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工資就能留住青年官兵?別鬧了,真的不重要!


漲工資就能留住青年官兵?別鬧了,真的不重要!


最近,有這樣一個調查報告在網上傳播比較廣,全球最大社交網站(領英)發佈了“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的報告,報告顯示: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呈現出隨代際顯著遞減的趨勢,其中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會換,80後是3年半,90後為19個月,95後的年輕人平均僅僅7個月就會選擇辭職。

幾天前,在武漢一家生活論壇上有一位HR的帖子點擊率很高,該HR的問題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公司留不住95後的新員工?有一位工作十年的資深HR的回答無奈而且很中肯:能幹一年的95後已經很不錯了,幹半年、幾個月、甚至幾天的都大有人在。原因無非就是這些:不適應公司管理、待遇福利不滿意、工作內容不符合預期、環境壓抑、加班嚴重等等... 更有的單位對95後的員工也是沒有辦法,竟然說:“95後的員工不能訓,你要訓他立馬就會辭職的。”

最近,麥克思研究院2018年發佈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7屆本科畢業生在半年內離職的人群中,有98%發生過主動離職,主動離職的原因主要是:個人發展空間不夠(48%)、薪資福利降低(42%)、想改變職業或行業(33%)、對單位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適應(22%)、工作要求高、壓力大(16%)、就業沒有安全感(15%)、準備求學深造(13%)、缺少直接主管的指導和關懷(7%)。


漲工資就能留住青年官兵?別鬧了,真的不重要!


調查報告說明了什麼?

90後、95後的頻繁而且短暫的更換第一份工作,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也客觀的反映出了這個年齡段年輕人的一些心理和行為特徵。

他們對自己的理想有更明確的認知。與80後和之前的很多人不同,95後進入職場比較普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更加明確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對於他們來說,如果現實工作和自己的理想或感受有一定差距,他們就會盡快選擇離開,不喜歡委屈求全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他們有想法,個性比較鮮明。95後的年輕人,往往獨生子女比較多,家庭條件較以前都比較優越,小時候就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他們有想法、有個性、有特長,愛好也比較廣泛,再加上網絡時代對年輕人的影響,他們都有比較廣的見識,比較聰明有潛能,也有創造力。

他們更崇尚自由。對於95後的年輕人,他們的父母大部分已經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紅利,生活條件相對比較優越,再加上獨生子女比較多,吃的苦頭、生活的磨鍊相對少,性格上相對比較自我。這就導致他們不喜歡受約束,像面對上司的訓斥、佔用休息時間加班工作這些事情,對他們來說都是難以忍受的。

90後、95後的年輕人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同樣他們在部隊也是奮戰在基層一線的骨幹力量。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社會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給年輕人帶來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但對於基層部隊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心理落差或許就會大一些。

可選擇發展機會有限。從這兩年開始,95後的年輕排長開始陸續被分配到基層部隊,應該多數都是去一線旅團當排長或幹技術。有的同志說,分配定終生。這或許誇張了一些,但是確有幾分道理在,因為很多人分配到了哪裡,就在哪裡會一直待幾年或十幾年,直到退役,這是個漫長而煎熬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須要當排長好幾年,或者每天都會重複做一件事情,或者幹拔草這樣的難以忍受但又必須要做的事情,即使自己不想幹,也沒有選擇不幹或者轉行的機會。有的文章反映,95後的排長剛下來,就成了待轉業派,這或許很好的反映了他們的心理狀態。

氛圍壓抑了年輕人的個性。95後的年輕人一般思想比較活躍,有想法、有創造力,但部隊的那些規則和套路確實讓他們有苦難言。現在的年輕軍官喜歡錶達意見,或者有啥就說啥,不喜歡遮遮掩掩、瞻前顧後,這就讓人覺得他們不太懂規則或套路,甚至有時在接受領導訓話的時候,還會出現不服氣現象,搞得領導很難堪。嚴厲的訓斥或責罵顯然已經是不適應他們的管理方式。

再如,現在的年輕人自控能力要差一些,喜歡打遊戲,尤其是一些手機網遊深得年輕人青睞,甚至有時候因為玩而導致耽誤了正事,或者被認為不務正業,被看不慣,這些約束確實讓他們感到有些不自在。但這確實是很真實的他們。

學習機會有限感到失望。現在年輕人渴望學習深造的願望比較強烈,這也是由於社會學歷不斷升高帶來的影響。這些年的考研熱,社會上的很多年輕人就是對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滿意,直接選擇放棄再深造,這也是一個潮流。

從部隊現實來看,基層年輕軍官想考研深造的還真不少,但是感到考研名額少、獲批准比較難、專業限制性也強,再加上研究生在基層也是有些尷尬,這讓很多年輕軍官感到無奈。有的年輕軍官找不到努力方向,考學也考不了,幹也不想幹,晃晃度日毫無追求。

