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色村寨里的年轻人:用“乡愁”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乡村振兴”战略。在湘西特色民族村寨里来了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凝聚青春的力量助力乡村的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

生态宜居:湘山湘水里的初心守护

湘西不仅有绿水青山,更有好客的湘西人民。西南民族大学秉持“为少数民族服务,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宗旨,连续多年委派挂职干部助力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每年学校都会派出专家为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把脉问诊”调研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团队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街串巷,科学评估精准扶贫成效。今年社会实践各族学生还来到精准扶贫的实践地——十八洞村,他们和曾被总书记亲切称为“您是大姐”的石奶奶进行了亲切的交流。谈起这些年来的变化,石奶奶说:“这几十年来,我们全村从穷到温饱再到现在大家都富起来了,这个精准扶贫搞得好,我们村民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民族特色村寨里的年轻人:用“乡愁”助力乡村振兴

在美丽乡村示范基地土家山寨保靖县迁陵镇陇木峒村,土家打镏子非遗文化传承人郑支书为实践团的师生们介绍了当地对历史人文元素的深度挖掘,在文化引领的基础上陇木峒村将农业与旅游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旅产业,实践团艺术设计的师生们还为“索源果业专业合作社”绘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墙绘,为花果飘香、民居古朴的土家村寨打造出兼具民族文化、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乡情乡愁。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化下乡、精准扶贫,更是一个有益于结合实际促进乡村振兴,用文化引领记录乡愁乡情的传承与探索。

文化引领:民族融合促发展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西南民族大学师生多年来连续深入武陵山区调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组织专家为精准扶贫“把脉问诊找出路”。在今年的社会实践,“五个认同”骨干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的师生们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为花垣县七所乡村小学筹建了电子图书馆,把“互联网+教育”的扶贫新模式打造成公益项目。项目通过为每所乡村小学配置kindle电子书50台,助力乡村教师提升阅读指导能力,同时,每台kindle中的500册藏书旨在鼓励村小的孩子们通过“书路计划”的公益项目把看世界的感悟写成文字赚取稿费帮助家庭增加收入。该项目还将“书路同行”的作文评选活动引入乡村小学的语文课程,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鼓励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将作品展示成册,为村小的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窗口。以文化引领促进经济发展。

民族特色村寨里的年轻人:用“乡愁”助力乡村振兴

美丽湘西:科学富民促振兴

在湖南保靖茶婆峰有限公司,学生们与当地黄金茶茶农进行了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团队利用现代品牌思维打造黄金茶特色发展方模式,帮助保靖黄金茶走向电商发展的道路。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们发现保靖黄金茶发展存在“营销方式单一,电商意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团队带来了自主研发的微信小程序、网上商城等互联网平台帮助当地企业开展现代营销。同时,学生们积极探索茶业与旅游的融合模式,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同时还有一支小分队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他们走村串户,开展实地调研,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地红色旅游发展的措施。将红色旅游与生态农业旅游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投资发展,使红色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更好的帮助当地脱贫摘帽,助力湘西红色旅游发展。

民族特色村寨里的年轻人:用“乡愁”助力乡村振兴

扶贫的重中之重是扶智。此次实践团队代表西南民族大学还与保靖县民族中学签订合作协议,并向吉首市矮寨镇捐赠1500本图书用于村镇书屋的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实践团队通过“互联网+大赛”、“大创项目”、“创青春”赛事平台,以青年观察家的身份来到花垣县农业科技园区考察,触发“青春新动能”,培育出一批服务于民族地区、助力乡村振兴的创业项目。

改革开放40年之际,湘西青少年还将参加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创建活动。与民大学子共访改革开发总设计师小平故里,为乡村振兴交上青年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