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康復問題及其治療原則

糖尿病(Diabetes mellius,DM)是一種與遺傳因素有關又與多種環境因素相關聯的全身性慢性內分泌代謝疾病。是由於體內胰島素(Ins)的絕對或相對不足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紊亂,其主要特點是高血糖和尿糖,臨床常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及疲乏、消瘦等。其病程綿長,調治失宜易併發多種急性合併症以及侵性神經和血管合併症。久病者常伴發心腦血管、腎、眼及神經等病變。如能及於防治,嚴格而持久控制高血糖,可明顯減少慢性併發症,降低致殘率和病死率。本文主要探討糖尿病的常見康復問題、治療原理及治療方法。

一、常見糖尿病康復問題

糖尿病的發展由於用藥、飲食、運動調養等方面的不同,呈一個緩慢發展的過程,疾病未嚴重損傷臟器或未損傷臟器功能時,往往日常生活的作息並不受影響,主要的問題是控制血糖的高、低以及酮症等情況的發生,從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但由於治療失當或不得法導致慢性併發症的發生而危及日常生活活動,這時的主要問題就是控制血糖的同時,治療併發症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常見的問題見以下幾點:

(一)視力障礙:合併白內障、青光眼以及視網膜病變出現視力減低.嚴重者失明。需要使用輔助具(導盲杖)移動,給日常生活活動和職業活動帶來困難。

(二)腎功能障礙:常可出現蛋白尿.慢性腎功能衰竭.嚴重危害生命,影確生活質量。接受透析治療的同時,正確指導患者運動和日常生活活動.對提高生存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心血管功能障礙:糖尿病常合併高血壓、冠心病、心血管功能減退。尤其是冠心病發病後,患者往往減少體力活動,其結果會降低心血管系統的適應性導致致循環功能降低。運動缺乏導致心血管功能衰退只有通過恢復適當的活動才能夠解決。

(四)步行障礙:合併外周血管病變和糖尿病壞疽,影響患者的步行能力,因此而進行截肢者更會造成步行障礙,需要穿戴矯形支具,並進行步行訓練,矯正異常步態,改善步行能力。

(五)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合併視力障礙,外周神經病變或腦血管障礙患者。自行注射胰島素和自我檢測血糖能力降低,需要通過康復教育和方法指導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六)心裡障礙:患者往往伴有不良生活習慣,心裡障礙等。也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和治療的重要因素,適時的心理疏導和行為治療對控制血糖穩定延緩併發症的發生非常重要。

(七)ADL障礙:合併自律神經損害時會感到感覺異常,直立性低血壓或排尿障礙,消化道症狀等,導致日常生活能力的降低;合併外周神經損害時,出現末梢感覺障礙和肌肉萎縮,影響日常生活動作的完成和職業活動的參與。需要進行肌力訓練和作業治療,改善ADL能力。

糖尿病目前尚無根治療法,糖尿病的治療,如果單靠一種治法是不夠的,目前公認的是採取採取綜合治療:包括飲食、運動、藥物、糖尿病教育和血糖檢測等方法,適用於各種類型的糖尿病患者。其中,運動鍛鍊、飲食控制及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康復治療的重點。康復治療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提高靶細胞胰島受體及受體後功能,降低血糖。同時還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心肺功能和體力活動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它與臨床藥物治療相互配合,最終達到控制血糖,緩解症狀的目的。

(一)糖尿病康復治療的基本原則糖尿病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在糖尿病教育和血糖檢測的基礎上,配合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藥物治療等手段。其中,1型糖尿病主要以胰島素治療為主,同時配合飲食療法,適當運動鍛鍊。2型糖尿病則側重於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進行飲食控制和運動並有效的控制血糖,根據患者血糖的變化,可以考慮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增敏劑。

(二)糖尿病康復的飲食療法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療。目的是有效的控制熱量的攝入,減輕胰島的負擔,減輕或減緩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但由於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完全依靠控制飲食不能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所以必須配合運動鍛鍊才能發揮理想的治療效果。

1、嚴格控制每日總熱量2、合理搭配三大營養素

a、糖類的控制要合理,進食量以200~350g/d為宜。

b、蛋白質的攝入量宜接近正常人。

c、減少脂肪攝入,其中膽固醇宜低於300mg/d。

3、充足的食物纖維素攝入。

4、保持有規律的飲食時間,定時、定量進食,杜絕零食,生活習慣規律化。

5、以上習慣終生維持。

(三)糖尿病康復的運動療法

1、運動處方

a、運動處方的原則:根據個體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的差異,應該本著個性化的原則,選

擇適當的運動量。調查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參考日飲食攝入量,決定運動種類和

運動量,制訂相應的運動處方,並勸戒儘量少乘電梯,鼓勵徒步上下樓。

b、運動強度:一般情況,只有運動強度達到40%~60%最大攝氧量時,才能改善代謝和心血管功能,所以運動開始時,宜採用低運動強度進行。可選用公式計算靶心率=安靜心率+安靜心率×50%來做做運動試驗。

c、運動種類:以有氧運動為主,比較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方式有步行、慢跑、游泳、划船、自行車、有氧體操等。

d、運動時間:根據能量代謝特點,每次運動時間可在10min開始,逐步延長至30~

40min,以達到燃燒多餘脂肪的目的。

e、運動頻率:一般每週運動鍛鍊3~4次較為合理,可根據每次運動量大小而定。

2、運動療法實施中的注意事項

a、運動療法必須在嚴格控制飲食的基礎上進行。

b、運動前要有準備、放鬆運動,以避免心腦血管意外或者肌肉關節損傷。

c、注重集體指導效果,並關注運動強度要從低到較大的過度,持之以恆,要終身運動。

d、定期測量體重、體脂量、肌力、血糖、血脂等代謝指標。

3、運動中特殊情況的處理

a、運動性低血糖:究其原因主要考慮,運動前血糖水平偏低;胰島素用量較大、運動時間在胰島素作用的高峰期;運動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運動前攝入糖類食品少或者不攝取。所以,運動要在餐後1~3h內進行,並且運動中注意補充糖分,如糖水或飲料,以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b、有合併症患者的運動安排:有糖尿病患者合併輕度視網膜病變、外周血管病變以及周圍神經病變的情況,只要適應症範圍內,仍然可根據合併症的情況適當選擇運動方式。如視網膜病變可採取步行或低阻力功率車,周圍神經病變可採用游泳、上肢運動、低阻力功率車等等。

綜上,通過控制飲食、檢測控制血糖以及運動療法,可以很好改善或者控制糖尿病以及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生存質量,有效降低致殘致死率。在上述的方法外,現在臨床還可以採用針灸等療法,在糖尿病治療中選取不同經脈的穴位,如脾經常選太白、公孫、三銀交;胃經選足三里、內廷;腎經選太溪、水泉;三焦經選陽池、外關等穴。此外,臨床還常用拔灌、自我按摩療法等配合飲食、運動方法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康復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