漲薪無望與超負荷運轉。部隊的工資對於剛畢業的年輕軍官來說,還是不錯的。本科一畢業就能拿到7000多的工資,這在地方很多工作都是難以達到的。但是很多年輕軍官反映,薪水上漲幅度太小,自己的很多同學經過幾年的奮鬥就會遠遠超過自己。

更何況,部隊那種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強度,基層的24小時工作日,讓他們感到付出和收收穫是有差距的。所以,很多年輕軍官並不是死心塌地的幹工作,糊弄或者打折扣的心理還是比較嚴重的。

問題分析的或許不夠準確,但很多同志都反映到,現在的年輕軍官對部隊這個行業的熱愛、基層摸爬滾打吃苦耐勞的精神還是比較欠缺的。很多老領導說年輕幹部不好帶、也不好惹,一不願意就撂挑子不幹了。其實是時代變了,是社會發展了,或者說是我們的觀念落伍了,應該改變一些管理的思路了。

思路一變天地寬。世界著名大思想家、大作家斯賓塞.約翰遜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唯一不變的是一直在變。”作為部隊也一樣,我們不能只埋怨當前的官兵思想多麼活躍、年輕軍官多麼不踏實,而是應該看到社會發展給官兵思想帶來的影響,與時俱進的改變制度機制、領導思路,把基層幹部的活力和動力激發出來,真正讓軍營成為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

擴大交流力度,莫讓幹部死心。前段時間,關於幹部蹲苗的討論十分熱烈,有的幹部說自己不是在“蹲苗”,而是“壓苗”,時間長了就長不起來了。不得不說,交流任職是廣大幹部的熱切期盼,換個環境、換個地方、換個挑戰,或許幹部就“活”起來了。現在的交流任職雖然不斷擴大,但我感覺交流的廣度、力度還不夠,不同軍兵種之間的交流還比較少,一些單位幹部缺編、建設水平不高,但有的地方幹部超編嚴重,很多有能力、想長乾的同志沒有機會,不妨給他們一個平臺。再者,交流的名額還是比較少,有的美其名曰是“選調”,實則上早已定好人選,只不過走個形式。

幹部的進退走留應更加靈活一些。當前,幹部退出現役的方式有復員、自主擇業、計劃安置,自主擇業當前的年限是18年,轉業的最低年限是幹齡滿8年。這些政策對年限的限制比較長,很多年輕幹部還沒有等到這個年限,就已經“氣數已盡”,但由於想退役的幹部太多,還得排隊等待。雖然看起來,保持了幹部的數量穩定,但幹部的動力已經大打折扣,毫不誇張的說,很多幹部啥都不幹,就等著轉業,這種狀態的幹部我們留他又有何用呢。

不妨擴大幹部的退役和引進名額,縮短退役最低年限,可以適當加大退役待遇的級差,和任職經歷掛鉤、和工作成績掛鉤,幹部的引進可以擴大從士官或者優秀的義務兵中選取的比例,這也會調動士兵工作的積極性。總之,你不想幹可以早點退出,但是你拿的退役安置費或其他的待遇會差很多,但一味的堵死退路是不可取的。

應適當拓寬送學深造機會。年輕人都渴望學習,但很多年輕幹部表示,想考研名額很少,領導不批,自己想學的專業部隊院校又沒有,還有的說,地方的教育資源很強大,為什麼不利用,卻要限制專業和報考條件。我認為應適當拓寬教育深造的路子,比如允許部隊的同志報考地方大學的研究生,而不是隻限於強軍計劃,適當增加考研、靠博的名額,讓更多的同志有上學深造、開闊視野的機會。走軍民融合的人才培養路子,不是更好嗎!

應建立定向培養和分配機制。我們讀軍校的時候,很多同志並不清楚自己會被分到什麼地方去,有的學校是全軍分配,比如國防科技大學的高材生,有可能就被分到了邊防部隊去站崗巡邏,再比如北京大學的國防生也會被分配到某工程部隊去打山洞。我不是說這些崗位或地方不好,但不得不說,有時候分配就是在浪費人才。很多年輕的軍官曾經經歷高考的拼殺,考了個很高的分數,上了軍內的名校,學了最好的專業,但畢業後卻被分配去幹和自己所學毫不相干的事情。

一切從頭開始,做自己不瞭解、不擅長的事情,這勢必是一種浪費。我認為應健全定向培養或分配的機制,比如某研究所、某部隊就可以在指定軍校定向培養學生,這樣讓年輕幹部學有所用,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他們也會有幹勁、更有創造力。

應營造活躍寬鬆環境。再就是說一說咱們領導了。作為單位的領導,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裡,應放眼看看社會、看看世界,軍人畢竟是一個社會人,他也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跟年輕人交流,應該要有年輕的心態,要有包容的心態,不能只是用老一套的說教或要求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年輕人是一個有活力的集體,但只有瞭解年輕人,才能更好的相處,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戰鬥力。


漲工資就能留住青年官兵?別鬧了,真的不重要!


以軍人的視角解讀世界

Powered by 81號碼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