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高、性格好,不是行走红尘、获得成功的法宝,看看宝钗就知道

情商高、性格好,不是行走红尘、获得成功的法宝,看看宝钗就知道

《红楼梦》的时代,“情商”这个词儿还没有出现,但无论如何,宝钗都是小说中情商最高的女子。

她初入贾府时,不过15岁,可却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很快就赢得了众人的喜欢,就连那些小丫头们,也都愿意找宝钗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发现,宝钗的情商真是高。

对上,她知道怎样才能让领导高兴,时时处处都表现完美。贾母给她过生日,问她喜欢什么吃食、戏文,她都挑贾母喜欢说的,让贾母十分欢悦。王夫人间接害死了金钏儿,她特别善解人意地安慰姨妈,并且主动将自己的衣服送给金钏儿。真是既会说话,更会做人。

对身边的朋友,她也满怀诚恳之心,尽自己所能关注每个人的情绪,帮助每个遇到困难的人。湘云一时兴起要做东道办诗社,可想起花费不菲又很为难,于是宝钗主动帮助她办了一场螃蟹宴;看到出身贫寒的邢岫烟生活艰难,她便悄悄给她送衣送物,不图回报;黛玉虽然一直对她不友好,她却私下提醒黛玉,不该说的不能说。为了帮黛玉治病,主动给她送燕窝,终于让黛玉放下隔阂,视宝钗为姐姐。

情商高、性格好,不是行走红尘、获得成功的法宝,看看宝钗就知道

就是对待贾府中身份不高的主子,地位卑微的仆人,宝钗也是无比周到体恤。贾府中很少有主子愿意和贾环玩,但那年正月里,贾环曾经和宝钗、莺儿、香菱一起“赶围棋做耍”。哥哥出门带给她很多礼物,她分送给大观园的亲友,也没落下贾环的一份。探春“兴利除弊”,只在意到节省开支,宝钗的目光却看到了更多的人。她建议承租人的收入无需入账,不仅让她们剩余,也要分一些给其他没有参与承包的人。宝钗懂得底层人的艰辛,竭尽所能给予他们公平公正。

宝钗不仅情商高,她性格也好。除了“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那一回讽刺过宝黛之外,她从未给谁难堪过,也很少计较谁的冒犯。行走在大观园中的宝钗,不仅美貌端庄,更是时时处处都在帮别人解决问题,给出建议,安慰时有抑郁的心情。不仅如此,身为贵族小姐,宝姑娘不喜奢华,生活十分朴素,所居的地方什么玩物器具都没有,唯有一瓶菊花、两部书和一套茶具而已

可就是这样一个情商高、性格好、习惯好的美好女孩,在书中却不得最高领导贾母的喜欢,在书外更是让很多读者讨厌。

贾母不喜欢薛宝钗,从对她房间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来。她认为宝钗的布置太素净了,既怕有亲戚来给贾府丢面子,又觉得忌讳,直言提出批评。更让人难堪的是,当宝钗的堂妹宝琴进入贾府,贾母给予了无比隆重的待遇。不仅逼着王夫人认了干女儿,还把宝琴带在身边,将珍贵的凫靥裘给了宝琴,更开口问薛姨妈宝琴的生辰八字,打算给宝玉提亲。贾母如此宠爱宝琴,实在是打宝钗的脸啊!话说宝钗已经来了这么久,还有“金玉良缘”的传说,贾母都不理,这是明摆着对宝钗的不喜与拒绝啊。以至于宝钗自己都觉得不是滋味,半真半假地跟宝琴说:“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你倒去吧,仔细我们委屈着你。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

很多读者也不喜欢宝钗。他们认为宝钗太有心计太有府城,所有的助人之举都是为了收买人心,所有的体谅之心都是为了不得罪人,为了实现自己成为“宝二奶奶”的目的。

情商高、性格好,不是行走红尘、获得成功的法宝,看看宝钗就知道

其实,不仅贾母不喜,读者不接受,宝钗自己也不快乐吧?她曾经跟黛玉吐露心曲,说自己从小也是淘气任性的,那些不应该读的戏曲诗词也都读了很多,后来生活出现了变故,父亲去世母亲软弱,哥哥又不成器,她只能“不以书字为事”,开始留心“针黹家计”,帮助母亲分忧解劳。做客贾府,她不得不处处留心在意,以求不断走向衰落的薛家得到贾府的庇护。她不敢轻易表现自己的爱憎,总想讨好所有人,连个丫鬟小红都要担心提防,活得无比辛苦疲惫。

谁说情商高、性格好就是万能的法宝呢?看看宝钗就知道,她这么努力,都无法让所有人喜欢,也让自己的天性压抑。聪明的宝钗后来大概也意识到了,她不想再这样“情商高”地生活下去。所以在抄检大观园后,无论王夫人怎么挽留,宝钗都坚决搬出了大观园。不久到了中秋,大观园诗社的姐妹们原本说好,要在一起赏月结社联诗的,宝钗却离开了贾府,惹得湘云生气、黛玉不满。要是在从前,宝钗绝不可能这么做吧?她是一个多么周到体谅的女孩啊!

压抑了许久的宝姑娘终于活开了!尊重自己的内心,她不再介意别人的评价感受了,贾母嫌过节人少也好,湘云埋怨自己也好,她懒得再面面俱到了。行走红尘,真是犯不上情商那么高,自己的感觉也重要。这几年在贾府做客,事事都要留心,处处都要在意,宝钗不知道有多么辛苦。

当湘云和黛玉在凹晶馆寂寞联诗的时候,宝钗一定也在与自家人一起赏月饮酒吧?明月清辉下,她的笑容一定明媚温暖,她的心情一定轻松自在,她终于找回了自己,这样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