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脾氣還有理了?」「對!」

“宝宝发脾气还有理了?”“对!”

“宝宝发脾气还有理了?”“对!”

“你再發脾氣,我們就不要你了”、“發脾氣的孩子是不討人喜歡的”,你對孩子說過這些話嗎?然而,孩子發脾氣真的就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寶寶發脾氣是一種天性

有研究表明,15~30個月齡的寶寶,當自己的行為受到限制,或者自己的意志和他人不一致時,就會變得非常激動,甚至情緒崩潰。這是因為,這一時期的寶寶語言和情緒的表達能力還不完善,但他們的肢體行動受到意識的支配,已經足夠可以完成自己的意願。

有時候,孩子只是想讓爸爸媽媽瞭解他的感受,傾聽他的話,然後“說出他們的感受”,就是最大的幫助。如果孩子的不開心遭到否認或忽略時,他們只會更加難過。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認為: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正常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家長眼裡的發火、鬧脾氣、耍驢,是他們最直觀的表達情緒的方法。這也是寶寶第一個反抗期的到來,生長髮育階段正常經歷的過程。

不發脾氣,背後總有原因

1、不發脾氣的孩子,情緒可能受到壓抑

從心理學上講,當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是對感到無助或無力的情境,做出的反應,是對周圍人發出的變相求助信號,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可作為父母,我們看到孩子發脾氣就容易感到心煩,所以常告訴他們:“聽話才是好孩子。”卻忘了情緒是需要宣洩的,如果被抑制,情緒只會堆積在心底,變成“心理包袱”,也徹底堵住孩子的心門。

排除寶寶自身的性格特點,如果1歲半~2歲左右的寶寶一直都沒有發過脾氣,家長需要反思一下。想想是不是自己平時太嚴厲,壓抑了寶寶的“自我”認知,不敢反抗。

“宝宝发脾气还有理了?”“对!”

情緒憋在心裡久了,孩子會變得消沉,有心理研究指出童年裡過度的消沉,沒有光彩。擁有糟糕童年的人成年後患抑鬱症的概率更大。就那樣憋著,忍著,換來大人的好感,或者避免自己不想面對的情緒風暴。可長時間這樣做,你覺得孩子的心理會健康嗎?負面的情緒如果一直得不到釋放,就像給氣球充氣一樣。最後會導致情緒障礙的。

心理學家阿利瑟·所特認為:孩子試著將所有見到的一切裝進心裡,試著理解這個世界,這對他來講,有點不堪重負。就好像內心裂開了些縫隙,發出細微的聲響。有時甚至是它的主人都無法感知,可它卻真實地在發生著變化。

2、不懂發洩情緒的孩子,往往不會保護自己

一般來講,在人際交往中,情商高的孩子,懂得控制情緒,討人喜歡。但是隻是為了一味為了討好別人,委屈自己,換來的只是得不償失。為了維護所謂的友誼,就只會犧牲自我,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更加不是情商高的表現了。

事實上,一味地控制情緒,壞孩子就會肆無忌憚,而聽話的孩子,則會失去原則和自我。不懂得發脾氣,這種“自我不重要感”導致孩子把“迎合、服從”當作性格溫和、好講話,所以行為才缺失分寸感。

懂得自我保護的孩子,知道如何讓自己高興,即使難過,也知道難過的原因,懂得去發洩和調整,不會走入極端。保持自己的原則,這才是真正的高情商,才是坦蕩且有趣的交往。

正如蔡康永說:“情商高並非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

“宝宝发脾气还有理了?”“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