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大合唱該怎麼唱?話語融通是其國際傳播的著力點

一帶一路大合唱該怎麼唱?話語融通是其國際傳播的著力點

“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在於逐步實現沿線各國的互聯互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的傳播。因此,中國國際傳播的著力點在於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彌合沿線國家的話語分歧和文化衝突,實現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融通和價值認同。這就需要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話語體系。話語體系作為一套完整的話語表達系統,包括話語主體、話語渠道、話語對象、話語內容、話語方式五個要素的整體協調和有機配合。

一是多元互動的話語主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的生動比喻,“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大合唱”。“一帶一路”國際傳播作為多聲部的復調傳播,首先,需要建構多層次的立體傳播話語圈層,打造多種形態的話語主體,形成不同層面的和聲共振。這裡既需要官方機構的權威發佈,又要有民間組織的互通有無;既要有本國媒體的議題設置,又要有沿線國家媒體的配合回應;既要有專業媒體的內容生產,又要有普通民眾的互聯網思維植入;既要有意見領袖的信息解讀,又要有公民個人的多維傳播。從而形成包括國家組織、社會團體、各級媒體、企業與個人在內的多圈層、立體化的傳播主體結構群,形成覆蓋全球的傳播網絡。其次,在不同層級話語主體的傳播互動中,首當其衝的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公信力的主流媒體品牌,組建優勢互補的國際媒體矩陣,同時借力各國媒體、沿線媒體、企業社團和網絡社群,把握時機講好中國故事,形成基於不同立場和觀點的多頻協奏、多音齊鳴。

二是融合互通的話語渠道。在國際話語體系中,話語渠道是指話語表達所運用的載體,或者說是信息交流的通道。當前的國際媒體生態中,新媒體已經成為各國國際話語權角逐的戰場。尤其是以臉書、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迅猛發展,迅速崛起成為全球受眾的主要信息獲取平臺,其覆蓋率和影響力都超過了傳統媒體。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面鋪開,國際傳播的媒體平臺和話語渠道也要全面轉型升級。建立融合互通的國際傳播話語渠道,就要把傳統的國際傳播機構升級為平臺級媒體,實現內容產製、分發和推送的全球化鏈條再造,搭建無縫連接、全時覆蓋、四通八達的新媒體通道,從而讓沿線各國媒體和民眾能夠共享“一帶一路”國際傳播的信息高速路,實現傳播互鑑、文化交融,促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深入人心。

三是清晰明確的話語對象。“一帶一路”的傳播範圍涉及中國周邊和亞歐非三大洲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超過全球64%的人口,涉及50多種語言系統。更為複雜的是,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形態千差萬別。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對象感的傳播不但事倍功半,而且往往事與願違。這就需要“一帶一路”的國際傳播有清晰明確的話語對象,循序漸進地進行精準化的傳播。在充分了解對象國的媒介生態、傳媒市場和受眾特徵的基礎上,結合話語對象的語言特點,針對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提供符合受眾和市場需求的內容產品。在此過程中,還特別要尊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民族的歷史傳統、宗教信仰、文化風俗和道德準則,在充分尊重文化獨特性的基礎上把握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係。

四是價值共鳴的話語內容。作為中國融入世界的新載體,“一帶一路”提倡“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理念,突破了西方中心論的視角,成為當前世界全球化發展的新方向與新亮點。但不容忽視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社情輿情複雜,國際受眾理解中國價值觀的難度不小。這就需要我國的國際傳播媒體在內容建設上,一方面充分挖掘和表述中國價值觀的全球價值,並巧妙地將中國價值觀轉化為國際話題。比如主動回應國際輿論中諸如全球發展、大國關係、文化衝突、環境爭議等熱點問題,積極表態,亮明中國立場和中國觀點。另一方面,從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揭示中國智慧對全球發展的重大貢獻。特別是將中華文化“和”“仁”“大同世界”等理念,結合沿線國家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習慣加以解構,講述各個國家如何藉助中國發展的快車道實現經濟發展、共榮共治的故事。簡言之,就是打通國際傳播中文化與語境的任督二脈,在價值共鳴中實現民心相通的目標。

五是合作共贏的話語方式。共商共建、共贏共享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原則。遵循這一原則,“一帶一路”國際傳播也需要建立合作共贏的話語方式和雙向平衡的傳播機制。一方面,讓中國的故事“走出去”,提升我國國際媒體的故事化表達能力,甚至搭借他國媒體平臺,借船出海。另一方面,將海外的故事“請進來”,進行“他國敘事”。特別是面向那些中國企業急切進入的沿線國家市場,中國國際媒體需要發揮信息探路者的角色,將所在國的投資環境、政策資源、比較優勢乃至潛在的市場風險進行充分報道,或者直接利用對象國家的媒體資源和信息資源進行對內傳播。也就是說,“一帶一路”國際傳播不應該僅僅服務於中國的單向傳播,而是要搭建中國與對象國之間的信息橋樑,以合作共贏的話語方式實現對象國家媒體與中國媒體之間的雙向對話,互通有無、深入溝通,達成共識與共贏。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