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公司機器人業務3年保持翻倍增長,董事長稱要進軍產業第一陣營

資本市場給埃斯頓插上了飛翔的翅膀。2015年,國產機器人的“優等生”埃斯頓上市之後,利用規模化優勢,公司迅速進入快車道,機器人業務保持翻倍以上增長。

在世界工業機器人業界中,以瑞士的ABB、德國的庫卡、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最為著名,並稱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

涉足機器人業務7年,埃斯頓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自主技術的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裝置等機器人核心部件的國產品牌機器人企業。是國產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也是國內機器人企業實力最接近海外機器人“四大家族”的企業之一。

埃斯頓機器人業務如何獲得了高速發展?公司如何在全球化配置資源?與海外巨頭的競爭中如何獲取優勢?如何在新興產業市場推進機器人?

日前,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採訪團走進埃斯頓,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週一與埃斯頓董事長、總經理吳波及埃斯頓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國際機器人聯盟執委會委員王傑高博士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話。

上市後進入“快車道” 全球配置研發資源

該公司機器人業務3年保持翻倍增長,董事長稱要進軍產業第一陣營

採訪: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週一(圖左)

嘉賓:埃斯頓董事長、總經理吳波

該公司機器人業務3年保持翻倍增長,董事長稱要進軍產業第一陣營

採訪:證券時報常務副總編輯週一(圖左)

嘉賓:埃斯頓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國際機器人聯盟執委會委員王傑高

週一:你創業25年,期間可能有不少關鍵節點,比如2015年上市給公司來帶了什麼影響?

吳波:上市這一步對埃斯頓來說非常關鍵,上市之後不僅僅是提高了公司品牌影響力,擁有了資本市場這個融資平臺,而且在吸引聚集一批優秀的高級人才方面具備了很好的條件,一方面上市公司平臺有利於優秀人才的發展,同時又為優秀人才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股權激勵手段。因此,埃斯頓在2015年上市之後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公司業績持續保持快速增長。

週一:目前機器人行業競爭呈現什麼趨勢,有哪些變化?

吳波:德國慕尼黑和日本東京的國際機器人展,是我們瞭解競爭對手的機會之一。當前感受到工業機器人比較明顯的發展趨勢是協作機器人,通過更多的智能化技術,更適於和人在一起工作,未來協作機器人會越來越多,這是個重要現象。

機器人整體趨勢是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國內機器人產業雖然發展時間較短,但在智能化和信息化方面,中國企業和“四巨頭”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現在埃斯頓的每臺機器人都可以實現手機遠程控制,讓客戶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看到機器人的工作狀態,未來埃斯頓在機器人智能化如機器視覺、力覺、自學習、自調整等人工智能技術上會有更多的研究和進步。

埃斯頓在自動化核心部件有多年的積累,成本和核心技術優勢比較明顯,但在機器人生產製造工藝,精密裝配技術,質量控制體系仍舊是要努力的重點。國產機器人歷史較短,經驗不足,經驗積累還不夠,如何快速縮短規模化機器人生產製造水平的差距是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

週一:有人把公司比作中國的發那科,你怎麼看?

吳波:我們和日本發那科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兩家公司發展歷程有些類似,發那科也是做機床數控系統和伺服系統起家的,若干年後開始做工業機器人。埃斯頓一直把發那科等“四巨頭”當作學習的榜樣。

我們有個思路和發那科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機器人優秀品質的追求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為此埃斯頓提出了“ALL MADE BY ESTUN”的發展戰略。 不僅是伺服系統、控制器及部分減速裝置自產, 而且在機械臂精密加工等儘可能用自產取代外協,雖然從資金角度看要投入更多,換來的卻是質量和交貨期的保證。到今年8月底,公司全新的機械加工車間將會投產,將會有FMS柔性製造系統專門生產製造機器人的機械部件。投產之後,除了部分減速器外,大多數部件可以自己做,機器人自產率可以達到更高比例。

品質是埃斯頓機器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希望通過品質來影響客戶、影響市場,來形成規模,最終趕超“四巨頭”。如果品質和成本有矛盾,成本要讓步;如果品質和交貨期有矛盾,交貨期要讓步,寧可丟掉訂單,寧可成本更高,也要交付高品質的產品。

該公司機器人業務3年保持翻倍增長,董事長稱要進軍產業第一陣營

海外併購超預期

週一:埃斯頓機器人發展目標是什麼?如何實現目標?

