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王立羣老師講歷史一下子就聽懂了,而聽我們歷史老師講歷史一點也聽不懂?

慈小姐


每個人的專注力是有限的,學生在課堂上最專注的時間段也只有三十分鐘左右。如果老師上課與學生互動頻繁,便能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且學生的學習效率明顯提高。老師的工作能力大差不差,但講課的風格卻有所不同,有些同學甚至很難聽懂老師講課。


學校的歷史老師與王立群老師都是在講歷史,但兩者講歷史達到的效果截然不同。歷史老師提前備好教案,講課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掌握所學的知識,並在考試中靈活運用,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王立群並不像歷史老師進行“教材式”教學,用自己的語言組織歷史故事,充分調動觀眾的注意力與興趣。


王立群老師與歷史老師雖然都是在講歷史,但二者的學識水平不同,二者講歷史的場合不同。在現場或是電視機前,聽王立群講歷史是輕鬆的,且王立群老師的能力強,水平高,講歷史的過程中較為出色。歷史老師的學識水平不如王立群老師,學生聽老師講歷史需要循規蹈矩,難以聽懂老師講的內容,容易產生枯燥乏味之感。


老師的講課內容與技巧不同,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對於聽眾來說,更傾向於幽默有趣的講課方式,與輕鬆的聽課氛圍。歷史老師在上課前要充分做好準備,課堂上不能一沉不變的講書本知識,通過擴展課外知識,引導學生全面瞭解歷史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決勝網



我給你舉個例子,同樣是百家講壇的。一開始百家講壇火的那些主講人主要來自各個大學或是研究機構,比如易中天來自廈門大學,王立群來自河南大學,閻崇年來自北京滿學會等等,第一個登上百家講壇火了的中學教師是紀連海。那時候他講的紀曉嵐、和珅很多人都非常喜歡,然後百家講壇的其他幾位主講人去紀連海的中學聽了他一節課,聽完以後大失所望。照本宣科,索然無味。聽完後那幾位去問紀連海,為什麼跟百家講壇上差那麼多。紀連海回了一句:“你們以為中學歷史課怎麼上?”

當然,教師水品是有差異的,個人魅力也是有高低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身份不一樣。看看那些百家講壇的大學教師,有的根本不教歷史,比如易中天,他在電視上講的全憑興趣,可以天馬行空不受拘束。其他更多即使教歷史,也有很大自由度。大學老師教歷史課,考卷自己出,考完自己批,隨意性更大一些。而且有時候最後兩節課給學生透個題,大家皆大歡喜,其他的課上就會找學生喜歡的話題來講,抓學生的興趣,像說相聲一樣特別好玩。當然也有另外一部分歷史老師在大學不受重視也沒啥動力給學生好好上課,這些人麼也就混日子了。

再看中學教師,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初中或是高中文理分班前的歷史老師,很明白自己的地位,他們的課經常被主課老師搶走,不搶走的時候也明白下面學生沒人聽,做作業、聊天、睡覺的都有。這時候他們還能有興趣好好上課嗎?照著課本讀一遍完事。

那文理分班以後的歷史老師呢?地位是提高了,都聽課了。但他們只能講書上的。一節課就那麼幾十分鐘,要用最快的速度告訴學生哪裡要背哪裡是重點,還要分析考卷,反覆強調答題技巧。很多歷史老師肚子裡有貨,能講很多,但是不敢講。因為那些不考,講了學生記下了這些在考卷裡寫了不得分,更不要說有些歷史研究成果跟課本學的完全不一樣,還有那些野史、花邊新聞,講這些就沒空講正題了,讓老師怎麼講?

我本人高中就是學歷史的,我也算比較幸運,初中高中的歷史老師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聲音好聽、抑揚頓挫,也能在考綱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抓住學生興趣,但不是每個老師都有能力或願意這麼做的。所以,真正對歷史感興趣,還是自己看書吧。


伊耆角木


想象一個場景,同樣是《林沖棒打洪教頭》,你是聽評書的時候覺得有趣呢,還是聽老師把這篇當成課文講有趣?

