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斷力是領導者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

(1)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任後周的殿前都點檢,即將率軍前去北伐契丹。這時京城裡紛紛傳言:軍隊將要發生政變,將領們將要推舉都點檢為天子。趙匡胤回家後把這件事告訴了家裡人,不無擔心地說:“外面如此議論紛紛,我們又該如何?”

他的姐姐正在廚房裡做飯,聽了這話,就拿著擀麵杖出來敲他的頭,一邊趕他走,一邊責備他道:“你這個男子漢真沒出息!大丈夫遇到大事,能幹不能幹,應當自己當機立斷,而你卻磨磨蹭蹭地跑到家裡來嚇唬婦道人家幹什麼?”趙匡胤聽了默默地走了出去。於是,便有了後來的陳橋兵變。

決斷力是領導者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

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劇照)

(2)

東漢年間,為了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禦匈奴的侵擾,朝廷派遣班超作為使節出使西域。

他們首先到的是鄯善國。鄯善王對班超等人先是噓寒問暖,禮敬備至,後突然改變態度,變得疏懈冷淡。班超憑著自己的敏感,估計必有原因。於是,班超便把接待他們的鄯善侍者找來,出其不意地問他:“匈奴使者都來了這麼多天了,現在還沒走嗎?”侍者出乎意料,倉促間不知如何回答,只好把情況照實說了。原來是匈奴使者的到來使得鄯善王改變了對班超等人的態度。

於是,班超便把侍者關押起來,召集部下一起飲酒。酒酣耳熱之際,班超激勵大家說: “你們和我一起在西域,目的當然是為了立下大功,求取寶貴。現在匈奴使者到了鄯善,我們就受到了冷遇。萬一鄯善人把我們抓起來送給匈奴人,那怎麼辦?”部下們舉杯高呼:“願意聽從您的指揮。”班超說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現在我們只有下決心消滅匈奴,才能完成我們的使命!”當夜,班超就帶人衝進匈奴所駐的營壘,趁他們沒有防備,以少勝多,終於把100 多個匈奴人全部消滅了。

班超請來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震恐。班超好言撫慰,曉之以理,鄯善王表示願意歸附漢朝,並且同意把王子送到漢朝做人質。班超的舉動震動了西域,其他國家也紛紛和漢朝簽訂同盟,很多小國也表示和漢朝永久友好。班超終於圓滿地完成了使命。

決斷力是領導者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

(3)

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他採納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削藩。但朱允炆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犯了一個嚴重錯誤:他並沒有先削實力最為強勁的燕王朱棣,而是從其它藩王下手,先後廢了周王朱肅、齊王朱福等五王為庶人,這樣即引起了藩王們的人人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當朱允炆決定向朱棣開刀時,卻為時已晚。朱棣以“清君側”名義起兵。在戰爭之初,朱允炆任用耿炳文北伐。然而,在真定之戰中,耿炳文受點小挫,朱允炆就臨陣換將,改派李景隆為帥,結果一敗再敗。朱允炆還命令前方將士要活捉朱棣,不能讓自己留下“殺叔”罵名。然後在李景隆60萬大軍全軍覆沒後,建文帝卻不忍加誅,仍繼續任用。1402年,朱棣的軍隊渡過長江,挺進應天(今南京)。李景隆率先叛變,主動開門迎敵。與此同時,宮中大火,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

決斷力是領導者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

朱允炆(劇照)

(4)

決斷力的背後牽涉著很多的能力,比如對事情準確的判斷力,是否有勇氣去承擔決斷後的結果。具體表現在分析能力、應變能力、感情控制力和大局觀上,所以決斷力也是一位領導者綜合能力的體現。

敢於決斷、善於決斷是成大事的首要前提。俗話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意思是遇事應當機立斷,否則就會壞事。趙匡胤正在猶豫不決時,如果沒有姐姐的那一句“當頭棒喝”,趙匡胤以後能否當上皇帝還很難說。在危急的情境之下,就應當像班超一樣果斷,敢於冒必要的危險,才能夠獲得成功。如果這時還猶猶豫豫畏縮不前,後果就不堪設想了。而朱允炆作為一國之主,不但處事優柔寡斷,錯失良機;而且還懷婦人之仁、執法不嚴,怎能不成為失國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