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護患者平穩度過手術最危險的階段——訪濱醫附院麻醉科主任王耀岐

很多人眼中的術中麻醉就是“打一針,睡一覺”,實際上,麻醉醫生在術中的工作遠不止於此。或許你卻並不瞭解他們的工作,他們是醫院裡看不見太陽的“礦工”,更是無影燈下,病友們生命的守護者。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麻醉團隊。

监护患者平稳度过手术最危险的阶段——访滨医附院麻醉科主任王耀岐

手術室裡,病人“睡著”時,生命就表現為監護儀上的一系列數據,哪個數據偏離正常,病人生命就有危險。

術中嚴密觀察,寸步不離

不同於相對開放的門診或者臨床科室,麻醉科和手術室合併在一起,工作空間相對封閉,對無菌環境要求嚴格,所以初涉麻醉科,給人感覺森嚴且神秘。麻醉科醫護的著裝也與眾不同,一襲綠裝,再配一頂花帽,這不僅緩和了嚴肅氣氛,也帶給人以溫馨之感。

“麻醉醫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記者問。

“很多人以為麻醉醫生的工作僅僅是打一針麻藥,實際上,麻醉不僅僅是一門讓人睡著的藝術,更蘊含了豐富的醫學知識。麻醉醫生不僅要讓病人睡著,更要保證病人手術後能安全地醒過來。”濱醫附院麻醉科主任王耀岐教授回答。

他介紹,麻醉醫生是一個被手術醫生稱為“生命守護神”的職業。因為有了麻醉醫生全程服務手術的保駕護航,手術醫生才能在手術檯上從容不迫地進行各種操作,患者才能得以平穩地度過手術最危險的階段。

麻醉醫生要根據病人的具體健康狀況和手術情況,嚴密觀察機體的各項重要生命指標,而且必須是始終如一地密切觀察,遇有問題及時處理。王耀岐說,麻醉醫生的職責不僅僅是解除病人手術中的痛苦,還必須要保護病人的生命功能不因外科手術而遭到過度的有害影響。

王耀岐說,有一個麻醉科的老教授曾多次在全國性會議上講,他幹了一輩子的麻醉,工作中也絲毫不敢大意,他經常叮囑他的學生;“監測病人就應該像烏龜瞪蛋一般睜大眼睛,打起精神,一刻也不能離開觀察。”

监护患者平稳度过手术最危险的阶段——访滨医附院麻醉科主任王耀岐

精湛技術,搶救患者生命

“救命啊!大夫,快來救救我的孩子!”這是2008年農曆臘月二十六上午11時40分來自濱醫附院“綠色通道”的呼救聲。手術室大門一開,醫護們被眼前的一幕嚇了一跳:一名飽含淚水的中年男子懷抱著一個面色紫紺、呼吸微弱的小男孩兒氣喘吁吁的衝進來。

“是氣管異物,孩子快不行了!”隨行的醫生焦急地說。

“快去九臺,分頭準備!”王耀岐當機立斷。隨後,他第一個衝進手術間,接好麻醉機,拿著氧氣面罩,托起患兒下頜開放氣道,控制呼吸。

“心臟按壓,立即建立靜脈通路,阿托品、腎上腺素依次應用,地塞米松10mg靜推!”在王耀岐臨危不亂的指揮下,搶救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手術檯前的每個人都非常著急,為擔憂孩子懸著一顆心。大約過了20分鐘後,患兒心跳逐漸恢復了正常,血氧飽和度上升並維持到了92%。“患兒生命體徵已穩定,可以開始手術了。”王耀岐說完,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手術醫生立刻插上支氣管鏡,僅用5分鐘就把異物取出。原來是一粒完整的花生米卡在孩子聲門處。孩子的呼吸均勻了,臉漸漸變得紅潤,孩子得救了。

像這樣的搶救不斷在手術室裡上演。三十餘年來,王耀岐一直工作在臨床麻醉第一線,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善於處理各種臨床疑難危重病人,參與搶救了無數危重病人。