再想象一個場景,王立群教授上百家講壇你覺得有趣,但是你去聽他的學術講座,如果你不是這個研究方向的,你聽起來會不會也犯困?

這就是場合不一樣,講的內容、方式都不一樣,造成的差異。

老師給你上課,終極目標是希望你掌握相關的知識,做到理解、瞭解並運用,說通俗一點就是考試能過關,最好拿高分。放到歷史這門學科上說,那就是老師必須保證上了這堂課之後,相關的選擇題、論述題你得會寫。而題目的得分點來自於啥?來自於一個一個的知識點,雖然書上的所有內容都可能會考,但是重要的知識點就講的多,次要的知識點就講的少。——然後你就會悲哀的發現,最重要的知識點,也就是老師強調最多次的知識點,基本上都不好玩。或者說,再有趣的知識點,老師天天給你念叨,題目換著花樣考,你很快也就覺得不有趣了。老師當然也不會在乎他講的內容到底好不好玩,只要能讓你記住知識點就行了。

而王立群在百家講壇上講歷史,他的主要任務不是幫你提高分數,而是喚起觀眾對歷史的興趣,那麼為了達到他的目的,他肯定會採取和老師不一樣的策略。比如說,在有趣的地方,講的濃墨重彩,在趣味性一般的地方,一帶而過,同時也會宕開一筆,給你補充點背景小知識啊之類的,總之,只要能讓你對歷史產生興趣,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說穿了,必修課和選修課老師的畫風都不一樣,更何況百家講壇和你的高中歷史課呢……


營三千


對紀連海,王立群,易中天三大巨頭認知是前十幾年我看央五臺NBA姚巨人在火箭隊服役直播第二節束後中場休息,央五在做廣告隨意翻到央十臺,此易大帥正在講《三國》還是《水滸》,所一發不可收拾。

上午10整點播出,我除看姚就盯著易,易比姚矮了那麼一點點,但中天老師的講評風格,風度,那種南腔北調,普話又不普,那地方言又鬧不清,但那舌音深深吸引了我。

我的家人也好奇,從此也把易中天老師當作文壇上神一樣祟敬。為什麼我講歷史故事也好玩,原在大學讀書,下廠實習,師生晚上睡地鋪,我給頭靠頭的三二位老師講《楊家將》,從楊六郎的爸爸,講到老六爸爸爸爸,也就是揚令公的阿媽妮的老公揚滾老同志。

紀,王,易三老師,還有許多老師,僻如江西師大方老師…這些大師是十臺請去的,可以講那些年人們眼球才轉到此臺。

為什麼這些大師在電視上滔滔不絕講授,觀客十分欣賞。而在課堂上我們聽歷史老師講解秦始皇,成吉思汗,孫大帥三民主義又打不精神,刮淡無味,這全是我們在課堂學習,時間,地點,民族,朝代,公元前,公元后,為什麼會奪取政權,為什麼又夾著尾巴跑走了,那三民主義…。

上一堂課又要仔細聽,又要做筆記,老師和學生都象在戰場上45分鐘,下課休息10鍾又要接上化學,什麼摩爾,氧原子,水分子…。

那些年,我在央十臺認知易中天老師學識大佳,才知是廈大歷史系教授,去年上頭條,常翻到中天老師文豪大作,還有一次看到《沙家浜》那般在央視臺中天老師隨口與胖娃對詞,中天老師口才和思維能力可更我敬佩得五股投地。


易家巷


這個問題要其實要分多種情況:

第一、先從教育體制說起。

你們學校的歷史老師教的歷史是按照教學大綱教的,他教的內容是你們考試要考的。或許你們老師知道的歷史知識很豐富,但是他不會把他所知道的歷史故事講給你聽。為什麼?很簡單,考試不會考歷史故事。考試會讓你考的是這個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歷史事件的歷史意義是什麼等等。

