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1個月後就登陸優愛騰,還有去影院的必要?網友:有道理!

前段時間追《延禧攻略》的時候,為了搶先一步瞭解劇情,科技君豪擲幾十塊變成了該視頻網站vip,順利解鎖魏姐最新動態。

劇是很快追完了,這vip失效還沒過,好久美進電影院的科技君決定看幾部大片來值回票價。

一看電影列表才發現,許多上映不久的電影居然也在視頻網站上線了,有些大片上映距離登錄網站播放之間的時間間隔,僅不到一個月。科技君不禁感嘆:這vip錢花得真值!


新片1個月後就登陸優愛騰,還有去影院的必要?網友:有道理!


不過轉念一想,如果最新上映的電影大片僅隔一個月或者幾十天之後就能在視頻網站上看到,又有多少人願意腰包裡掏出幾十元去電影院乖乖坐著看一部片子?影院以後還有什麼號召力呢?

窗口期“被迫”縮短

“窗口期”,就是電影在院線上映,到發售DVD、登陸流媒體平臺中間的時間間隔。

窗口期如今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正變得越來越短。以美國好萊塢為例:過去影片要在影院上映六個月後,才會被製作成錄像帶、DVD 這類家庭娛樂產品。一到兩年以後,他們才會流轉到有線電視臺進行播放。最後,再進入到長期的包月觀看和免費觀看。

不過,到了現在,二十世紀福斯在電影上映後的 30 天到 45 天之後就讓電影登陸視頻網站;而更為激進的環球影業和華納兄弟則分別將窗口期縮短到 20 天和 17 天。

互聯網渠道越來越強勢,近幾年由於國內視頻網站之間的激烈競爭也讓這樣的趨勢同時出現在中國的電影市場當中。


新片1個月後就登陸優愛騰,還有去影院的必要?網友:有道理!


從2016 年開始,製片方就已經開始嘗試縮短窗口期的操作。同年三月底,春節檔的電影《功夫瑜伽》與同檔期的《大鬧天竺》就都出現在了視頻網站的播放列表中,兩部電影的窗口期還不到兩個月。此前馮導的《我不是潘金蓮》從大銀幕上映到視頻網站上播出,也是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

視頻網站似乎也給予了這些影片足夠的回報。愛奇藝顯示《我不是潘金蓮》的累計播放量達到了 6752 萬次。按照中國電影平均票價 35 元來計算的話,《我不是潘金蓮》在影院當中的累計觀看人次也只是 1368 萬人次而已,而《功夫瑜伽》正片的播放量也接近了 2300 萬次。


新片1個月後就登陸優愛騰,還有去影院的必要?網友:有道理!


儘管並不清楚有多少人是花 5 元單次購買觀看的,又有多少人是像科技君一樣開通了會員收看的,但 2300 萬次的播放量也不是一個小數字,轉換成收入同樣客觀。

過去十年,和大部分受到互聯網衝擊的行業一樣,電影行業的力量對比也正在發生變化。傳統電影公司儘管依然耀眼,但在面對互聯網平臺的時候,他們的底氣也不再那麼足了。

通過自己掌握的大量消費者,互聯網平臺已經能夠要求傳統電影公司給予他們一定的優惠,縮短窗口期就是其中的一種。

沒有最短,只有更短

按照現在的發展,窗口期還有進一步縮短的空間,甚至以後,還有院線與視頻網站同步上線的可能。

近十年,國內票房市場和視頻網站同時迎來一個高速發展期,雙方都希望能從日益增長的觀影、娛樂需求中獲得更多的受益,窗口期長短的意義就此體現了出來。而受制於傳統從業者的強勢地位,國產大片的窗口期限制開始和歐美趨同,2015年前後,很多大片的窗口期都維持在2-3個月以上。

目前中國每年能拿到龍標的電影接近千部,但真正能上院線獲得票房的不到一半,且中國還有大量地區沒有實體影院。而很多中小成本製作即使有幸進入影院,面對大片的衝擊,還是難以獲得生存空間。

換言之,現在國內電影市場裡,有大量影片找不到合適的播放、發行渠道,在競爭激烈的檔期,影院排片空間反倒成為了稀缺資源。


新片1個月後就登陸優愛騰,還有去影院的必要?網友:有道理!


在此背景下,視頻網站便成了很多影片的救命稻草。片方選擇同步上線,說不定還有挽回頹勢,扭虧為盈的機會。

2015年,幾乎院線一日遊的電影《時光大戰》在愛奇藝平臺獨家上線,僅比院線晚了一週,創造了有史以來視頻網站最短窗口期紀錄。而僅僅4天后,這部電影的網絡票房就超過了院線票房(44萬),進而成為網絡票房最快超越院線票房的電影。

平臺與片方都看到了雙贏的可能,都開始願意做更多的嘗試,而影院本身也不用過分緊張,相關從業人員透露,一般票房不好的電影才會積極縮短窗口期,好片子的窗口期還是比較長的。而好的影片觀眾一般都會在第一時間去看,再加上影院本身具有社交屬性,所以窗口期縮短對高票房電影的影響很小,對觀眾的觀影習慣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