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太阳集团首当其冲,自主研制开发吡啶碱的相关研究

20多年前,吡啶碱虽然在国外已有了半个多世纪的研发历史,但在国内却迟迟得不到发展,加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吡啶所采用的合成法技术极其复杂,有几十道工序,核心技术被少数跨国公司全球垄断。当时,国内因无法生产吡啶碱进而无法生产世界上通用的吡啶系列高效低毒易降解农药,使得我国农业水平长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由于无法打破发达国家利用这一“绿色壁垒”和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对进口农产品设置的高门槛,中国农民蒙受着巨大的损失。

红太阳集团首当其冲,自主研制开发吡啶碱的相关研究

为了填补这一民族产业的空白,打破垄断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优势,吡啶的开发与生产成为了我国化工领域几代人的追求与梦想,这其中,红太阳首当其冲,早早就已开始了自主研制开发吡啶碱的相关研究。彼时,年轻的薛谊刚刚从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初到红太阳便作为核心技术人员加入了吡啶项目组,在杨寿海的引领下,与陈新春、徐强等人打响了吡啶攻坚战。

2006年的农历新年,南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红太阳吡啶项目基地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从项目带头人到基层员工,无不夜以继日地坚守在一线岗位,现在每每回忆起那段岁月,薛谊都是感慨万千:“当时我们的确面临了很多困难,也经受了不少的质疑,但回归到技术的本源上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正是因为这份自信与从容,在项目团队的不懈努力与合作之下,全球单套产能最大的、年产2.8万吨吡啶生产装置于2008年一次开车成功,不仅从技术角度上一举打通路径,更打破了当时该产业的世界垄断现状,开拓了吡啶产业链的新纪元。

在这一吡啶产业历史性跨越的背后,是一代红太阳人的艰苦奋斗与付出,真正解决了下游原料瓶颈的难题,使中国亿万农民开始终结使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历史,并拉动了数百亿元的生态产业链。至此,中国的农药生产不仅冲破了西方发达国家数十年的技术封锁,更改变了世界农药产业的发展格局。如今再谈及,薛谊仍是雀跃不已:“我亲历了一个产业梦想的实现,感受到了红太阳拧成一股绳的强大动能,这其中饱含着杨总决心与信念,更凝结着每一各项目参与者的辛劳付出,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能够参与这样行业历史性进程之中,倍感荣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