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留谚语"千难万难,莫离崂山",明代流亭大儒胡峄阳竟是地仙

胡峄阳,明末清初的一位地方儒学大家,他毕其一生,研究周易数术之学,终身不仕,活动在青岛的崂山一带授徒,是一位著名的"民间理学家"、"布衣先哲",当地人都叫他"峄阳先生"。关于这位大儒,当地有许多神奇的传闻。

青岛:留谚语

据《崂山志》记载,这位胡峄阳,名良桐,又名翔瀛,字峄阳,号云屿处士,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活跃于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

他的父亲胡际泰,给他起名"峄阳",取孔夫子在邹县峄山之南洞中讲课授学的典故,字"良桐",是因为峄山周边产桐木,希望儿子成为饱学之士、有用之才。

胡峄阳不负父望,少年时期,聪明慧智,在即墨洼里、崂山慧炬院读书习字。作为明朝的百姓,他始终对清代的剃发、易服等制度深恶痛绝。

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十六岁的胡峄阳赶赴莱州府(当时即墨县属于莱州府所辖)应童子试,应考的守门人要求他解衣搜身,防止夹带作弊。胡峄阳认为"执事为国家求贤,奈何窃盗相视?",读书人当众解衣被搜身,是非常耻辱的事情,由此一怒而去,发誓终生不再应试。

青岛:留谚语

返回家乡后,胡峄阳开设私塾,授徒为业,同时把精研《周易》作为毕生爱好,撰写了许多象数易理的研究文章。"我能耕,田何有;我能读,书在手,有书可读堪白首。"胡峄阳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耕读为生的想法。

关于胡峄阳的神迹传说,由来已久。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天降大任或者神异功能的人,都是"天赋异禀"的,比如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虞舜,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

胡峄阳作为神人,当然也要与众不同,据《莱州府志》则记载,"胡翔瀛操履端洁,邃于理学,邑人所称峄阳先生。"乾隆二十八年版《即墨县志》载,"胡峄阳生有异禀"。据说,胡峄阳精通易理,善能未卜先知,更有甚者,相传他还能抓鬼降妖,是一位得道的地仙。

青岛:留谚语

青岛地区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大难不难,大艰不艰,千难万难,莫离崂山","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饿狗上岸"。传说就是三百多年前胡峄阳留给家乡百姓的,所有的天灾人祸,只要有崂山在,一切都迎刃而解。

其实,崂山有地势之利,无旱涝之忧,自然大灾之年不会"歉收"。而且崂山地处半岛,偏安一隅,很少经历战事,许多躲避兵祸的人都会到这边生活,肯定是"大乱不乱"。

事实上就是如此,这几百年来,青岛地区从无大灾大疫、大水大患,即便每年的台风季,好多强风暴雨,也都是擦青岛而去,的确神奇。

但是最后一句好多人当时不解其中之意,直到后来,一战时期,日本狼子野心,妄图侵占山东。胶东半岛是它最佳的登岸地点,日本战败德国之后,顺利的拿下了胶州湾,胶即地区沦为日本殖民地。

由此,当地群众才知道,所谓的"就怕饿狗上岸",其实是说"就怕倭狗上岸"。峄阳先生是在提醒乡亲,要时刻警惕明代以来就屡屡侵犯海疆的倭寇。

青岛:留谚语

《即墨县志》记载,峄阳先生"年七十,预示死期,无疾而逝。"他预先知道了自己的死亡时辰,告知家人后,无疾而终。去世后,家里人把他葬于流亭东北的胡氏祖茔内,尊为胡氏第十世祖。

为怀念先贤,胡氏在流亭村建起祠堂,纪念这位地方大儒,祠堂内还有生前好友崂山百福庵的蒋清山道长所书楹联,上联是"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下联是"歉而不歉,乱而不乱,惟居之崂山最稳。"

峄阳先生有预测人间祸福的超能力,闲暇之余为民分忧解困,深受百姓爱戴,被敬为"仙"。一生著述,都与周易数术有关,著有《易象授蒙》、《易经征实》、《解指蒙图说》、《柳溪碎语》、《寒夜集》等。现仅有《易象授蒙》和《柳溪碎语》。

青岛:留谚语

峄阳先生生前,有许多神异之事。

清代《胶州志》载,灵山东南海中有鼓子洋,有人在此遇一驾舟老人,芒履道服,貌甚古。云"即墨有道学先生胡峄阳,为吾通一问讯。"该人归后对胡面陈此事,胡抚然曰:"此三国时徐庶也,隐居鼓子洋久矣!"有渔人在海上居然见到了三国时的徐庶徐元直,更神奇的是,徐元直也认识峄阳先生,还拜托渔人带个口信。

另外据说,峄阳先生"家甚贫,一介不取,蓬室瓮牖,悠然自适。雅工制艺,视进取之途泊如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大儒。他平生交友不多,崂山百福庵的蒋清山道长是他的好友。

青岛:留谚语

峄阳先生与蒋清山道长,也有一段奇事。

据杜怡亭《谭略》记载,峄阳先生与百福庵蒋道士(蒋清山,号烟霞散人)聊天,胡氏的族孙胡广先五岁,在两位长辈面前嬉戏。峄阳先生就说,这个孩子"有仙骨无仙风",将来会被狐仙迷惑,我见不到了,希望道长到时解救。并告诉他的儿子胡映藜别忘了。

后来孙广先十七岁的时候,果然被狐狸迷住了,日渐羸瘦。胡映藜想起峄阳先生的话,赶紧去找蒋道长,道长按照峄阳先生生前的委托,帮他的族孙解除了狐祟。

青岛:留谚语

峄阳先生去世以后,神异传闻也是不断。《即墨县志》记载了一件神奇的事情,那是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冬,突然流亭胡家来了几个渔民,找峄阳先生的儿子胡映藜(胡光乙)。渔民说,在海上遇到风浪,也不知飘到什么地方,就来到一个环境很好的岛子,温暖如春,有个洞穴,洞中一块大石丈余,晒满了鸡蛋大小的红枣。

有一位相貌奇古的老人坐在一旁,也不说话,每人送了一个枣,吃了之后就不饿了。不多久,告诉渔人们,东南风起了,赶紧回家吧。渔人磕头感谢救命之恩,求问恩人姓名。

老先生说,知道流亭吗?那是我的故乡,回去告诉胡映藜,好好做人,他父亲在仙岛过得很好。渔人回家后,赶紧来流亭告知此事。胡映藜告诉他们,峄阳先生已经去世四十年了。渔人们尽皆骇然,参拜峄阳先生的牌位就赶紧离开了。

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1965年),有流亭村民组织掘开了峄阳先生的墓穴,结果发现墓中空无一物,实在令人费解,就赶紧又埋了起来。

(来自"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