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粉加工是沁陽鄉村的一項傳統工副業,生產過程比較簡單

澱粉加工是沁陽鄉村的一項傳統工副業,生產過程比較簡單,即把玉米、豌豆、綠豆、小豆、紅薯等原料粉碎後,用水洗、隔單過澱,經沉澱後即成澱粉。因所用原料不同,所產澱粉又分為綠豆粉碗可粉、小豆盼、紅汾等。澱汾既可直接做烹剛料,又可加工成汾絲、粉條、粉皮等。加工方式歷來為手工操作,50%以上的農戶部有製作。沁陽機制澱粉生產始於80年代。

澱粉加工是沁陽鄉村的一項傳統工副業,生產過程比較簡單

1980年,崇義鄉購進一套澱粉製作機械,在小金陵村北辦起了首家澱粉廠,開闢了機械化生產澱粉的新途徑。機制澱粉以玉米為主要原料,主要產品是工業用玉米澱粉、草酸和玉米油等。以崇義澱粉廠為例,一條澱粉生產線年加工玉米4000多噸,產玉米澱粉3500噸,草酸300噸,玉米油40多噸,年產值可達600萬元,創利稅50多萬元,很有發展前途。

澱粉加工是沁陽鄉村的一項傳統工副業,生產過程比較簡單

沁陽是玉米集中產區,1985年以後,木樓鄉的張莊、崇義鄉的金冢、西向鄉的龍泉和王召鄉的西申召、木樓供銷社、王曲供銷社等又相繼辦起了6個澱粉廠,到1993年,年加工玉米36000噸,生產玉米澱粉31500噸,草酸2700噸,玉米油320噸。

澱粉加工是沁陽鄉村的一項傳統工副業,生產過程比較簡單

沁陽稱飴糖為糖稀,明洪武年間始有生產。當時,洪洞遷民有一姓白的人家落戶白莊,帶來並傳開飴糖生產技術,用玉米麵、大麥芽為原料熬製糖稀,再用糖稀製成芝麻糖、灌糖等。白氏所制的芝麻糖、灌糖香甜酥脆,營養豐富,是一種上佳的滋補品,歷史上曾作為貢品進貢朝廷。

澱粉加工是沁陽鄉村的一項傳統工副業,生產過程比較簡單

建國後,隨著製糖技術的不斷傳播,南孔、北孔、馬坡、南魯、上輦、南尋等10多個村莊先後辦起了糖坊,其中,尤以南孔村的飴糖加工最為發達,全村90%以上的農戶都加工飴糖,是沁陽有名的飴糖加工專業村,年加工飴糖48萬公斤,制芝麻糖、灌糖90多萬根,年產值48萬元,佔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一半。1993年,全市共有糖坊15個,年產飴糖320萬公斤,芝麻糖、灌糖200多萬根,不僅可以滿足本市城鄉場需要,而且還行銷豫西北、晉東南諸市縣。

澱粉加工是沁陽鄉村的一項傳統工副業,生產過程比較簡單

沁陽鄉民歷來有手工榨油技術,多開設個體坊,生產花生油、豆油、棉籽油、菜籽油和小磨油等。1952年,沁陽油廠在西向建立,仍以畜拉磨、人打夯的陳舊方式榨油。1953年,廠址遷到張坡,利用丹河水作動力榨油,減輕了勞動強度,增加了食油產量,月產食油可達7000斤。

澱粉加工是沁陽鄉村的一項傳統工副業,生產過程比較簡單

1968年因水源原料不足而停辦。設備分別移交給柏香、崇義兩個公社,同時也就有了柏香油廠和崇義油廠兩個社辦油廠。年加工大豆75萬公斤,產成品油15萬公斤。經過20多年的更新改造,這兩個廠的產品產量、質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柏香油廠,1989年大膽淘汰了二次浸出設備,引進安裝了世界上先進的一次性浸出流水線,日加工能力可達10萬公斤,產成品油1.5萬公斤,成為豫西北規模最大、生產工藝最先進的食油生產廠家。

澱粉加工是沁陽鄉村的一項傳統工副業,生產過程比較簡單

該廠生產的棉清油獲全省質量第一,大豆油被評為部優產品,產品不僅行銷全國各地,而且遠銷日本、西歐和東南亞1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9年,該廠被評為省一級先進企業。在柏香油廠、崇義油廠快速改建、擴建的同時,1986年,木樓鄉又集資辦起了“豫北油廠”,棉麻公司和糧食局也先後在崇義和王召建起了油廠。到1993年,全市已有油廠5個,年產食用油10456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