這些內容本身就比較枯燥,你讓你們老師如何給你講出精彩。

或許有的學生會問老師不可以講課本外的知識嗎?當然可以講,但是前提是他願意承受學校施加的合格率、優秀率以及各個班成績排名靠後帶來的壓力。

所以,很多老師選擇的是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因為成績提高了學生才可以考上較好對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學。不是老師不願意講的跟百家講壇似的。百家講壇是講自己喜歡的講自己擅長的,當然講起來可以高談闊論,講得龍飛鳳舞,觀眾聽的也是津津有味。

第二、或許是老師的層次和能力不同。

百家講壇是面對全國的觀眾,是央視舉辦的欄目,邀請的人必然是有能力,講的好的人。很多都是大學教授或者高級教師,或者是有研究員。而普通老師或許沒有像他們那麼出色,講起課來自然比不上他們。


第三、準備充不充分。

百家講壇是面對全國觀眾,他們在講之前是充分準備的,而你們歷史老師的是一直給你們上課。他上課前的準備肯定沒有百家講壇的老師準備的充分。而且大家的內容不同,百家講壇可以引經據典來講解他要講的內容,而你們老師只能跟著歷史課本講也很難做到引經據典。

所以你們老師講的沒有百家講壇是很正常的,你們老師也很無奈啊!


非說不凡


作為一個培訓老師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如果這個老師講的課你聽不明白,那不是因為你笨,而是這個老師自己就不明白。

知道我為什麼這麼喜愛培訓的這份工作嗎?就是跟社會相比,學生還是個可愛善良的群體。但有時候也挺讓人鬱悶。我可以把這個軟件講的像蘿蔔白菜一樣簡單明瞭,一聽就會。但有的學生就覺得很一般。然後別的老師講的雲山霧罩,他聽不懂,他反倒覺得這個老師水平高。知道最氣人的是什麼嗎?在他聽不懂的時候,他會認真的在自身找原因。

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常見。就是有的人說話可以表達的很明白,而有的人天上一腳地下一腳說不明白話。

能把話說明白的人應該是普遍具備下面3個特徵:

1,重點。說話能抓到事情的重點。

2,連貫。表達問題條理清晰,邏輯流暢。

3,簡單。把複雜的事情提煉成簡單有效的語言。



而王立群講的歷史,我們一聽就懂,他肯定是具備這三項核心特徵的。而有的人說話說不明白,甚至是教師講課講不明白,也就是因為:抓不到重點,表達不連貫,邏輯思維差,把簡單的問題搞複雜。

一套優秀的教程是需要教師把所有複雜問題都吃通透,然後進行提煉,最後進行前後順序的合理搭配,才能形成的。而且需要教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課程表達出來。

實際上像王立群這樣工作了幾十年的學者,屬於已經把專業研究得很精到,並且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他就知道從哪入手你能聽懂,並引起你的興趣,然後把話題展開,與大家進行探討,最後收尾。這樣的講者,你一聽就懂很正常。

這裡我希望大家能重點關注一個詞:簡單。把複雜的問題變簡單,把高深的課程講簡單都是需要大師級的人物。而且這個世界上的真理也肯定都是簡單樸素的。

當然,百家講壇作為電視節目,它的趣味性也很重要。這些老教授也得儘量講得活躍精彩,跟課堂還是有差別的。這樣大家聽著肯定是更感興趣,也就更容易理解。

另外王立群有自己講課風格,前兩天有人在我的文章裡回覆說聽他講課困。實際上這就是不喜歡王立群的風格。而像提問題的朋友和我,明顯是喜歡這種風格的,而我們喜歡這種風格,有興趣,肯定是更容易聽懂。

在這裡呢就教同學們幾個判斷教師水平的小技巧。然後,評論區如果有人噴我的話,他是什麼人大家也就知道了吧。

1,脾氣。能耐越大的人脾氣越溫和,就像王立群這樣,講課儒雅,娓娓道來。如果這個老師脾氣特別大,跟學生橫眉立眼的,講課不耐煩......我告訴你哈,他這是在掩蓋自己的心虛,為什麼心虛,不會!

