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詞」百家智慧:成大事者反常識

「發刊詞」百家智慧:成大事者反常識

本節目由琳琅智庫出品,向諸子百家借智慧。

身為現代人,我們為什麼要向諸子百家借智慧呢?那都是2000多年前的事情。這是因為諸子百家的智慧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智慧。這些智慧可以用在一個企業的管理上,也可以用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也可以用在說明問題和製作解決方案上,更可以用在洞察先機,預防對手的陰謀詭計上。在周王朝安定團結的時代,中國的大地上有幾百個諸侯國!每個諸侯國都是一個城邦,其實呢也就是一個企業,或者說是一個大家庭,這國君呢,就是企業的老闆。而諸子百家則是的身邊形形色色各司其職的家臣。

比如儒家,他們是負責依據理智來輔佐國君的官員,相當於後世的宰相;比如道家,他們是負責幫助國軍樹立正確人生觀,養生修養的家臣;再比如法家,他們是負責處罰和刑殺的法官;而負責對外交往的呢?是縱橫家就是蘇秦張儀之流;負責保衛城邦安全的就是兵家,孫武子他們這批人。這些專家型的家臣們世代為主君服務,維持著一個一個城邦的穩定與發展,也就形成了當時社會頂層的——精英階層。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就是這些傢伙搞出來的。按著他們的想法,也許這樣的日子就千秋萬代地過下去了。不過他們的手段有些像武林中的秘籍,通常都是父子相傳,一代一代為諸侯服務,外人不可得而知之,自然也就談不上百家的形成了。

不幸的是,歷史在春秋時代發生了變異,有個叫鄭莊公的傢伙挑頭,在周王朝大地上掀起了併購的狂潮,一時間咱們這中小企業紛紛破產,各諸侯國不斷遭到兼併,結果呢,造成企業幹部大量下崗。面對僧多粥少的嚴峻就業局勢,一個叫孔子的前世襲企業經理人,尋找到了新的創業板塊,那就是進入有償教育行業。孔子一改各家固步自封的態度,推行以“有教無類”為口號的公共教育,不但自己通過收取束脩發家致富,而且贏得了崇高的威望,更通過師生關係建立了儒家的廣泛關係網。他的這個成功呢,是各家下崗員工真切地感到了第二次創業的浪潮。於是就是諸子百家裡面的各家呀,就紛紛通過辦教育和開公眾號,試圖走出事業的低谷了。如此積累百年的各種學問,在短暫的時間裡呈現給了公眾,並且因此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爆發式推送,諸子百家就此成名。他們的傳人已獲成功或失敗的形象,展現了其學說實踐的結果和昇華。這是洞悉人心的學問,也是解決問題的學問。

我們這套課程,將用15講的內容,向你展示諸子百家的智慧,比如:法家的子產教你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團隊;慎子教你如何做一個不拘一格的管理者;而管子會教你怎樣製造、利用和保持信息優勢,有計劃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兵家的孫子教你如何提前預知領導的底線;而孫臏會教你如何合理依靠資源成大事;儒家的荀子教你如何分清主次解決問題,更教會你如何警惕和防範身邊的“危險人物”;而孔子不但教你如何簡化計劃步驟、提高成功率,更用他的“忠恕之道”教你做人的精髓;還有道家的楊朱教你如何適應不完美的世界;以及那位浪漫的莊子,教你如何活的豁達、瀟灑一生。最後,這套課程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訴你:成大事的人往往不按照常理出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反常識”。但這種表面的反常識,其實卻又是符合邏輯的,這才是諸子百家的智慧。

漢朝以後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造成了儒家一枝獨秀的假象,其實真正的治政者深知百家是各有所長的。所謂對儒家的倚重,其實是一種道德宣傳,那是用來統一思想,而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他之所以這麼推崇儒家,實際上是希望藉助他進行教育。那麼教育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讓老百姓更聰明,而是為了更好管理。所以要解決問題還得回到諸子百家上去。那麼諸子百家在實際處理問題方面的精華就被統治者內部巧妙而封閉的傳承了下來,所謂的帝王術、登龍術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諸子百家精華的體現。而且這些精華在歷代的質證和宮鬥之中都曾經被廣泛應用。所謂“漢家之術,王霸兼雜”指的就是對百家智慧的認知和評價。

在春秋戰國的舞臺上,諸子百家造就各種波瀾壯闊的事件,彷彿一幕一幕的活劇,而撥掉這些事件表面的偽裝,我們才可以看到他們背後展示的真正的中國式智慧,有了他們,就有了閱歷。什麼是閱歷?雖然世事變化萬千,但是我們仍然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一些年齡大的人提的建議是有價值的,儘管他們可能不會開車,上網也不利落,但是在洞悉人心方面卻往往有獨到的認識!這就是閱歷。這就是閱歷的價值。

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今天提供的幫助大體類似,幾千年的文明史,總會留下足夠的智慧。你看大樓可以比以前蓋的高一百倍,但人生依然只有百年,當閱歷幫助我們變的所謂老奸巨猾,往往呢也就過了事業的黃金時期了,所以向古人借智慧,向諸子百家借智慧,利用一下那些智者的人生經驗和慘痛教訓,就會成為事業成功的一條捷徑。關鍵是怎麼借?我們要借的是智慧,而不是聰明,因為聰明是感性的,而智慧是理性的,聰明恐怕多半需要天生,只是難免華而不實,或者不可複製,而智慧呢?哪怕中人之資也可以掌握,而且可以解決問題。好了,我們為什麼要向諸子百家借智慧呢?因為5000年的中國文明總有一點可以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