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場堂會 得一個狀元 詩佛也不能免俗

李大嘴 大嘴讀史

王維,詩畫雙絕,蘇東坡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唱一場堂會 得一個狀元 詩佛也不能免俗

其實,王維還有一個絕技:精通音律,尤其擅長彈奏琵琶。

據《舊唐書·王維傳》記載,“人有得《奏樂圖》,不知其名,維視之曰:‘《霓裳》第三疊第一拍也。’好事者集樂工按之,一無差,鹹服其精思。”

看一幅畫,根據演奏者的動作、神態,就能知道演奏的是什麼樂曲,而且精確到具體樂章具體小節,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不過,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考證說,《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這個故事可能是以訛傳訛。

王維有音樂天賦不假,但記載有些誇張了。

唱一場堂會 得一個狀元 詩佛也不能免俗

在唐代薛用弱的傳奇小說集《集異記》中,記載了王維依靠音樂天賦當敲門磚,唱了一場堂會,因而得中狀元的一個故事。

唐朝的科舉制度雖然已經比較完善,但暗箱操作還是很多,權貴、官員的推薦所起的作用往往是決定性的。

這一年,一心要拿下狀元的王維準備參加科舉,找上了很看重自己的岐王幫忙打招呼。

岐王是誰呢?當朝皇帝李隆基的弟弟,這大腿夠粗吧,但是,岐王表示這事難辦。

為什麼呢?因為另一個準備參加科舉的人得到了玉真公主的賞識,玉真公主已經和主考官打好招呼,狀元已經內定了。

玉真公主是誰呢?當朝皇帝李隆基的妹妹,而且是同父同母的妹妹,這關係比岐王又近了一層。更何況,岐王只是一個閒散王爺,玉真公主卻是哥哥的編外統戰部長,在文化界和宗教界名聲很大。

有人認為,玉真公主在唐代公主的影響力中,僅次於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大概能排到第三的位置。

唱一場堂會 得一個狀元 詩佛也不能免俗

要讓玉真公主改弦易轍,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岐王知道,如果單純以文人的身份把王維介紹給玉真公主,要讓玉真公主改變初衷,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如果用音樂人的身份,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岐王讓王維從詩作中挑選十首精品,再準備一首琵琶曲,然後靜聽召喚。

幾天後,岐王帶著王維一起來到玉真公主家裡。玉真公主看見岐王邊上“妙年潔白、風姿都美”的王維,就問岐王,“這帥哥是誰啊?”岐王神神秘秘地說,“知音者也”。

於是,王維坐定,琵琶獨奏,彙報演出。王維的琵琶彈得那叫一個好,滿座的人都陶醉在樂曲中。

一曲彈罷,玉真公主問:“這個曲子叫什麼名字?”王維回答:“《鬱輪袍》。”據說這是王維自己創作的曲子,玉真公主從來沒聽過。一時間,玉真公主對王維的好感蹭蹭地上升。

唱一場堂會 得一個狀元 詩佛也不能免俗

敲邊鼓的岐王立馬湊上來介紹說,王維不僅精通音樂,在詩詞文章方面造詣也很高。“無出其右”。玉真公主更覺得王維不一般,就問:“你有什麼文章嗎?”王維就把懷裡準備好的的詩作呈獻給公主。

玉真公主讀了王維的詩,非常吃驚,說:“這裡有好幾首都是我兒子經常讀的詩,都說是古人寫的,原來是你寫的呀?”

岐王看見玉真公主動了愛才之心,就說如果王維去參加科舉,得中狀元,絕對是大唐的幸事。玉真公主說,那就去考唄!岐王解釋說,王維認死理,非考上狀元不可,可以聽說狀元已經內定了,就不想去做陪襯。

玉真公主說,好吧,我來想想辦法。

狀元花落誰家,在玉真公主看來,就不是個事,她把主考官叫到家裡,隨便派了個侍女打了聲招呼,王維就一舉奪魁,得償所願。

只是表演了一段琵琶獨奏,值了。

再說一個八卦。

李白與王維同生於公元701年,李白公元762年去世,王維死於公元761年,幾乎是同年生同年死的。然而,李白和王維這兩位詩壇大咖卻老死不相往來,其中原因除了文人相輕之外,就是為了玉真公主爭風吃醋,兩個人是情敵的關係。

一個仙,一個佛,也會有這樣的八卦,呵呵。

唱一場堂會 得一個狀元 詩佛也不能免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