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摇》138亿播放量背后的得与失丨专访总制片人杨晓培

国产剧集“无爆款”,追剧的小伙伴们在剧荒的上半年,显得有些百无聊赖。

6月18日,奇幻古装剧《扶摇》上线,踩着上半年的尾巴,走进了竞争激烈的暑期档。

在引发全民向热议的同时,《扶摇》打响古装大剧第一炮。截止8月13日收官,该剧单平台累计网播量高达138亿,成为2018年暑期档首部播放量突破百亿的剧集。与此同时,作为一部网台联播剧集,该剧在浙江卫视播出的收视数据也相当喜人,全国收视率多次蝉联同时段第一。

“无论从会员流量、点击量,还是从商业收入、社交热议度来讲,《扶摇》都称得上是今年暑期档的一个爆款。”在接受麻辣鱼独家专访时,《扶摇》总制片人杨晓培对于该剧取得的成绩表示欣喜,同时也分享了她的爆款养成心得。

《扶摇》138亿播放量背后的得与失丨专访总制片人杨晓培

▲杨晓培 《扶摇》总制片人,柠萌影业副总裁,柠萌悦心CEO

“扶摇”直上三板斧

故事创新+现实折射+标准流程

关于《扶摇》的制胜秘笈,杨晓培首先指出了最重要的两点:故事本体的创新和情感的现实折射。

“它打破了以前大多数这种类型的人物在设置剧情时的一个套路。”在杨晓培看来,无论在故事内核、人设还是情感关系上,《扶摇》都有所创新,传递了一种新古装叙事的女性情感。

《扶摇》138亿播放量背后的得与失丨专访总制片人杨晓培

对于以往所有人都爱上女主的玛丽苏剧情,《扶摇》也是有所颠覆的。剧中的许多人设关系也是可以映射到现实,“这种现实折射性,在剧中人物的情感递进中,是可以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的。”这也是杨晓培和她的团队在进行剧本创作时,一直强调的情感。

比如,“五福CP”中,男主角无极不是莫名其妙地跟扶摇产生情感纠葛,他们之间的情感也是当下的。对于这个所谓的“当下”,杨晓培解释道:“就是彼此之间旗鼓相当的情感关系,它不像以前那样一强一弱的关系,而是一种势均力敌的新型恋爱关系。”

这其实也是《扶摇》对于“新古装”概念的一个诠释。杨晓培告诉麻辣鱼,她提出这个概念,是指古装也要有现实关照。就像《扶摇》这样,虽然有一个古装的外壳,但它讲的都是当下人的情感,人物角色的精神内核也会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扶摇》138亿播放量背后的得与失丨专访总制片人杨晓培

除了对故事本体的要求和把控,《扶摇》直上的原因还在于,严格按照古装剧工业流程体系和标准进行制作。

“这个体系可以让整个项目的管理以更精进的方式推进,其中包括美术、特效还有服装等等,而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每个环节都能够实现充分联动,最终在审美体系上实现大一统。”杨晓培认为,这是在从源头对作品进行质量管控。

除此之外,编剧、导演、演员的全部在线和严格把关,以及台网联播的共振效应,也是《扶摇》制胜之路上的重要保障。

演员与IP是怎样的奇妙组合?

大IP+大流量≠爆款

很长一段时间里,“大IP+大流量=爆款”成为影视创作的必胜定律。然而在今年,这个屡试不爽的定律,似乎已经不再是灵丹妙药。近期开播的《武动乾坤》、《如懿传》的不甚理想,无不在印证着这个铁律“失灵”。

实际上,《扶摇》采用的也是“大IP+大流量”的模式,柠萌影业之前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择天记》,以及此后的《全职高手》、《九州缥缈录》,也无一例外。对此,杨晓培向麻辣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扶摇》138亿播放量背后的得与失丨专访总制片人杨晓培

▲杨晓培与杨幂

“无论是在拿IP还是在选演员的维度上,我们都不是绝对以流量为主的。”杨晓培继续说道:“拿IP,我们要考虑它的故事性是不是够强,能不能够打动人;而在演员的选择上,我们要看演员与角色的匹配度。然后再考虑,演员与IP结合在一起,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1+1等于2,大于2,还是小于2。”

在杨晓培看来,一线明星不是原罪。她举例说,“就像是世界杯球赛,主教练是希望能够组合出实力最强的阵容去出战,这无可厚非,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执教理念是什么?”

