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成爲社會的有用之才

現代教育體系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部分。其中家庭教育是兒童接受最早的教育。由於國情限制,現今家庭都以獨生子女居多。雖然國家正搞“兩個文明”同時抓,但很多家庭,都以“經濟律設”為中心,而疏忽了“精神文明建設”。加之,有的家長有“自己只供孩子吃好穿好”,把孩子交給老師就萬事大吉的片面認識,更有家長面對“家教”不知所措…依我之見,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仍應身教重於言教。

言傳身教,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德行、修養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幾乎是成人的鏡子,孩子隨時隨地在模仿父母。你成天板著臉,他也隨時都嚴肅;你怒氣衝衝,成天跟人、自己過不去,咬牙切齒,孩子也會成天嘰嘰哼哼,到處不對勁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只重於“發號施令”,面對孩子的不良習氣,只知打罵……殊不知,孩子的惡習,往往是從父母處學來的。眾所周知孩提時代,好奇心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差,對什麼事都感興趣。在我班中就曾發生過這樣一事,值得深思:有一次,我無意中發現一位學生的書包裡有一包香菸,細問原因,原來該生的父親煙癮特大,經常吞雲吐霧,弄得家裡烏煙瘴氣。那悠閒的樣兒對孩子來說是多麼有吸引力啊!孩子想試吸,但在家裡,家長是絕對不允許的,因面只好藏在書包裡在路上去試吸菸的滋味。

言傳身教,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家庭是兒童出生後的第一個環境,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據專家估計,孩子出生社會前,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父母身邊渡過的。家庭環境的優劣,家教的不同方法,對孩子的成長甚至一身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一次,我帶領學生參觀大足寶頂石刻,本意是對學生進行悠久歷史愛國主義教育。結果,不少學生紛紛給菩薩下跪、磕頭……。為什會出現這種令老師難堪的局面呢?我調查了剩下那幾位同學,原來他們有的是教師子女,有的是幹部子女,反正父母都是不信迷信的;面對薩虔誠的孩子,有的是靠“風調雨順”求好收成的農民的孩子,有的是盼“招財進寶”的生意人的孩子,他們的孩子為什麼迷信?這就不言面喻了。這件事雖小,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有的父母的素質偏低,已影響到了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迷信活動,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錄像、影碟、電腦上網等各種現代化的設備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但家長若不妥善保管,不注意場合、言行,將會給孩子帶來不利於身心健康成長的負面影響。諸如打麻將,看黃色書刊或錄相,雖然父母也不許孩子參與,但哪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可能?家長應逐漸克服不規範、不健康、不科學的行為,把“身教重於言教”落到實處。

言傳身教,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獨生子女往往比較孤僻,在家裡都以我為中心,到校後不適應集體生活,同學之間不團結,互不關心,關係淡泊。因此,在家裡,父母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都應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訴心裡話。有一些父母非常愛孩子,幾乎什麼都替孩子想到了,孩子有什麼要求他們寧可節衣縮食,也要儘可能滿足,什麼好東西都要先顧著孩子。

言傳身教,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然而,他們卻漸漸發現,孩子對他們並不那麼關心。父母有病,孩子也想不到要照顧一下,父母年歲大了後,分居在外的孩子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甚至電話都想不到打一個。這些父母想不通,為什麼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難道真是人心越來越壞了嗎?原因還在這些做父母的身上。他們愛孩子,什麼都替孩子想到了,可是往往沒想到如何培育孩子的愛心,使孩子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有的父母對自的父母的態度就不那麼好,他們私下打小算盤:這次爺爺生病,老大才拿1000元,老二一毛不拔,卻要我們出2000元,太虧了……有的經常盤算老頭老太手裡有多少存款。孩子看到眼裡,日後很容易如法炮製。

言傳身教,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當然,我們也不是提倡“身教重於言教”,就不給孩子進行“言教了,而是強調“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只有家庭中每個成員都有良好的品行,孩子將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謂古人云:“蒿生麻林,不扶也直”,就是這個道理。現在的獨生子女,正是新世紀的主人,將要接受社會的挑選,怎樣才能讓他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為民族振興和繁榮貢獻力量呢?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家庭教育中,務必注意“身教重於言教”。

言傳身教,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