2,講課顯得很高深莫測,動不動就是你不懂,然後通過表情啊,言語暗示啊,告訴學生:你咋這麼笨呢,這麼簡單的事你咋就聽不懂呢?然後顯得自己很焦急:我怎麼跟你說才好呢?這樣的老師,水平最頂天的樂觀估計,也應該是不到本專業的五分之一。

3,課程不連貫,內容平均分配。今天講的跟昨天講的沒什麼聯繫,沒有重點,這樣的老師是在自學背課本。還得拿我這個專業舉例子。比如教軟件操作,有的老師會教你這個工具怎麼用那個工具怎麼用。這樣的老師就是典型的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在背教材。他的水平也就是本專業的十分之一。標準的教法是:這個工具怎麼用,那個工具怎麼用,別急,後面還有,先用哪個工具,後用哪個工具,哪個工具是主要的,哪個工具是次要的,以及工作怎樣展開,怎樣收尾,應該是這樣連貫的教學。

君子一日三省,我們做人肯定要不斷的反省自己,完善自己。但也不能啥事都往自己身上算。就像學習,你的老師如果脾氣大,高不可攀,神秘兮兮,講課前後不搭,那你學不會很正常......

好老師講課就應該像王立群這樣,溫和,簡單,一聽就懂。


銳視覺何老師


王立群給你講故事,趣味性強,而老師給你講歷史規律和歷史因果,理論性強,枯燥無味,你當然不喜歡聽了,再就是天天聽老師講課,早就聽膩了。


大風漂歌


兩者的出發點不一樣,收到的效果也會不一樣。

一個是讓你“聽”歷史,一個是讓你“學”歷史。

一個是“要你學習”,一個卻是“我要學習”

首先,為了讓你“聽”進去,王立群老師會把歷史事件當做故事來講,試想,故事誰不愛聽。而我們的歷史老師是讓你“學”歷史,為了讓你學到重點,他言簡意賅,希望越簡單越好,這樣的歷史不是歷史,而是“知識點”,反而讓我們失去了興趣。

其次,你本人的興趣點在哪兒,學習起來自然事半功倍。人人都有逆反的心裡,歷史老師“要你學習”,我們反而不願學習。我知道王立群老師的課有意思,我“要去學習”,這效果自然不同,興趣在哪兒,成功才會在哪兒。

所以,別把學習當負擔,轉變一下觀念,當然不光是我們,還有我們的歷史老師!


熟悉的人變陌生


錯了。這是一種錯覺,因為兩者要求不同。

作為編撰名家王立群老師,講課時注重講解釋,以及歷史中精彩部分的描述,當然覺得“易懂明白”。就似一道數學題,按照書本描述講解,大多人都易懂明白。

我們的歷史老師,要求的不但是“易懂明白”,還需要學會舉一反三,這就加大了難度。同樣一馗數學題,老師講解明白。而一旦運用起來,要求自己獨立思考描述,則是反差很大了。

所以,經常教的現任老師,都知道學生的情況。就是聽似明白,運用知識卻不懂的情況。因而在日常學習中,要求學生達到熟練。側重知識運用。而對於王立群老師,講解時只需學生興趣就可以。要求不同,學生的心態表現,自然不同。


憤怒野虎


不請自來客。

很簡單,一個是在故事裡穿插歷史知識。一個是單純的知識灌輸。

對於一個人,想要從故事中穿插歷史知識。那麼必須要經歷過漫長的單純知識灌輸。

這麼說吧。你讓王老給他們學校的學生上學術課,就不是這麼講了。

歷史老師講的聽不懂可能是不感興趣。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