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龄三十年,职称自然评——看上去很美的教师职称评聘“新思路”

教龄三十年,职称自然评——看上去很美的教师职称评聘“新思路”

当前,在教师的经济待遇普遍有待于提高的背景下,职称背后所隐含的学术地位、经济收入,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但又由于职称评聘中的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的客观存在,又引起了部分教师取消职称的呼吁。于是,干脆有人就提出能否“30年教龄自然晋升一级教师”呢?(据报载,已经有地区在2014年就开始实行了)

教龄三十年,职称自然评——看上去很美的教师职称评聘“新思路”

对于当前职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办法,这是可取的——三水三心一直以为,批评容易建设难——再尖锐的批评都比不上一条没用的建议!所以,基于这一点,我对提出这个建议的人,表示尊敬!但三水三心认为,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行的,原因何在呢?

一,现行的职称评聘,弊端多多,导致很多教师对职称意见很大

职称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要评上职称,然后聘上职称,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为什么这样说呢?

1.职称评定的条件严格

现行的职称评定,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比如任教时间,班主任经历,学术论文(或者专著),计算机和外语水平等等,还有的地方规定,必须要有支教经历,这样一来,在硬性条件上,很多人都被刷下来了——不符合条件啊!

教龄三十年,职称自然评——看上去很美的教师职称评聘“新思路”

2.职称评定有指标限制

因为职称与收入挂钩,绝大多数地方都实行比例限制,比如我所在的区域,高级教师评定的比例不超过25%,聘的比例不超过15%。你想,符合条件的再多,名额有限制,你也没机会吧!我在中学的时候,刚达到教龄的限制,就有资格评高级,结果,就有老教师说,年纪轻轻的,应该谦让。于是,一谦让,就是差不多十年——没有名额了!

3.职称评聘过程中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很多评价指标都比较模糊,比如“熟练掌握”“比较丰富”“比较突出”,没有量化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滋生一些问题。一些老师对职称成见颇深——基本上都是认为在职称评聘过程中有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甚至一提起职称,就有人说,职称“依靠的是是关系”“职称是为领导准备的”。比如,头条手机用户50402956433就说“我校的标准是有关系的才能上,你教学效果最好,工作量最多也评不上!”


教龄三十年,职称自然评——看上去很美的教师职称评聘“新思路”

既然大家对职称那么多意见,取消不就行了嘛?这是一种简单的思维,遇到问题就取消,不就是“因噎废食”吗?于是,就有人认为,那还不如“到点自然评”——这种方式又是否可取呢?

二,到点自然评,是论资排辈,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水三心以为,“30年教龄自然晋升一级教师”的核心和实质,就是论资排队——著名相声大师常宝华说“人一辈子都在熬”,对于“到点自然评”,其实就是慢慢的熬,熬到30年,职称就解决了——事实上,真的熬到了30年,离退休也不远了,但传递的信息,却是,不管你干得好不好,用心不用心,只要到了30年,就什么问题都没了

这样一来,教育质量如何保证?

学生发展如何保证?

教育创新从何而来?

或许,你会说,现在的职称评聘也没有这些啊。是的,但至少其评定的条件中,包含有学术成果——即使,有些人的成果只能用“你懂的”来表述!

你或许还会说,我们的师德高尚,我们自己会把这些事情做好。是的,管理学尚有“二八理论”,但管理制度的设计起到两种作用,一种是导向,一种是惩治!到点自然评,导向是什么?如何惩治?

教龄三十年,职称自然评——看上去很美的教师职称评聘“新思路”

三,双管齐下,两种思路或许可以破解当前的职称困局

读者或许会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觉得怎样可行?三水三心关注职称问题数年,有两种思路,也不一定正确,请网友们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一)改指标评价为标准评价,可能是解决当前职称评聘困局的最好的办法

正如前面所说,批评容易建设难。对于职称问题,三水三心一直在高度关注,并写过好几篇文章来谈论当前职称评聘过程中的问题。三水三心以为,当前职称评聘,最关键的问题,不是评聘过程中不公开不公正的因素,而是指标设定!

