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1个月后就登陆优爱腾,还有去影院的必要?网友:有道理!

前段时间追《延禧攻略》的时候,为了抢先一步了解剧情,科技君豪掷几十块变成了该视频网站vip,顺利解锁魏姐最新动态。

剧是很快追完了,这vip失效还没过,好久美进电影院的科技君决定看几部大片来值回票价。

一看电影列表才发现,许多上映不久的电影居然也在视频网站上线了,有些大片上映距离登录网站播放之间的时间间隔,仅不到一个月。科技君不禁感叹:这vip钱花得真值!


新片1个月后就登陆优爱腾,还有去影院的必要?网友:有道理!


不过转念一想,如果最新上映的电影大片仅隔一个月或者几十天之后就能在视频网站上看到,又有多少人愿意腰包里掏出几十元去电影院乖乖坐着看一部片子?影院以后还有什么号召力呢?

窗口期“被迫”缩短

“窗口期”,就是电影在院线上映,到发售DVD、登陆流媒体平台中间的时间间隔。

窗口期如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正变得越来越短。以美国好莱坞为例:过去影片要在影院上映六个月后,才会被制作成录像带、DVD 这类家庭娱乐产品。一到两年以后,他们才会流转到有线电视台进行播放。最后,再进入到长期的包月观看和免费观看。

不过,到了现在,二十世纪福斯在电影上映后的 30 天到 45 天之后就让电影登陆视频网站;而更为激进的环球影业和华纳兄弟则分别将窗口期缩短到 20 天和 17 天。

互联网渠道越来越强势,近几年由于国内视频网站之间的激烈竞争也让这样的趋势同时出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当中。


新片1个月后就登陆优爱腾,还有去影院的必要?网友:有道理!


从2016 年开始,制片方就已经开始尝试缩短窗口期的操作。同年三月底,春节档的电影《功夫瑜伽》与同档期的《大闹天竺》就都出现在了视频网站的播放列表中,两部电影的窗口期还不到两个月。此前冯导的《我不是潘金莲》从大银幕上映到视频网站上播出,也是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

视频网站似乎也给予了这些影片足够的回报。爱奇艺显示《我不是潘金莲》的累计播放量达到了 6752 万次。按照中国电影平均票价 35 元来计算的话,《我不是潘金莲》在影院当中的累计观看人次也只是 1368 万人次而已,而《功夫瑜伽》正片的播放量也接近了 2300 万次。


新片1个月后就登陆优爱腾,还有去影院的必要?网友:有道理!


尽管并不清楚有多少人是花 5 元单次购买观看的,又有多少人是像科技君一样开通了会员收看的,但 2300 万次的播放量也不是一个小数字,转换成收入同样客观。

过去十年,和大部分受到互联网冲击的行业一样,电影行业的力量对比也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电影公司尽管依然耀眼,但在面对互联网平台的时候,他们的底气也不再那么足了。

通过自己掌握的大量消费者,互联网平台已经能够要求传统电影公司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缩短窗口期就是其中的一种。

没有最短,只有更短

按照现在的发展,窗口期还有进一步缩短的空间,甚至以后,还有院线与视频网站同步上线的可能。

近十年,国内票房市场和视频网站同时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双方都希望能从日益增长的观影、娱乐需求中获得更多的受益,窗口期长短的意义就此体现了出来。而受制于传统从业者的强势地位,国产大片的窗口期限制开始和欧美趋同,2015年前后,很多大片的窗口期都维持在2-3个月以上。

目前中国每年能拿到龙标的电影接近千部,但真正能上院线获得票房的不到一半,且中国还有大量地区没有实体影院。而很多中小成本制作即使有幸进入影院,面对大片的冲击,还是难以获得生存空间。

换言之,现在国内电影市场里,有大量影片找不到合适的播放、发行渠道,在竞争激烈的档期,影院排片空间反倒成为了稀缺资源。


新片1个月后就登陆优爱腾,还有去影院的必要?网友:有道理!


在此背景下,视频网站便成了很多影片的救命稻草。片方选择同步上线,说不定还有挽回颓势,扭亏为盈的机会。

2015年,几乎院线一日游的电影《时光大战》在爱奇艺平台独家上线,仅比院线晚了一周,创造了有史以来视频网站最短窗口期纪录。而仅仅4天后,这部电影的网络票房就超过了院线票房(44万),进而成为网络票房最快超越院线票房的电影。

平台与片方都看到了双赢的可能,都开始愿意做更多的尝试,而影院本身也不用过分紧张,相关从业人员透露,一般票房不好的电影才会积极缩短窗口期,好片子的窗口期还是比较长的。而好的影片观众一般都会在第一时间去看,再加上影院本身具有社交属性,所以窗口期缩短对高票房电影的影响很小,对观众的观影习惯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