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药神”,右手“棒棒”,都是同类型的电影,它仅有80万票房

在不少重庆人的回忆中,有一段又长又弯的梯坎,望着就腿酸,而在这段梯坎上,有一类人,他们挑着一根“棒棒”,用自己厚实的肩膀挑起客人的重担,在一阶一阶的梯坎上迈开脚步,在这座名副其实的山城穿梭……

左手“药神”,右手“棒棒”,都是同类型的电影,它仅有80万票房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一类群体逐渐成为了时代的眼泪,似乎在如今难以生存。《最后的棒棒》便是一部描绘这类人生活状况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之前,它的同名纪录片已是广受好评,惹得不少人落下热泪。但这部电影似乎不像原作一样给力,不仅票房垫底,口碑也不如原作,那这部电影看上去“即使不叫座,也应该叫好”的电影到底哪里出了差错,才会票房口碑都要写个“烂”字呢?

左手“药神”,右手“棒棒”,都是同类型的电影,它仅有80万票房

一:节奏把握不足

节奏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是讲故事的能力。把握好节奏能将简单的故事变得更引人入胜,节奏把握的不好也能使得绝佳的故事变得平平无奇。而纪录片讲求的是真实感,真实地记录这么一类人的生活,但电影,需要铺垫、转折、高潮……这就使得纪录片拍电影时更需要在节奏把握上下功夫。这就如同当年热门综艺拍电影只为捞一把,忽略两者的节奏把握一样,只能是惹得大伙骂声一片。而《最后的棒棒》剪辑混乱,没有纪录片的逻辑严密,自然不叫好。

左手“药神”,右手“棒棒”,都是同类型的电影,它仅有80万票房

二:演技该怎么办

纪录片追求真实,但电影属于艺术创作,这就注定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路线。但一群靠自己力气挣饭吃的棒棒,是不会有演技的。但《最后的棒棒》就是无视这一巨大的鸿沟,按照纪录片模式拍电影,不是注定会失败吗?正因为如此,《最后的棒棒》的摆拍的感觉太重了,才会变得如此不讨喜。

左手“药神”,右手“棒棒”,都是同类型的电影,它仅有80万票房

三:后半段刻意过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进步,棒棒这一群体必将面临生存危机,也注定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但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怎么看都不像是该有的结局。现在人们都讲求剧情发展自然,而不是处处强行“大团圆”或者“发刀片”,本来很悲惨的命运格调,强行搭上一个大团圆式结局就显得很刻意。总的来说,《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很可惜的电影,作为纪录片而言,当然是无可挑剔的,但既然作为一部电影上线,就要对观众负责。

左手“药神”,右手“棒棒”,都是同类型的电影,它仅有80万票房

其实,《最后的棒棒》完全可以走“药神”的路线,同样是关心一小部分人的民生问题,同样在反映社会现实,还会对社会形成反馈,及时做出解决,这不就是这类现实类电影最终的目的吗?“药神”有原型,我们也可以将一位,或者多位棒棒的故事作为原型创作出不错的社会现实类的电影,以小人物的角度出发,来展现棒棒们的生存状况。

左手“药神”,右手“棒棒”,都是同类型的电影,它仅有80万票房

希望各类优秀的影视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时候,请牢记“隔行如隔山”这句话,电影自然有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

截止今天《最后的棒棒》上映已经8天,票房仅85.7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