,從日本經濟界代表訪華團來中國後,在第三國合作方面我們都能看到日本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半導體及數據方面合作

美國對中興通訊實施半導體禁運後,中興公司旋即出現巨大危機。中興的半導體元件問題得以一時解決後,中國半導體產業該如何做大做強,依舊是中國電子產業一直在思考的重要問題。日本是世界上為半導體廠家提供生產設備的重要國家。日本企業與中國半導體企業順利合作,中國半導體產業就能進步很快,掙脫國外對中國的束縛。

一家日本綜合電機企業的董事長來到北京後和筆者做了一個多小時的面對面交談。董事長非常關心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認為日本的裝備等能夠和武漢等半導體廠家合作的話,無疑能促進中國半導體產業技術的提升,加快半導體國產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

獨家:中日經濟關係將在哪些領域實現突破


在數據方面的中日合作,有日立與騰訊就IoT物聯網關聯業務領域的相關合作達成的共識。在日中經協訪華團來中國之前,日立與騰訊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書。日立中國區總代表小久保憲一參加日立與騰訊簽約儀式。他向筆者介紹了簽約內容:“日立與騰訊雙方將在健康養老、智能製造、智慧物流、企業微信應用等方面開展進一步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此外,在電梯、多聯機、冷機、生物識別等產品、技術層面,日立支持與騰訊微瓴等物聯網操作系統的無縫技術對接。”日立的製造及IT能力,將通過與騰訊的合作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在醫療方面,日本保有使用核技術治療癌症的設備,導入相關技術和裝備,就能讓中國癌症患者得到開刀、化療以外的更為簡便、經濟的治療服務。

中日經濟合作,在一帶一路上主要採取第三國協力方式推進,在中國國內,則會在半導體制造、數據及新技術的使用上實現較多的突破。這種突破為今後幾十年中日經濟交往打下了厚實的基礎,最終會推進兩國政治關係的轉暖。

獨家:中日經濟關係將在哪些領域實現突破

陳言: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 執行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