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界长期论断,将亚热带水果北移4个纬度,她把余生奉献给科研

无私奉献就是没有私心的奉献,不讲名利的奉献,不说空话的的奉献。有一位老人,她完全把自己的精力,把自己的知识,把自己的财富都奉献给了果树发展事业,她有个朴实的名字——朱平风。

打破学界长期论断,将亚热带水果北移4个纬度,她把余生奉献给科研

退休前,朱平风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林研究室副研究员。2002年退休后,她只身一人来到陕西安康瀛湖镇洞桥村,在一片荒山上开始了将亚热带水果北移栽植的试验 从2002年到2017年,15年弹指一挥间,朱平风把自己的“学术论文”写在了山林之间。这样的执着与坚守,常常让人忘记她也已是一个七旬的老人。

将亚热带水果北移3至4个纬度

朱平风选择瀛湖镇,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她在安康从事社教工作时,发现安康的气候很适宜发展果业,尤其是瀛湖镇。

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一些老百姓还处于贫穷与闭塞之中。因此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这里的老百姓走上富裕路。2003年,荒地经过平整成为试验田,房子也盖起来了,朱平风开始在地里栽植果树苗。她种的有枇杷、有杨梅,还有一些村民不认识的树苗。每天清晨,朱平风早早就起床,在试验田里浇水、剪枝、观测、记录,一直工作到很晚。

打破学界长期论断,将亚热带水果北移4个纬度,她把余生奉献给科研

随着树苗一天天长高,朱平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她开始动员村民种植枇杷树和杨梅树。她自己掏钱从南方买回树苗提供给村民,可村民不为所动。 

但为推广种植,朱平风开始送树苗上门。她每天一大早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挨家挨户敲门送树苗。她购买一株树苗花费16元,但只收村民1元。“我想完全免费,但怕村民把树苗当柴火一样烧了。我收1元钱,村民就知道这些树苗是自己买的,也就不会糟蹋了。”

起初,许多村民抱着“反正不花钱”“试试看”的心态栽种了杨梅树和枇杷树。几年后,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种的都是“宝贝”,杨梅每公斤能卖到30元,经济效益比本地水果高10倍,城里人还特地上门来买杨梅。现在,安康市场上卖的本地产枇杷、柠檬、杨梅、火龙果等,基本上都是她引进、培育的。

打破学界长期论断,将亚热带水果北移4个纬度,她把余生奉献给科研

不仅不计名而且不计利

朱平风虽有名,却不计名,总是默默的奉献。去年,全国老科协要表彰一部分在老科协岗位上做出有突出贡献的老科协会员,安康当地就推荐了朱平风,作为候选人要求必须有科研成果、有总结论文,但推荐单位却找不到可供有关部门认定的科研成果,也找不到科研论文。其实,经过十几年不懈的努力,朱平风已有非常多的科研成果,她把亚热带水果的种植北移了三到四个纬度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然而,对于这些朱平风却看得很淡,她的观点是只要干好实事,文章和名誉都是次要的。不计名,只求实,朱平风无愧于是一名真正的科技工作者。

打破学界长期论断,将亚热带水果北移4个纬度,她把余生奉献给科研

不仅不计名,朱平风同样不计利。朱平风最开始推广柠檬的时候,当地的农民根本不相信,她就不厌其烦的做农民的工作。最可敬佩的是朱平风提出,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栽树挖一个坑,她用自己的积蓄给农民补贴4元,把树苗无偿送给农民。朱平风只是一个退休的普通科技工作者,退休工资本就不多,她却不计较这些,对她而言果树的推广和农民的增收才是最重要的。经常送钱送物,朱平风的退休工资也显得捉襟见肘,经常靠家里的接济,丈夫的工资也常常用来补贴果树发展事业,而对于这一切,朱平风从未想过计较。

打破学界长期论断,将亚热带水果北移4个纬度,她把余生奉献给科研

“我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吃苦,二是更不怕吃亏。”朱平风这样评价自己。 “让农民富起来,这个担子很重,我要担到底。”朱平风这样确定目标。在村民心中,朱平风是他们通往幸福生活的引路者。

6月6日,杨凌,朱平风躺在病床上,叮嘱子女,自己“走”后,要简化程序,不举行仪式、不通知瀛湖镇的村民、不占用墓地,将骨灰运回瀛湖镇,埋葬在大树下。当天晚上,77岁的朱平风“走”了,“走”得平静,“走”得安然。

大山无言,静默无声

瀛湖静谧,暗含深情

果木林林,葳蕤如斯

秉持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诚朴勇毅”的校训,朱平风将论文写在了大山上,也将自己的余生留在了安康瀛湖。

欢迎大家选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造,更多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招

部分素材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