其实,从财政的角度而言,设定指标可以理解——涉及到的是钱啊!但从教育的角度,却显得荒唐——我明明符合条件,却没有指标,于是,只能苦苦再等!有网友就说,一等就是几十年,人也老了,头发白了,腰也驼了,职称还是没有着落!

改革成评聘,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

标准评聘,也就是说,打破指标的瓶颈,用标准来代替。用哪些标准呢?三水三心就不再说什么“忠诚教育事业”之类的软性标准了,直接上干货:

教龄三十年,职称自然评——看上去很美的教师职称评聘“新思路”

一是工作年限标准。比如,初级职称多少年,现行的限制是5年,就可以评中级,中级满多少年,可以评高级。那么,究竟多少年,我以为,现行的5年还是比较科学的(其实,最好是6年,刚好小学一轮,中学两轮)。

二是师德满意率标准。比如,针对授课班级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师德满意率测评,只要达到多少比例,就有资格评。现在多数地方是90%。

教龄三十年,职称自然评——看上去很美的教师职称评聘“新思路”

三是工作量的标准。你不能一边要评职称,一边又要求减少工作量吧?所以,评职称,应该在规定的年度,都是满工作量。我这里所说的满工作量,不仅仅指的是教学工作,管理和后勤服务,也是重要的工作,那也是学校一盘棋里的重要棋子。

四是工作业绩标准。其实,对于教师工作来说,工作业绩是最不好评定的。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大不一样。比如,有的城郊学校,把老师逼死,他也教不出几个重点——生源在哪里摆着啊!我曾经在一个偏远地区工作过,哪里的孩子,能及格就是万幸——你想,用一根尺子来衡量,合适吗?

还有,非考试科目呢?管理和服务岗位呢?限于篇幅,我不再具体,以后有时间再详谈。

五是班主任工作标准。没有做过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其职业生涯是不完整的。所以,要评上高一级的教师职称,应该有做班主任的经历——起码应该有一届吧?

六是课题与科研标准。高职称教师,应该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虽不能要求每一个老师都成为教育专家,但没有一点研究能力,岂能成就专业工作?但目前的课题管理,问题多多,所以,也只能是依靠专业论文了!

这些标准,都应该有一个具体的指标,不能用模糊的表述。只要标准达到,你就应该并且必须被评为某类职称,反之,标准没有达到,你工作100年,也没用!

(二)采取双轨制的方式,或许可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双轨制,就是一部分教师实行职称评聘,走职称工资的道路,一部分教师走按工作量定岗来核定收入的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教龄三十年,职称自然评——看上去很美的教师职称评聘“新思路”

1.给教师一个选择的机会。

以区域为单位,经过教师的讨论,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制定两种工资发放办法,在基本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将所有的绩效工资,纳入总的盘子里,一种是原来的职称体系发放,一种是按照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来发放。教师可以选择,一旦选择,至少保持3-6年(一个学段,你不能朝三暮四啊)。这样一来,职称高的教师,可以选择走职称的路(当然,也可以不选择),而职称低的教师,可以选择走工作量的路。

这是你做出的选择,你就不能怨谁了,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2.给教师一个竞争的机会。现在,存在一些高职称的教师,一旦评上了职称,就以各种理由,不愿意多上课,甚至有的人干脆做起了各种教学辅助工作,脱离教学一线。任何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职称设置比例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竞争。在这种情况下,让所有的老师都参与到竞争中来——多劳多得、优劳多得,或许可以激发教师的第二个春天!

最后,特别提醒一点,教育不是试验田,任何改革都要慎重。针对教育的改革,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慎之又慎,因为,教育牵涉面广,更重要的是,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孩子,孩子的人生阶段是不可逆转的——经济改革失败了,明年再来;教育改革失败了,孩子明年有来吗?即使是针对教师的改革,也要慎重,教师每一天面对的是孩子,他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啊!

你赞成工龄30年,职称自然晋升吗? (单选)
0
0%
赞同
0
0%
不赞同
0
0%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