很多搶救都是發生在夜間,有時候是年輕醫師值班,王耀岐記得有一次他在家裡指揮搶救一名術中心跳驟停的患者,在床頭打電話打了整整三個小時,最後手機都沒電了。“情況緊急,來不及再穿上衣服往醫院跑。”

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

“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王耀岐解釋,即使是對麻醉藥的使用,也絕不是一些人所認為的那種門急診或病房的給藥方式,比如用什麼種類的藥、如何聯合用藥、何種方式給藥、給多少藥量等等問題,都是很精細化的工作。

現在面臨的狀況是麻醉醫師少,手術多,工作壓力大。“早晨進了手術室,晚上才能回家,一天見不到太陽。我們的同事經常出現手足麻木、抽筋等,因為長時間不見太陽缺鈣。”王耀岐說,科室女性較多,很多剛生育孩子的,沒有餵奶時間,因為一人一個崗,手術不能離人。“只能由家人把孩子抱到更衣室等手術結束了,才能過去喂一次。”

王耀岐介紹,在美國醫學行業薪水最高的是麻醉醫生。他以一個在美國很有影響的故事,解釋了其原由。原先很多美國人認為,麻醉醫生的工作不過就是給病人打一針、睡一覺那麼簡單,怎麼拿的薪水那麼高呢?於是應該降薪的呼聲越來越大,後來引發了一場電視辯論。大多數嘉賓一邊倒地支持給麻醉醫生降薪。這時一位麻醉醫生說道:“其實,我打這一針是免費的……”全場立刻安靜下來。

他接著說:“我拿的薪水是打完針看著病人,不要讓他因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而死去,並保證他們在手術結束後能安全醒來。如果你們認為我拿的錢多,那我打完針就走好了。”辯論現場,無一反駁。從此麻醉醫生工資問題在美國再無爭論。

王耀岐說,“在國內也基本達成了一個共識:手術醫生是治病的,麻醉醫生是保命的。”但是,一些誤解還是存在。王耀岐講了一個為90歲高齡病人切除闌尾的新聞,報道只說外科醫生的高明。“其實在內行看來,應該讚揚的麻醉醫生。人無論多大歲數,闌尾基本一樣,難的是對老人的生命體徵的調控。”

“我們還曾為一些100多歲的老人做過手術。”王耀岐解釋,現在人們條件好了,老人骨折、關節置換等手術需求多了,高齡手術患者增多,對麻醉醫生提出了挑戰,“實際上,這些老人的器官到了一個極限了,保證他們的安全,真能看出一個麻醉醫師的技術。”

勇於開創,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濱醫附院麻醉科承擔著醫院各科的手術麻醉、體外循環、手術室外麻醉、疼痛診療及危重病的搶救與復甦等工作。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為魯北地區麻醉學科醫教研中心,為山東省特別是黃河三角洲地區人民的衛生健康事業和麻醉學科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麻醉科多年來一直注重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科室200餘名職工,其中高級職稱9人,博士學位5人,在讀博士6人,碩士學位48人,有很好的人才梯隊。科室以圍術期重要臟器功能保護、疑難危重病人的麻醉處理、圍術期癌性疼痛的診療、麻醉的可視化技術為研究方向,大力開展相關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工作。

科室陸續開展了多項新技術新項目,填補了多項省內空白,有些在國內領先。國內首例單肺移植聯合室間隔缺損修補術的麻醉處理,在省內率先開展了容量性肺動脈導管用於冠狀動脈搭橋術及其他危重病人術中的監測,在山東省麻醉科第一個將TEE引導技術用於微創房室間隔缺損封堵,又在省內率先開展了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及外周動脈、深靜脈穿刺置管術,該技術的開展結束了醫院盲探神經阻滯與動靜脈穿刺的歷史,推動了麻醉可視化技術的的發展,填補了我市乃至黃河三角洲超聲技術在麻醉中應用的空白。

濱醫附院現在手術間有57個,百級手術間8個,12個數字一體化手術間,寬敞明亮,設施國內一流,示教室與手術間不同屏幕可隨時切換,可實現教學互動。“特別是在多學科會診時,用處很大。”王耀岐說,將來醫院進一步發展後後,還將啟用核磁手術間。

覺得不錯,請點“贊” 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