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口述史文化調查之——高陵(昭慧)塔之謎

高陵口述史文化調查之——高陵(昭慧)塔之謎

一方熱土一方情。高陵,對我來說,是一片有溫度,有態度的土地。它面積雖小,但卻為十三朝古都京畿之地,文化底蘊深厚。在這片土地上,口口相傳的一段段不朽的故事;一首首膾炙人口的童謠、民謠,流露著高陵的風土人情,傳遞著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的人們熱愛家鄉的情愫和方正質樸的情操,其廣涵哲理,頗富教益且趣味無窮。

鑑於此,《文化高陵》微信公眾平臺將不定期刊發高陵口述史文化調查資料、童謠、民謠等,讓大家更瞭解高陵,也讓從那個年月過來的人們勾起兒時的回憶;從這個歲月回首的人們瞭解先輩們的那段時光,共同守望精神家園,共同記住有一個詞叫鄉愁。

高陵口述史文化調查之——高陵(昭慧)塔之謎

▲高陵塔(又名昭慧塔)

高陵塔之謎

唐時高僧玄奘從天竺取經歸來,為收藏從印度取回的佛經,以及自己譯出的經卷達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之多,慈恩寺建的大雁塔和薦福寺建的小雁塔已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在距京城最近的高陵昭慧寺內建昭慧塔,以備用做譯場和存經之地。當然在選址問題上還經歷了一段鮮為人知的趣事,傳說於民間。既是巧合,也是必然,更是緣分。

在高陵城南迎萃門東南方向三里,有一個村叫陳楊村,隸屬於現在的張卜鎮杏王村委會,那時,曾居住著一位河南籍的陳姓人氏,以會看風水、能算來世今生而遊歷四方,他就是唐時著名的星象大師袁天罡的徒弟,名陳字凡,他和袁天罡之子客師一同學星相術,稍有名氣。五月端午的前一天晚上,當陳凡從京城卜卦回家,走過東渭橋,站在奉正原上,突然發現東北方向有一道霞光劃破天空,接著,從天而降,一顆帶著星光的行星從那個方向隕落。作為袁天罡為師的高徒,憑所學的知識就能斷定這是一吉天象。於是趕緊回家,拿出羅盤定位,匡出大致經緯度。第二天一大早,就攜家出長安北門,直奔高陵的陳楊村隱居下來。一到晚上,就出去尋找那閃光的具體位置,定好方位後用木樁做上標記。

也許是天機洩露,陳凡搬來後的第288天的夜裡,陳凡突發重病,口吐白沫,昏迷不醒,家人趕緊跑到京城,叫來袁天罡之子客師,客師來到床前, 仔細觀察,又詢問情況,一言不發,走出屋內,來到院子,面向東北方向,默默咒語。一會兒,陳凡醒來,告訴家人及師兄:“吾病不治,撞犯天規,壽時已至,已託夢於吾,只有此法,才能庇廕後代。”一再叮囑我們:“墓址已選好,在村正北方向三百步。去世後,一切喪事從簡,來時帶什麼,去後就帶什麼,既然吾潔身而來,就應赤身而去,為了你們子孫,請照此辦理。”說完就嚥了氣。

兒女們大哭了一場,就按照父親意願,一絲不掛的葬埋了陳凡。師兄處理完師弟的喪事回到京城後就將此事的整個過程告訴了父親袁天罡。

一晃幾年過去了,貞觀初年,唐太祖與李世民召見袁天罡,問相於朝命,袁天罡將此事告訴給了李世民。於是,唐王李世民帶領隨從來到了高陵的陳楊村,靜觀天象。突然,一道靈光從東南方向顯現出來,刺向天空,一道青龍影子從眼前穿過,李世民不由得打了個冷顫,暗自忖道:“莫非這帝王之氣,和我爭江山!”遂命令隨從拿來鐵鍁,照著閃現的地方往下挖,足足挖了十餘米見方的大土坑,只見一條還未成形龍頭龍身的一個青龍正在脫殼。見此狀,唐王李世民趕緊讓人將此雛龍剁成八截,然後架起柴火,燒了整整一天一夜。

高陵口述史文化調查之——高陵(昭慧)塔之謎

袁天罡得知消息,惋惜的嘆道:“徒兒呀!上天讓我們給人卜卦,那是造福於民,解苦難於民眾,容不得半點私心而謀己之利,你不聽師傅勸告,藉此天機為自己謀名利,想來命該如此還殃及後代!”

唐王李世民從高陵回宮之後就策劃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掉了親兄弟,軟禁父皇,自己當上了皇帝,為確保自己的江山萬年永固,他下令在高陵陳楊村北築起一座十三級的浮屠塔,鎮住這方陰魂,使得陳凡後人永世不得脫生,以保大唐江山萬年。

為人不做虧心事,善惡到頭終有報。唐王為保江山社稷,剁屍於陳凡相士,想讓其永世不得超生,而陳相士在陳楊村隱居,早已是天命所定,只有288天,因發病後事沒交代,直至第二天凌晨,共289天,而大唐王朝的江山也正好維繫了289年。一千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大唐江山早已不見蹤跡,23位唐皇帝也煙消雲散,散埋於渭北民間荒野。而只有當年建造的十三級浮屠塔卻依然聳立在關中渭北大地上。

高陵口述史文化調查之——高陵(昭慧)塔之謎

【知識鏈接】

昭慧寺,又稱昭慧院,唐代寺院,原位於縣城東南三里的陳楊村,即現高陵塔院內。唐大中年間(847--859年)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和明隆慶六年(1572)關中發生兩次大地震,“地裂泉湧”。涇陽、三原、高陵一帶城無完室,昭慧院建築亦遭到嚴重破壞。明正德年間(1506--1521)寺院主僧滿愍率寺旁居民銀奈、銀孟常、陳景陽等蒐集物資,重修後的昭慧院,南北長四十一丈,背闊一十五丈五尺,南北闊一十六丈,清同治年元年(1862)毀於戰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