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秋佳節圓月難見?這裡有一抹“金黃”比月色更美!


成都中秋佳節圓月難見?這裡有一抹“金黃”比月色更美!

展廳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24日訊(記者 李慧穎 攝影報道)9月24日是中秋小長假最後一天,也是中秋佳節。自古中秋賞月,今天想變幻一下新玩法嗎?這個中秋,我們不賞月亮,“賞黃金”。9月21日,一場橫跨我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家考古文博單位的精品金器展《金色記憶——中國十四世紀前出土金器特展》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350套(850餘件)精美金器書寫這一部璀璨黃金裡的中國史。


成都中秋佳節圓月難見?這裡有一抹“金黃”比月色更美!

黃金容器


意外收穫 感知文化脈絡

“這個是西漢時期的金獸,足有9公斤重,含金量為99%。”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內,來自天津的孫女士正在一邊觀展,一邊發微信語音和她的孩子分享金器之美。孫女士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自己和父母第一次來成都度中秋小長假,偶然遇見這樣獨特的金器展,便臨時更改行程來觀展。“這樣的展覽,讓我更宏觀的瞭解到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從整個金器演化過程來看,西部如新疆的紋器還保持了地中海沿岸、歐洲風格;越往東演化,就加入了草原文化風格;再到東邊的時候,就加入了農耕文明的特色,更加細膩。這次的旅行太物超所值了!”孫女士感嘆到。

中國黃金製品產生於夏商時期,歷經各民族、各地方文化的融合、創新與發展,呈現出一脈相承又多元共融的格局風貌。本次展覽以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遼寧、西藏自治區、陝西、河北、北京、河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重慶、貴州、雲南、四川等地通過考古發掘出土的先秦至元代金器精品為主體。從北到南,從遊牧民族到農耕文明,從歐亞草原到北方絲綢之路,從河西走廊到喜馬拉亞東麓,中華大地上擲地金聲發出的陣陣迴響都被一一收納於展廳。


成都中秋佳節圓月難見?這裡有一抹“金黃”比月色更美!

金面具


件件珍品 探尋中外交流

“這次展覽對我來說真的是有史以來最耀眼的展覽了。每一套金器都非常有文化價值。”金沙遺址博物館講解員何燕介紹到,由於本次展覽展品時代跨度大、地域廣,因此整體內容設計以時代為序,根據不同階段金器發展的總體特徵劃分出了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等五個單元。展廳中心設置了一個特殊的單元“黃金面具”。這一單元包含來自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地出土的8件黃金面具,是首次對國內目前發現的主要黃金面具進行集中展示。

“在全世界來講,最早出土面具的地方是在地中海片區,是全世界人民最早使用面具的地方。包括古希臘、兩河流域、古埃及等地大部分出土的面具都是做喪葬的。一般戴逝者臉上或者是棺槨外。這種文化一路向東傳到中國內蒙古、新疆、甘肅等地區。”而中國最早出土的面具是在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而且與喪葬文化不同,古蜀面具多用於祭祀活動。反映出古蜀先民獨特的宗教信仰和非凡的藝術想象力。

例如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金面具,這是古蜀人神聖的祭祀用品,目前中國發現的同時期形體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金面具。另一件出土於康平遼代契丹貴族墓地的金面具五官立體寫實,用於陪葬。金面具眉毛、睫毛、鬍鬚都清晰可見,“這可以說是一件彰顯死者高貴身份的葬具。”


成都中秋佳節圓月難見?這裡有一抹“金黃”比月色更美!

展廳現場


“金器發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黃金製造工藝已經開始成熟起來,不是簡單的受外界影響,出現了黃金工藝水平高超的發展時期。北方草原地區開始和中原地區開始有黃金貿易。甚至還會向中原定做關於草原風格的黃金飾品。”在何燕的指引下,記者看見一塊大金牌。這是一塊虎豕咬斗紋金飾牌,上面的紋飾是用淺浮雕的手法刻了一隻老虎,然後咬住一頭野豬,纏繞搏鬥在一起的畫面。這是非常典型的草原風格,但該金牌的背後用戰國時期秦人書法書寫了“一斤二兩廿朱少半”的銘文。包含著戰國時期的度量衡制度、書法、金屬鑄造技術以及早期北方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文化、黃金貿易等方面的諸多信息。


成都中秋佳節圓月難見?這裡有一抹“金黃”比月色更美!

黃金腰帶


成都中秋佳節圓月難見?這裡有一抹“金黃”比月色更美!

南宋金腰帶扣飾


熠熠生輝 賞工藝之美

在展廳現場,一件南宋時期的金腰帶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條金腰帶由13塊金牌組成,上面的花紋極其精巧細緻。金牌上的荔枝紋運用錘揲、掐絲等技法刻畫得栩栩如生,每一顆荔枝上面都有突起的小顆粒。“這個小顆粒是當年的工匠用焊珠的手法將一粒粒如塵埃般大小的金珠給一顆一顆焊上去的,這樣的工藝水平可以說是代表了南宋時期我們中國黃金工藝的輝煌成就。”何燕介紹到。

此外,展廳內展出的金冠帶、金盞、金箔虎形飾、多件步搖、耳墜、項飾,製作也極為精緻、閃耀。據中國氣象消息,成都地區中秋佳節賞月無望,圓月難見,不如來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來賞同樣耀眼的金器吧!


成都中秋佳節圓月難見?這裡有一抹“金黃”比月色更美!

智慧輪盝頂純金寶函


記者瞭解到,為使觀眾最大程度瞭解和感知中國金器文化,本次展覽準備了線上、線下多種瞭解黃金文化的途徑。在展廳的互動區,觀眾只需用手機掃描展品的精美圖版,即可欣賞文物三維動態,還可隨意調整文物大小和位置,把文物“戴”在身上。

此外,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官方微信特別增設了“專家版”語音導覽服務,專業的研究角度和敘事線索,將為觀眾提供更多關於展品的延展信息。同時,展廳中的多媒體視頻、觸摸屏、在線學術平臺等,也將以詳實的背景資料和展品說明,幫助觀眾更全面、更深入地看懂展覽。圖片與背景資料詳實的展品圖錄,更是一本可供觀眾帶回家的“金器大觀”。作為中國考古學會第二屆考古學大會的系列展覽之一,本次展覽還將在2個月的展期中,陸續邀請專家學者舉辦相關學術講座,直面觀眾解讀光輝璀璨的中國金器文化。而對於小朋友們來說,“面具貼金”“巧手做金飾”等多場動手動腦的金器主題社教活動也將帶他們走進充滿童趣的金色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