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3個孩子考上北大清華,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在今年的高考結束後,處於甘肅省銀川市西夏區夢圓小區的田富喜一家人,一時間霸佔了朋友圈。據新聞報道,在田富喜老人的家裡,連續出了3個北大清華的孫子、孫女。

老大的兒子田婉洲考入北京大學,後又讀了碩士;老二的女兒田蕊考入清華大學,並且本科、碩士、博士均畢業於清華大學;老三的兒子田舟琪考入附件工程學院,之後又考上了碩士研究生;老四的兒子甘劍英(外孫)被保送清華大學。

田蕊的媽媽康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及“孩子成功的秘訣”時說道:我們家這幾個考上名牌大學的孩子,都離不開爺爺、爸爸媽媽以及家庭的影響,好的家風和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能夠一直堅持下去,才是這3個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主要原因。

一家3個孩子考上北大清華,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我們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因為自己本身的文化水平並不高,所以也並不能夠去輔導孩子的功課,但即便如此也從來都不會忘記去教導孩子學習的重要性,每天會監督孩子做作業、陪著他們一起跑步鍛鍊、交流學習心得、培養思考的習慣,這時田富喜後半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同時也更是他一生的驕傲。

為了能夠讓孩子更好的成長,除了學習任務之外,田富喜還要去監督孩子的日常習慣,交給他們感恩、節儉、孝順,教導他們做人要勤勤懇懇、認真努力,並且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也正是因為這樣良好的家教,最後才得以將孩子們全部送入名校,孩子們也在用他們的一生去踐行爺爺傳承給他們的真理。

田富喜曾說:對孩子的教育從小就要抓早教早好,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有規矩、有責任,要勤奮、保持進取心,並要長期堅持下去,這樣教育出來的娃娃都不會差,而父母也要學會給孩子做榜樣,這樣的精神傳承孩子一輩子都不會忘。

由此可見,家教對於孩子們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會給他們一種信仰與使命感,而這種信仰和使命,也會不斷地生長、一直流傳下去。方孝孺說: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一家3個孩子考上北大清華,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家長的一個小小的決定,很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前幾年有一則火爆網絡的泰國小短片《豆芽》,短片中所講述的是一對生活窘促的母女在菜市場以賣菜為生,小女孩突然發現市場裡只有賣豆芽的生意是最好的,於是就問媽媽:“我們能不能自己種一些拿來賣?”媽媽說:“我們可以試試。”由於沒有任何經驗,毫無疑問第一次嘗試以失敗告終。

但媽媽的做法卻是繼續去鼓勵孩子說:“我們可以再試試。”這次媽媽找來了專業的書籍,去和孩子一起討論應該如何種豆芽,可是就算翻閱了專業書籍,第二次的實驗也還是以失敗告終。母女兩個經過總結後找到了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按時去澆水。

一家3個孩子考上北大清華,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然而迫於生活的奔波,想要做到按時澆水卻成了一大難題,皇天不負有心人,就在此時正在漏水地天花板給了小女孩啟發,她給飲料瓶紮上了小眼兒,做成了一個簡易的滴灌式澆水機。小女孩心懷忐忑的又跑過去問媽媽能否成功,媽媽卻依舊還是那句話:“我們再試試”。在經過第三次的實驗後,最終她們成功的種出了“夢中”的豆芽。

這則短片的真實原型是一位名叫NetnapaSaelee的女生,她考入了大學,而且憑藉自己的努力拿到了獎學金,她現在在瑞典做科研工作。

在短片中,母親並沒有什麼文化,甚至都不識字,更別提會有什麼社會地位,但是她能夠為孩子做的,卻是絕大多數的家長都做不到的,她能夠做到主動去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去,當孩子萌發了一絲好奇的萌芽後,她選擇的是不斷的去鼓勵、啟發孩子,同時更假髮了孩子對生活的無限好奇心。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好奇心是激發無限學習潛能與創造潛能的能量源。但反觀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呢?可能更多的是親手將孩子的好奇心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教育家洪蘭教授說:有人在卻沒人帶,就不算進到照顧的責任,而父母的愛,也是沒有任何手機可以取代的。

一家3個孩子考上北大清華,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必須要做到言傳身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們會認為既然把孩子送到了學校去接受教育,那孩子一切的問題都要由學校、由老師來負責,並且還會有“既然老師和學校都不能對孩子負責,那我為什麼還要把孩子送到學校”的這種心理想法。

然而作為家長,我們要知道老師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有短短几年,而父母才是孩子們永不退休的班主任啊。有句話說:“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但家長卻能夠影響孩子的一輩子。”

我們經常會聽到,也經常會說的一句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什麼是起跑線?起跑線又在哪呢?殊不知,父母們口口聲聲中的“起跑線”其實就是他們自身。對於孩子們的教育,父母花了多少心思,又付出了多少的汗水與努力?不要急,孩子會用他們的成績,用他們未來的成就來告訴你。

可能有人會說,孩子去上學,但是基礎的知識都沒有掌握,這完全就是老師的責任啊,他們的學習問題會和老師掛鉤,但是各位家長不要忘記了,孩子的成長不是隻有知識的輸入,知識對於他們知識佔了一小部分,更多更重要的是在他們的道德品行上。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也就對了。”

所以說,在孩子的教育上,最不該推卸責任的就是作為父母的你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一家3個孩子考上北大清華,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生活需要與教育做到一致性,否則的話會很難起到教育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父母總是在告訴孩子要少看電視、少玩手機、吃飯不能挑食、要少吃點零食等等一些要求,而且會拿出作為家長高高在上的姿態來,然而作為家長對孩子提出的種種要求

,家長自己有做到嗎?單單是手機這一項都做不到吧?所以家長自身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怎麼能夠去影響到孩子,讓孩子做到呢?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去重視日常生活自然內化的教育過程,家長的言行是孩子建立價值觀的基礎。家長自身能夠給予我們的身心足夠的愛護以及滋養?能否做到禮貌待人情緒穩定?

是否會有服務他人的意識?家人之間有沒有做到彼此尊重?以及是否能夠去不斷地學習新鮮事物?家長要能夠做到對自我嚴格的管理,而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是塑造孩子三觀的重點所在。

一家3個孩子考上北大清華,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每個人都無法做到十全十美、沒有瑕疵,即便是身為父母也依然有需要改正、進步的地方,我們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從而能夠正確的起到對孩子的影響作用。

要知道,並不是只有好習慣才會做到“言傳身教”,一些不好的習慣同樣也可以做到。所以,與其說是在育娃,倒不如說實在育己,每一位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變得高大,那我們就從改變自身開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