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內蒙呼和浩特花甲老人讚美大漢雄風

9月4日上午10時40分許,身著騎行服五位花甲老人風馳電騁騎著自行車進入臨汾市鼓樓北廣場,繞行一圈後,在衛青、霍去病雕塑前合影留念。

山西臨汾:內蒙呼和浩特花甲老人讚美大漢雄風

隨後他們仔細閱讀了衛青、霍去病簡介,紛紛豎起了大拇指,並要求筆者重新給他們拍張合影。“以前課本里有衛青、霍去病驅匈奴故事,但不知道他們是臨汾人,更不清楚他們是舅舅、外甥的關係”65歲的程貽琦老人說道。“從出發到今天,是第十一天了,進入山西的第六天”秦寶剛、景智麗介紹。

山西臨汾:內蒙呼和浩特花甲老人讚美大漢雄風

“ 臨汾的老火車站、堯廟景區、丁村民俗博物館、壺口”幾位老人向筆者詢問最佳騎行路線。隨後他們觀賞了臨汾的標誌古建築——鼓樓,向老火車站駛去。

山西臨汾:內蒙呼和浩特花甲老人讚美大漢雄風

相關鏈接: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

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於以戰養戰,用兵敢於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衛青逝世,起冢如廬山,葬於茂陵東北1000米處,諡號為“烈”。

主要成就

龍城大捷

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車騎將軍,首次帶兵出征。漢軍一共四路出兵,三路潰敗無功,只有衛青一路勝利,奇襲了匈奴聖地龍城,俘虜700人,取得勝利。被封關內侯。

收復河朔

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衛青、李息率兵出擊匈奴,自雲中出兵,西經高闕,再向西直到符離(今甘肅北部),收復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轄地(通稱“新秦中”),並在陰山以南的河套地帶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縣(今內蒙古杭錦旗北)。朔方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旗東,離包頭大約200公里。

奇襲高闕

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襲高闕,包圍右賢王,俘虜小王十餘人、男女1.5萬餘人,牲畜達千百萬頭。衛青官拜大將軍,漢軍所有將領歸其統轄。

二出定襄

元朔六年(前123年)二出定襄,斬獲萬餘人。

漠北大戰

元狩四年(前119年)兩路出兵,遠涉漠北,和單于兵相遇,衛青以武鋼車結陣,以弱勝強擊敗單于主力。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西漢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十七歲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軍事思想

騎兵的建設與使用。武帝時期,是中國軍制史上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為作戰主體這一重大轉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階段。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前期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代騎兵的發展大致可以漢武帝為界劃分階段,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為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是突襲作戰戰術的運用。

霍去病的作戰方略可以說是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他的作戰可謂是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

在漠北之戰中,霍部帶著的傾一國之力準備的物資捨棄不用,反常地取食於敵(僅此一次,回去之後一年多就病死了),就是在漠北想辦法補充軍需物資。客觀上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同時也可以解決漢朝國力不足以支持對匈奴作戰的問題。霍去病任用匈奴裔武人。包括取食於敵,千里奇襲都可能與這些匈奴裔武人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