作为制作人,杨晓培觉得最重要的也是理念,“作品的核心其实就是制作人价值体系和世界观的体现。”具体到项目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做到专业,“这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基础。”

《扶摇》138亿播放量背后的得与失丨专访总制片人杨晓培

▲杨晓培与杨洋等人畅聊《全职高手》创作

面对IP改编项目如何达到原著粉和新受众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杨晓培认为,改编过程中的第一要义是尊重原著,要将故事的核心要素直接传递给观众,但也要了解观众的喜好,因为现在电视剧的受众越来越年轻化了,所以在创作中要贴合当下观众的心理需求,找到通达观众的语境和表现手法。

圈层爆款为何越来越多?

百花齐放才能达到生态平衡

有人说,爆款可遇而不可求,也有人称,爆款需要积极去打造。那么,何为爆款,又该如何打造爆款呢?

在杨晓培看来,流量、收视率、会员数、商业收入,再加上社会热议度和口碑等综合维度,决定了一部剧是不是爆款。未来,判定一部剧是否称得上爆款,一个重要因素是会员,“会员付费是一种趋势,一部好的剧是不是能够达到共振,就是要看你引导付费的能力。”

关于爆款的诞生,杨晓培表示,这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首先故事本体一定要好,再加上极致的情绪情感共鸣,同时还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这也是我一直在谈的匠心和匠能”。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好的平台,利用平台渠道的价值,加上专业的宣传营销推广。

《扶摇》138亿播放量背后的得与失丨专访总制片人杨晓培

▲杨晓培与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韩志杰

对于《镇魂》、《S.C.I谜案集》此类的圈层爆款,杨晓培认为,这类作品在立项之初,一定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人群进行创作的,这样的圈层文化也是由于内容市场多元化造成的。随着细分用户以及市场共存的多样化,类似于这样的圈层(垂直)爆款会越来越多,“百花齐放才是我们这个行业应该追求的真正的生态平衡。”

“垂直细分领域用户越来越多,导致套路式的做法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打差异化。”杨晓培表示,这就要求创作团队要更加注重作品本身的品质和创新,“我们一直在讲引领内容,引领创新,至于具体怎么做,在接下来的一部戏中,你会看到我们采用的一些新做法。”

流量跑赢口碑是好是坏?

打捞真实的声音最重要

《扶摇》收官虽然在播放量、收视率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在豆瓣的评分至今仍不到5分,在超6万人的评价中,给出1星、2星的人数超过57%。

对此两极分化的表现,杨晓培坦然表示:“我尊重每一个评分体系,也尊重观众的每一个真实反应。评分不高,说明我们确实有不足和需要去改进的地方。”不过,她也保留了去伪存真的态度,“我会特别重视和采纳一些特别真实的声音”。

《扶摇》138亿播放量背后的得与失丨专访总制片人杨晓培

▲杨晓培与阮经天

而在播出期间,《扶摇》面对的最大挑战其实是时间,这与其所采用的边制作边播出的制播形式有关。

“采用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基于精细化来考虑的。”杨晓培认为,这样能更充分地调整或打磨作品。比如,剧情上一旦有bug出现,包括特效、音乐的问题,后期都能及时进行细微调整,还能根据观众们的反馈进行适应性微调。

《扶摇》的整个制作过程,在杨晓培看来,就是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工业化体系。她进一步解释说,这个工业化体系具体由内容、人才和基础设施三大元素构成,这也覆盖了包括前端内容储备、开发,后期制作等在内的全流程操作。

“内容是原动力,是发动机,我们通过一个项目时,在内容规划方面一般会前置三到五年进行调研分析;人才方面,我们已经储备了相对完善的人才体系,逐步让人们认识到了柠萌的古装品牌;基础设施则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同时也包括了与时俱进的审美理念。”这便是杨晓培心中,影视工业流程体系应该有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