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中国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系列(一)

(来源: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中国城乡规划网)

为了保护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和适应性管理项目,我国也从2012年开始发掘和认定国内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农业文化遗产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和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将推出中国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系列文章,敬请关注,本期将介绍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中国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系列(一)

稻、鱼共生图

稻鱼共生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稻田养鱼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由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鱼在稻田里自然生长,经过长期驯化而形成的天然稻鱼共生系统。鱼在系统中起到耕田除草、减少病虫害的作用,又可以不占耕地,达到一田多用,既产稻谷,又出水产品。实践证明,稻田养鱼可以大幅度提高稻、鱼产量,并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明显,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可借鉴实施。

在这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水稻、杂草构成了系统的生产者,鱼类、昆虫、各类水生动物如泥鳅、黄鳝等构成了系统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食昆虫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不需使用化肥农药,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

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类似的,还有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和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这些系统中的一些要素都对另一些要素发展起促进作用,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促进,会使系统出现1+1>2的效果。


查看更多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内容请联系作者。

作者: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部分文字和图片,如侵即删。联系电话:15321369113

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专注三农,服务城乡",提供规划设计、产品定制、园区运营、数据信息、科研合作等一揽子、接地气实现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综合解决方案、科技产品和专业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