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孝子坊

路過孝子坊

農曆八月十五,我帶著妻兒到長橋鎮竇堂村看望大姑奶。

爺爺兄弟姊妹五人,大姑奶今年已經88歲高齡了。姑奶看到我們到來,眼裡閃爍著激動的淚花,可能是見到孃家人的緣故吧。眼見姑奶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言談舉止如同常人,我心裡很高興。我們聊起了長橋鎮的往事事。她給我講述了老輩兒人傳下來的“論有錢,數馮贊,論有臉氣李臺三”的故事。

先說馮贊,他原籍山西洪桐縣,由於連年戰亂,父親早逝,馮贊與母親王氏在竇堂村避難。有一天夜裡,馮贊夢中聽到一個聲音:三山夾一嶺,銀子有一井。正愁沒銀子花的他第二天就出去尋找。他踏遍附近的長橋姬山和堂街鎮的紫雲山、寶象山、鳳山、紅石山等,最終無功而返。後來忽然發現,自己所住房屋附近有一枯井,距離很近。心想:是不是“三衫加一領”呀?他在屋門口量了三布衫加一領子,恰巧是從門口到枯井的距離。馮贊大喜,趁夜裡偷偷掘開枯井,果然發現井裡有金銀無數。

有了這個聚寶盆,馮贊就不愁吃喝了。從此,馮贊和母親在此定居,隔段時間取出一些枯井裡的金銀,過上了好日子。成為富甲一方的鄉紳的馮贊,對母親更是孝敬有加,對鄉里仗義疏財,成為德高望眾的人物。乾隆十一年,他為朝廷捐賑災糧50萬斤,為全國第一大戶。乾隆召見賜予官職,馮贊無意做官,請御批在家鄉建家廟、祠堂、牌坊。乾隆即書忠義祠、孝子坊。乾隆十三年題準為馮贊立孝子坊,乾隆十七年建成。

至於李臺三,據說是長橋鎮大李樓人,因救某位皇帝有功,後被封為“見職平”,臉氣可真夠大啦!

一個個普通的村落,竟還冒出來與皇帝扯上關係的傳奇人物,真是小藥鋪裡有大人參呀。

從姑奶家出來,我們一起去參觀“孝子坊”。

路過孝子坊

路過孝子坊

河南郟縣長橋鎮竇堂村孝子坊

孝子坊位於竇堂村中一條東西大街上。該坊為紅石坊,高11.2米,寬8.4米。主體由4根石柱,3根橫樑搭建而成。有一個正門,兩個側門,輔物有石座、石獅、透花窗欞、飛脊挑簷、鐵鉤銅鈴等。石坊正面中門上刻“皇清欽旌孝子太學生馮贊”,匾書“孝子坊”,下面落款為“乾隆十七年建”。左右側門,有石獅4對,雌雄相視,威風凜凜。上、中、下樑額分別刻有太上老君、上八仙、下八仙、四大天王、麒麟鬥鳳凰、鯉魚跳龍門、龍虎相鬥、鶴舞鹿馳等圖案。這些圖案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絕。石坊背面雕有二十四孝圖,梁額有石匾兩塊,一塊上刻“聖旨”,一塊上刻“綸音”。周圍是玲瓏的滾龍,兩旁有石刻斗拱6塊,拱眼間距均勻,為回紋透花。縱觀石坊,主輔相襯,高低錯落,飛脊高翹,十分壯觀。雖然歷經歲月的打磨,有些已經殘缺了,但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雕刻藝術之精湛,建築結構之嚴謹。欣賞之餘,無不讚嘆古代能工巧匠之智慧。

二百多年前,在馮讚的指揮下,無數個能工巧匠耗費了多年光陰完成這項傑作。別的暫且不論,僅紅石的採集運輸也是一項不簡單的大工程。從建築用料就近取材的角度考慮,估計這紅石應從堂街鎮紫雲山或紅石山採集的。從堂街到長橋須經渡河,最難走的要數沙灘。從山上開採到運送,難度可想而知。當然也不排除從其他地方採集石料。但不管如何,在當時的開採運輸條件下,絕非易事。可以想象,馮贊臨終前一定會多次到這孝子坊前看看自己的心血鉅作,摸摸門前的石獅,想想皇帝召見的情形,回味著當年的豪邁。是呀!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能有所建樹,留下美名,馮贊也該知足了。

路過孝子坊

2010年農曆八月十五,本文作者張帥鋒與兒子在孝子坊前留影。

返程時,我和孩子在孝子坊前留了個影,又想起了我的姑奶。姑奶年近九十,身體依然硬朗,除了自身的因素外,表叔一家人對姑奶的無微不至的照顧也是她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表叔名叫秦盤根,長橋鎮竇堂村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當然,他只是竇堂村中無數名孝子中的一個。

走出孝子坊,回眼望那用鋼筋箍住、略顯殘破的紅石牌坊,我想,終究有一天,孝子坊可能會蕩然無存。然而,無論風吹雨打,孝文化無論何時都不會蕩然無存。因為,只要親情在,孝文化就有存在的意義。我堅信,孝敬老人的優良作風一定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成為大夥兒永不貶值的精神財富!(本文原發表於2010年9月22日”紫雲山人“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