吳波:我們的工業機器人近三年增速保持100%以上,預計今年還會持續。當前我們和國際“四大”還有很大差距,如果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我們希望到2025年進入全球機器人產業“第一陣營”。

實現這一目標,我們認為內生性增長仍舊最為重要,近兩年我們雖然做了一些併購,但埃斯頓的併購從不是為追求擴大產業規模和營收體量,我們希望併購的項目一定要是代表先進技術的標的,在技術、渠道等方面能夠有助於我們的內生性發展。

要成為國際同行認可的國際品牌,單純依靠國內的人才資源,無論是時間還是數量都無法滿足埃斯頓的快速發展需要,因此我們會更關注全球的研發資源配置,目前公司已經在歐洲,美國等多地建立研發中心。我們正在把英國TRIO子公司辦公樓擴建,建設成英國的技術研發中心,在米蘭研發中心建設已經完成,今後公司還會在其他地方建設研發中心。希望這種全球化的人才配置戰略可以在較短時間縮短和“四大”在人才之間的差距。

公司每年投入研發金額佔到營收的10%左右,這種投入力度還將持續,投入重點既包括國內的技術研發,也有相當部分用於組建國際化研發團隊。

週一:公司在海外的幾起併購耗資並不多,這些看上去很划算的生意是怎樣談成的?

吳波:海外併購既需要專業資源的配合,更需要公司對併購標的行業和團隊的判斷,這一點埃斯頓具有一定的優勢,公司主要管理團隊具備較強的國際化背景以及交流溝通能力。收購海外項目最大的問題是投後協同整合,除了在併購之前公司管理團隊與併購標的的管理團隊充分溝通外,我們的做法就是第一要充分信任現有的管理團隊,不派遣總經理;第二是強化互相的滲透和溝通交流,定期互派員工到對方參與團隊項目合作交流,一起生活工作熟悉當地文化,增進互相瞭解,我們把文化的融合看得非常重要,讓他們知道中國也有好公司、好地方,認可中國,認可埃斯頓。

從當前的整合看,國外的併購項目基本上達到預期,有些是超出預期的。

人才建設講求共同願景

週一:問一個細節問題,埃斯頓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吳波:埃斯頓英文名字ESTUN,來自西班牙文。這個名字中EST是“ESTE”即“東方”的意思,UN來自西班牙語的“第一”的單詞“UNO”,含義是東方第一。這個名字比較好發音,適合外國人讀,對我們今後國際化很有幫助。

該公司機器人業務3年保持翻倍增長,董事長稱要進軍產業第一陣營

週一:公司籠絡了不少行業領軍人物,公司在吸引人才方面有哪些辦法?

吳波:公司上市後非常關注優秀人才的引入,領軍人物除王傑高博士之外,我們在運動控制方面還有錢巍博士,是前羅克韋爾自動化上海研究中心主任。此外,我們在海外建立的研發團也是由具有多年核心部件、機器人領域研發經驗的高水平研發人才所組成。這些領軍人物有比較好的國際化視野和戰略思維。這些人才的加入使得埃斯頓有了比較好的國際化的交流平臺,對國際化的資源整合有很大優勢。

建立共同的願景,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和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手段是埃斯頓當前人才激勵的主要方法。對海外分支機構人才激勵,當前主要還是以合夥人的形式,分享業務模塊的收益。

王傑高:在團隊方面,埃斯頓首先要求理想和目標一致,大家有共同的願景,不僅是生存賺錢,還有統一的志向和抱負。第二是互相協作、互相認同、親密無間,第三是用經濟待遇激勵團隊,三個方面都要做,不僅是薪酬。

與巨頭差異化競爭

週一:目前埃斯頓機器人業務處在什麼樣的發展階段?工業機器人前景如何?

