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學習聖人經典?

以前做營銷,每天都挖空心思去尋找各種各樣的營銷方法,成交技巧,賺錢套路,時間久了,發現人並沒有變得更好,而是每天都處在一種匱乏的狀態中。

人失去本真才會變得匱乏,匱乏就會欲求,無有窮盡的慾望就會在內心滋生。慾望一多,注意力就會分散,不能做到專心致志,以神相通。

持續下去,人的精氣神就會耗散在這些窮思竭慮的奇技淫巧上。最後賺到錢了,身體卻被掏空了。還有些人,身體被掏空了,還是沒有賺到錢。

人之奇欲,求而不得,思慮過度就會損害身心。反應在身體上,要麼是精神狀態不好,要麼就是因為今天賺到錢了,所表現出來的過度興奮,毫無平和之態。

為什麼老子在《道德經》裡面主張,聖人之治要事天道,去人道,要讓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呢?就是因為人的奇欲易生,生則民心不正,不正就會亂,亂則難治。

人不虛其心,反之實其心的話,則人失其本真,本真失則奇欲生。奇欲生則人就會被慾望所控制,慾望指哪他就會到哪,像一個慾望的傀儡。不實其腹,則不能守其樸,人不樸則多思淫邪,養不了浩然正氣。

所以聖人治理國家,就要把那些容易讓人滋生奇欲的東西禁絕掉或者隱蔽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讓民復歸於淳樸,以天道治人,而不以人道治人,則天下無不治。

其實常讀聖人書就會發現,天人同構,天人合一是怎樣一種理解。人身即天下,天下即人身。治理天下與治理自己的身體,是同樣一個道理。“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列子》這本書也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國王問國政,那大臣卻答之以治身之理。國王不解,大臣說凡治身如治國,其理通也。

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會治身,也不知道如何治,一點常識都沒有。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一無所知,馬上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交給了醫生。如果遇到庸醫黑醫,不僅破財,甚至還會被治殘治死。

讀到這裡你就會明白,原來治身的學問是這麼重要的。先治身,身好了,可以幫助影響身邊的人,就可以治家。治家再進一步,就可以治邦,治國,治天下。

聖人的經典文化,講的主線脈絡,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高的學問就是如何治理天下,讓天下長治久安。

為什麼要學習聖人經典?

可反觀現在的人,大多數只在格物與致知這兩個層次打轉。說白一點,只圍繞著“錢”與“賺錢的方法”在打轉。致知,知的並不是天地人之道,更多的是一曲之學,異端邪說。

誠意就更不用說了,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置自己的良心與信用不顧,只圖眼前之苟利。就連籤個合同,都佈滿了陷阱,稍不小心,就能讓你傾家蕩產。

意不誠則不能正心,不正心何以修身?不修身,何以成家齊家呢?治身,治家,治業,這些道理都藏在聖人的書裡。

現在的人,隨隨便便都能夠找到出版社出書,出書後搖身一變就成了某某大師。儘教別人學些成功學、心靈雞湯、什麼潛能靈脩,這修那修的。很多人都修出了精神病,整天神神叨叨的。

不明理何以修?以何修?修什麼?很多東西存在並不代表合理,很多人學習參與的東西更不代表就是正途。

今早在“老子道德經進階研討群”,在研討的過程中,有位同道問了個問題,說:“全真教要求不能娶妻生子,那麼多戒律,是為何呢?”

很簡單,路走歪了。歷史上,在元朝以前,對於道士是否結婚生子,沒有硬性的規定。現在為啥變了呢?估計是被某教給帶歪了。

生存與繁衍是人類的兩大基本需求,凡是教人家禁慾絕種後代的,都是不道的異端邪說。繁衍後代是一種自我的延續,“子孫以祭祀不輟。”

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的是少私寡慾,並不是禁慾。歷史上老子本身也有妻子兒子後代,他的後代還當官。

道教並不等於道家,老子是道家的代表,道教只是以道家的思想立教,並以老子為尊。但如今的道教,很多的理念都與老子的理念不同,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還參雜了某教的一些糟粕理念。

現在的人很可笑,不以聖人為師,不以經文為學,偏偏去信奉一些看起來很“高大上”顯得很有學問的東西,特別是有錢沒文化的人更喜好這一味,因為可以裝逼。

實際上這些東西只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包裝而已,在迷惑人的包裝之下,是不堪入目、令人作嘔、害人不淺的糟粕垃圾。

越學習聖人經典,你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越強。很多為人處事,治身治事的道理,都在聖人書上明明白白地寫著,為啥不去看呢,這些才是真正值得終生學習的寶藏。

明是非,知善惡,分正邪,有正途不走,為啥非要去瞎研究什麼歪門邪道呢?

人立於天地之間,就該養一身浩然正氣,成為賢人君子那樣的人,以修身齊家,以立功立事。

以聖人為師,以經文為學,學以經世致用,修齊治平,這才是一個君子應該要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