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三絕碑」前話李晟!史志記載與文物旅遊相結合,了解新高陵

高陵“三絕碑”前話李晟!史志記載與文物旅遊相結合,瞭解新高陵

在浩如煙海的書法碑刻中,堪稱“三絕”者(即:或以撰文、題跋、書法而聞名,或以文章、書法、刻工而享譽,或以碑文、書法、所頌之人而顯赫)可謂寥若晨星。西安高陵《李晟碑》以其獨有的品質,與湖南郴州《蘇仙嶺三絕碑》、四川成都《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湖南永州《蘇軾荔子碑》、山東濰坊《濰坊新修城隍廟碑》、福建泉州《萬安橋記》、河南臨穎《上尊號與受禪碑》、湖南祁陽《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江蘇南京《寶誌公像贊詩碑》、河南鄭州《蘇軾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石碑》並稱中國十大“三絕碑”。

高陵“三絕碑”前話李晟!史志記載與文物旅遊相結合,瞭解新高陵

從西安市中心鐘樓出發,北行約45公里,被譽為“千年名邑,人文盛地”的高陵出現在眼前。在以涇渭分明、楊官寨遺址、灰堆坡遺址、唐東渭橋遺址、昭慧塔、場畔為代表的星羅密佈的文化古蹟和人文新景中,鑲嵌於城東南高陵區博物館內的李晟碑亭,可謂一道這邊獨好的風景。

高陵“三絕碑”前話李晟!史志記載與文物旅遊相結合,瞭解新高陵

《高陵縣地名志·名勝古蹟》載:“李晟碑,又名三絕碑。位於縣城南偏東約7.65公里,耿鎮渭河公路橋北頭,西禹公路東側,榆楚鄉渭橋(村)內。高約4.7米,寬1.45米,厚0.45米,碑文記述唐名將李晟生平及其功業。文為唐大學士裴度所撰,字為唐大書法家柳公權所書,且雕工精湛,皆有極高水平,為當時之絕,故世稱碑為三絕碑。”

李晟(公元727-793年),字良器,唐代軍事家,因爵封西平郡王,故世稱李西平。

高陵“三絕碑”前話李晟!史志記載與文物旅遊相結合,瞭解新高陵

李晟碑局部

李晟初為邊鎮裨將,因屢建奇功而步步累遷。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涇原士卒在長安譁變,德宗倉皇外逃,詔正在河北平叛的御史大夫李晟回師勤王。盟軍主帥不肯讓李晟率軍離去。李晟留下兒子李憑為質,又解下玉帶賄賂盟軍主帥的親信,這才得以率軍西歸,紮營於高陵境內東渭橋畔,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家屬被叛軍當作人質,處境極為險惡的境況下,孤軍奮戰,克復長安。群臣向在梁州(今陝西漢中)避難的德宗道賀,稱:“李晟蕩平兇惡的叛賊,但市場攤鋪沒有移散,宗廟沒有驚動,長安居民未受驚擾,即使是三代時用兵,也不能超過他。”德宗流淚不止,說:上天生 下李晟,是國家和百姓的福分,哪裡是我一人的福氣呢?”返京途中,在東渭橋為李晟立紀功碑,親自撰寫碑文,又命皇太子錄下碑文副本,賜予李晟。

按說,功高蓋世的李晟自此可以安享富貴榮華和天倫之樂,但是他卻以蒼生國運為重,不顧漸高年事,主動請纓到治理不善、兵禍頻生的軍事重鎮涇州(今甘肅涇川北)駐守,為西北邊境平安立下汗馬功勞。

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八月,李晟去世。德宗“撫幾哭於別次”,率百官弔祭,廢朝五日,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追封其為太師,贈諡號“忠武”。李晟下葬時,德宗又親到望春門送葬,派使者在靈車前宣讀詔書,又命百官在路旁哭拜,“自都邑達關畿,無士庶,無老幼,皆發哀相吊”。

李晟精忠報國的精神,不僅受到當世推崇,其畫像被掛在凌煙閣上,其事蹟功勳被編為《興元聖功錄》激勵將士,而且後世亦對其極盡景仰: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室為古代七十二位名將設廟,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李晟均赫然在列;南宋詩人陸游作《長歌行》贊曰:“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東海騎長鯨。猶當出作李西平,手梟逆賊清舊京”;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文天祥作《西平王譜詩》贊曰:“李公文武孰能傳,勳業聲華遍九州。一片忠心照日月,萬方民社奠春秋”;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在《隋唐兩朝志傳》中贊曰:“李晟推功於下,而引咎歸已,此固哲人之所為,而晟能之。宜其孤忠獨立,而追蹤汾陽也”……

高陵“三絕碑”前話李晟!史志記載與文物旅遊相結合,瞭解新高陵

明《高陵縣誌》書影

據《高陵縣誌》載,李晟碑立於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四月六日。楷書34行,行61字,名相裴度奉敕撰文,大書法家柳公權奉敕書丹,加之墓主之蓋世豐功而被譽為“三絕碑”,後世《漢唐存碑跋》、《陝西通志》、《寰宇訪碑錄》、《碑帖敘錄》、《善本碑帖錄》等古籍均予錄入,而以楷書名世的柳公權之碑額篆書“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更為世間鮮見,乃書界瑰寶。

滄海桑田,世事鉅變,位於當年李晟駐軍平叛並被德宗立紀功碑的東渭橋附近的李晟墓,因渭水不斷向北侵崩而嚴重受損,原立於墓前的李晟碑亦歷盡滄桑,幾經遷移。清人王昶在其《金石萃編》中雲:“碑(李晟碑)經後人重剜,雖間架尚存,而神采已遜。”儘管如此,李晟碑仍不失其“三絕”之品質,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其為陝西省名勝古蹟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評定其為陝西省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1998年,陝西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其為國家一級文物,後由省、市文物主管部門撥付專款修建碑亭重點保護,李晟碑自此結束了漂泊不定的命運,與作為陝西省名勝古蹟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唐昭慧塔遙相呼應相映成輝,成為“千年名邑,人文盛地”一大景觀。


高陵“三絕碑”前話李晟!史志記載與文物旅遊相結合,瞭解新高陵

攝於民國時期的李晟碑樓(作者:鄧之誠)

碑身通高4.35米,寬1.48米,厚0.46米。螭首龜趺。碑文為名相裴度所撰,裴文莊重嚴謹;柳公權書丹,柳書端麗秀潤。《金石後錄》評:“晉公(裴度)之文成能風發電掣,凜凜有生氣,特以誠懇(柳公權)書法為古今所重。”俗稱“三絕碑”,係指撰、書和碑主事而言。

碑陰有明弘治年間25世孫參政蕪湖李贊所做祭文和正德年間教諭李應奎及副使曹璉的題詞。碑文《陝西通志稿》第151卷專有錄述。該碑具有重要的書法和歷史價值。

1956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11月16日經陝西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高陵“三絕碑”前話李晟!史志記載與文物旅遊相結合,瞭解新高陵

該碑存李晟墓前。因渭河繼續北侵,為保護此碑,縣文管會於l994年將碑遷到文化館保存。1999年,省市文物局撥款對該碑進行保護,在縣一中操場內新修碑亭一座,才使碑石有了安身棲命之所。現存於高陵區博物館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