王傑高:我們對行業前景感到樂觀,好比從農業社會跨越到工業社會時候的內燃機,工業機器人逐漸普及是必然趨勢。中國工業機器人總的來說還在起步,埃斯頓在2011年才註冊成立機器人公司,處在國內機器人行業大發展的前期階段。當前埃斯頓發展速度基本和預期相符。

在供應鏈方面,中國的工業基礎和海外有差距,埃斯頓在供應鏈方面下了大功夫,用大量的資金、在供應鏈方面培養團隊,提高質量管控的能力,相信一定時間後能夠達到國外的水準。一旦做到產品質量一樣,我們的產品價格、服務價格更有優勢,我們的競爭力就更強。但是國外的產品價格也在降低,未來尋找增長空間需要靠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產品,高質量的服務。

該公司機器人業務3年保持翻倍增長,董事長稱要進軍產業第一陣營

週一:國內機器人產業有哪些優勢?

王傑高:“四大家族”代表的海外機器人面對的客戶主要以汽車製造為主,中國有更廣大的製造業環境,比如在3C、新能源、光伏等產業,這些行業的應用要求和汽車行業不同,一方面對精度和故障率要求沒那麼高,另一方面要求操作更簡便、更安全、成本更低,投資回報更快。正是抓住這些需求,我們形成了產業競爭力,用更低的成本提供了更好的服務。

比如埃斯頓在鈑金、折彎和光伏、裝備等細分領域,開發出適應應用的專用機器人,這些細分市場就是國產機器人的機會。埃斯頓的折彎機器人產品競爭力超過了海外企業。埃斯頓機器人未來的市場方向,一方面側重市場較大的通用機器人行業,比如在上下料、搬運等通用機器人,提升競爭力,製造出成本低、質量高的產品,縮短和海外的差距;另一方面在在細分領域抓住機會,在新能源、3C、金屬加工等新的機器人應用行業做到標準化的開發,達到簡單易用,安全可靠,提供快速回報的產品佔領市場。

我不認為中國機器人也要走一條海外企業走過的路,在新興的行業應用中國可能做得更好,國內的一般工業行業要比海外多得多,汽車行業的機器人應用也逐漸飽和,中國發展機器人還有很多種路徑。但是如果工業機器人僅僅是購買海外零部件組裝,會有很大風險。逐步提高自主化也是必要的,至少可以有制衡的手段,不然手中就毫無籌碼。

週一:國內從事機器人業務的公司上千家,會不會出現新的產能過剩?

王傑高:國內機器人企業大部分做的是系統集成,許多企業對機器人技術瞭解不夠,因為政府鼓勵,或者希望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開始組裝機器人產品。但是這種做法的企業越來越少。機器人行業的競爭,涉及到品質、價格、設計能力、軟件研發,還有在供應鏈需要很大的投入。和家電企業一樣,企業沒有規模優勢和規模效應,利潤就越來越薄。技術能力、產品品質、產品規模達不到,自然就被淘汰了,離開政府補貼之後就活不下去。

週一:埃斯頓有兩大業務,兩個板塊發展的速度如何?

王傑高:目前機器人業務佔比稍微少一些,但增長速度很快,每年以100%的速度在增長,相信很快可能超過核心部件的業務。今年1月份投產的產線產能設計為9000臺,機器人行業有規模才能生存,其他公司也在增加產能,我們要發展得更快。

埃斯頓正在快速拉近與巨頭的距離。處在中國市場有很多優勢,第一是中國環境有廣大的市場,還有政府支持,以及資本市場的平臺;二是對產業資源更熟悉,形成競爭優勢;第三是相比於大公司的策略難於改變,埃斯頓作為新型企業有後發優勢,策略更靈活。像大海航船一樣,有些企業是巨輪,方向調整不靈活,我們是快艇,看得準方向就可以從中間大膽穿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