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痕”没错,“标准”错了

过分强调留痕,依赖留痕,以记录的好坏来呈现工作落实的好坏,以检查档案来代替对工作的督导,逐渐成为工作的诟病,最近各级媒体大量评论报道对留痕管理进行批评,甚至有人说是新的形式主义。留痕化管理,是在各种管理工作过程中,通过查证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电子档案等资料,有效复原已经发生的事,以便今后查证。我认为留痕管理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标准”,各种标准太多,太细,不符合基层实际。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很注意收集各种资料,至少自己做过的资料原则上都会好好保存,从活动的方案,到任务布置,到活动的主持,签到,到活动全过程的照片记录……每做一件事,做完之后我都会收集起来,用夹子夹好,放在柜子里,同时在电脑桌面上的目录里记录一笔,什么内容。就算没有上级检查,每年年底,我都会将这些资料按照不同的类别予以分解目录,等目录一分解打印,将原来整理的资料按照目录摆放之后,就可以做成档案,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从事的工作,很多人没有这样的习惯,要到来检查了,才想起要把资料整理起来,因为部分资料的遗失,补就成了难题,明明当时收集的时候只要几分钟,但“补”可能要补很多时间,材料的不完成、不准确。所以,做的时候用心点,或许三五分钟就解决了,但补的时候,烦心,三五天都补补全,做的时候可能档案少点,但绝对是工作留痕,补的时候,可能档案多点,明明你做过,人家就认为你是“造”的。

其实,留痕化管理,对于工作的精细度来说,特别需要,尤其能给自己或者接任此项工作的人给予思考,能从前任的做法中找到存在问题,及时改进自己的工作。如在检查各种会议记录的时候,加入不记录清楚,只能说明该讨论的可能没讨论,就算讨论了,也可能是草草了事。

如果做过的事情,来检查,没有留痕倒确实是基层不好,就怕很多检查都是临时的,甚至原离基层职能的,就拿社区来说,本身工作人员就少,但上面每一个局都有考核,每一个考核都有一套非常精细化的考核细则,假如都按照这一的细则去做,不知道工作量有多少,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基层百姓,服务百姓,一到考核,只能留在办公室补资料。

照理一个基层部门都有三定方案,职能很明确,就好比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每一项教学内容,都涵盖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各单位、各部门的考核必须建立在学校正常教学的范畴内,你不能今天定一个垃圾分类考核办法,明天制订红十字学校考核办法……一个比一个细,一个比一个要求高,如果我们都按照这个细则来做,那还做教育干什么?

留痕管理对于提高业务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我们的留痕契合单位的实际职能,不要将毫无边际的职能强加给基层,这样才真正为基层解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