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55~357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其後必便膿血。(355)

解析

本條論述厥陰病陽復而病癒及陽復太過而不愈的變證。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55~357

文中所說厥、熱的日數多少,主要用來對比說明陰陽消長、盛衰變化的問題。例如:傷寒發熱四天,厥冷三天,又發熱四天,顯系熱多於寒,即所謂“厥少熱多”,反映了陽能勝陰的病機,故其病當愈。若發熱從第四天乃至第七天仍不除的,則為陽復太過,亦並不為美。陽者,熱也,因肝主藏血,故當陽熱不除,熱氣有餘之時,每多有熱並於陰,灼傷陰絡,而發生大便膿血的變證,這也是厥陰病的病變特點之一。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356)

解析

本條與上條對比,論述厥陰病陰盛陽衰則為病進。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55~357

手足厥冷四天、發熱三天,復又厥冷五天。從厥與熱日數的對比來分析,顯然是厥多而熱少,表明疾病在繼續發展,故謂“其病為進”。為什麼厥多熱少,其病為進呢?張仲景在文中作了說明,即“寒多熱少,閒氣退,故為進也”。這裡的寒熱,代表疾病的性質,而前之厥熱則代表疾病的證候。所謂“寒多熱少”,是以病情變化推斷出來的,先厥四日,復厥五日,合計為九日,而發熱只有三日,對比之下,顯然是寒多熱少。熱者陽也,寒者陰也。寒多熱少,表明陰盛陽衰,即“陽氣退”。傷寒以陽氣為本,現陽氣退,故其病為進。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357)

解析

本條論述厥陰病陰盛陽亡的死證。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55~357

傷寒六七日不愈,病至厥陰,脈見微象,證見手足厥冷,乃為陰邪肆虐,陽氣衰微的表現。陽虛陰盛,不相順接,故“脈微”而“手足厥冷”。陽氣衰微,陰寒過盛,陰來搏陽,弱陽與強陰相搏,所以又見“煩躁”。陰寒重證所出現的“煩躁”證,往往是亡陽的危候。值此危急關頭,當立即採取急救措施,若以藥扶陽抑陰,又恐為時過緩無濟於病,故急灸厥陰,一般常選用太沖、大敦,並配合任脈的關元、氣海等穴以回陽消陰為急務。若灸後陽氣來複則手足轉溫;若灸後手足厥冷仍不還者,則為陽氣已絕,難以救治,故曰“死”。

研讀經典丨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355~357

⊙溫馨提醒: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僅供中醫思路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