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和爸爸離婚吧!」

“媽媽,你和爸爸離婚吧!”

記不清多少次看到過這樣一個話題:如果不是孩子,你會和老公離婚嗎?

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媽媽們的回覆歷史性的統一:會。

“如果不是為了孩子,我一定會離婚。”

“我剛出月子,第一件想的事情就是離婚。”

“我倆除了孩子,沒有共同語言了,白天各忙各的,晚上背對背玩手機”......

好像似乎每一段失敗的婚姻,媽媽們不捨得放手的藉口,大多數都是為了孩子。

可是問問自己的內心,真的是這樣嗎?

這樣毫無感情的婚姻,沒有溫暖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安慰還是恐懼呢?

“媽媽,你和爸爸離婚吧!”

曾在微博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

四川的一個12歲女孩芳芳,為母親打抱不平,拉著母親去法院起訴離婚。究其原因,是芳芳的爸爸長期酗酒,並且有酒後暴力行為,於是在一天爸爸喝完酒,在家撒酒瘋之後,芳芳將一紙訴狀上交到了法院。據法院的工作人員說,訴狀書全是孩子寫的。

在芳芳的心裡,媽媽是爸爸的妻子,爸爸不應該這樣對她,她也希望能有個完整的家庭。可如果爸爸一直這樣對代媽媽,那她情願媽媽和爸爸離婚。

一個年僅12歲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肯定是心疼媽媽了。

也許芳芳的媽媽,會覺得自己過得很辛苦,但為了女兒,她試圖一直以這樣的方式繼續生活,卻不知,她受的一切委屈,女兒心裡都是知道的。

孩子是愛情的結晶,而不是維繫婚姻的紐帶。

父母是不是相愛的,孩子都能看出來的。溫暖的家庭,取決於父母婚姻的質量,而這也是孩子眼中愛的最初模樣。

相恨相殺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種下恐懼和悲傷,可能會讓他窮盡一生也難以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

很多為人父母總是不負責任地對孩子說,我們大人的事,你們不用瞎操心。但大多時候,很多所謂大人不夠理性的處理方式,都讓孩子承擔了結果。

爭吵不休的家庭環境,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透明人》中知名的離婚律師說,最悲哀的離婚就是,孩子支持你離婚。

前段時間,遠在國外的表姐忽然聯繫我,說自己離婚了,要帶著孩子回國。

對此雖然很詫異,電話了卻也不好太多的過問什麼。

她回國後才說起,她的前夫有家暴傾向,尤其是工作不順利的時候,表現尤為明顯。她無數次想過要離婚,但每每想起兒子,她就放棄了這個念頭,因為想要給他一個完整的家。

她的隱忍也沒有換來前夫的歉意,終於有一次,她忍不住和兒子開了口:“兒子,如果媽媽和爸爸離婚,你同意嗎?”

“媽媽,我一直都希望你和爸爸能離婚。雖然你每次在我面前你都掩飾,但我能看到你那些不小心露出來的傷口。你和爸爸離婚吧,不用考慮我。”

表姐說,當她兒子說這些話的時候,她再也忍不住了。一直以來,她以為自己隱藏的很好,兒子不會知道這些事情,卻沒想到,原來她所有的委屈,都印進了孩子的心裡。從那一刻起,她才真的下定決心要離婚,不讓孩子生活在沒有愛的家庭環境中。

其實,讓孩子不幸的,不是離婚的父母,而是湊合的家庭。

家庭最重要的重要的不是爸媽在不在一起,而是孩子能從一個家庭中感受到多少愛。

“媽媽,你和爸爸離婚吧!”

周杰倫對於父母的離異曾說過:“父母離異對我並不會有負面的影響,他們能做各自喜歡的事,負擔壓力都變得比較小,不管是父親也好母親也好,都變得比較自由,所以離婚有時也不見得是壞事。”

比起婚姻完整,夫妻相處卻水火不容的家庭來說,一個人撫養孩子長大,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懷的家庭,會更容易讓孩子獲得幸福。

好的婚姻,應該是好聚好散,在一起時相敬如賓、相親相愛,分開時也要給彼此最夠的尊重要關懷。

婚姻就是夫妻兩個人的事情,我們有理由去相信,孩子生活在不幸福的家庭裡,更不利於他的成長。

別覺得孩子年紀小,他們其實敏感又細緻,家裡發生的一切事情,一切微妙的氣氛,他都能感受到。

如果孩子覺得爸爸不愛媽媽,他們的內心就會本能的生出一種保護意識:守護媽媽,厭惡爸爸。

要知道,爸爸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尊重和愛護他的媽媽,不在家庭生活中做“隱形人”。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爸爸們,都能有所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